珠宝产业是广州番禺的一张名片,占全球市场份额约30%。
40年来,番禺一度是香港珠宝商投资办厂的“首选地”,涌现近千家“三来一补”企业,曾在数次环境冲击中逆势上扬。然而,这两年,番禺珠宝进出口总值却接连下滑,一些园区空置率甚至超过半数。
虽然深圳和番禺的发展历史类似,但深圳靠着政策、人才优势,很快抓住了国内经济发展大趋势。而番禺的部分珠宝厂商仍保留着靠外贸差价赚钱的惯性,难以跳出“工厂思维”,未能抓住电商直播红利期,重加工,轻品牌、设计,导致发展被动。对外贸易优势明显,但也极易受关税、金价波动等外部环境影响。
随着外部环境冲击频发、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产业发展进入“新常态”,曾凭借工业化生产体系在国际市场占据优势的番禺珠宝产业,应该重新思考破局之道。
产业转型升级势不可挡。有专家认为,珠宝企业可以深化、拉长现有产业链,开拓新技术、新材料、新市场,寻求新的“产业革命”。企业与设计师、带货达人与工厂的利益分配机制亟待重构。
年青人的消费观念也在转变,相比追求材质保值的“性价比”,他们更看重“情感价值”,悦己消费、线上消费成为新潮流,这倒逼着厂商更加重视原创设计和电商渠道。
可以说,番禺珠宝的“二次出海”不仅是产品出海,更是产业链出海、文化出海。
这也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加持。有专家建议番禺将珠宝产业作为区域优势产业,列入“十五五”规划,从工艺提升、设计创新、文化赋能等具体方向入手给予支持,吸引产业界有上进心的年青人集聚,进一步擦亮“世界珠宝 番禺智造”品牌。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