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不到一个月,再现保险公司高管“降职”现象。
9月5日,君龙人寿公告称原总经理徐洪泰转任副总经理分管产品战略与精算工作。8月14日,合众人寿官网更新的高管名单显示,55岁的副总经理王占宇被调整为总经理助理。
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小险企高管“降职”绝非单纯的职位变动,其背后往往牵涉企业经营困境、股东间博弈或是战略试错等多重因素,这一现象也折射出行业在转型深水区所面临的业绩承压、投资挑战及治理优化等多重课题。
君龙人寿三年三易总经理
9月5日,君龙人寿公告称,经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八次临时会议决议,自2025年8月25日起,廖明宏出任公司临时负责人,徐洪泰不再担任总经理职务。据君龙人寿官网信息,廖明宏目前同时担任公司首席投资官,而徐洪泰已转任副总经理,分管产品战略与精算工作。
记者梳理发现,这已经是君龙人寿三年左右第三次调整总经理人选。2022年8月,林炫圻卸任该公司总经理后,蔡松青以临时负责人身份过渡,2023年3月正式就任总经理,但仅两个月后便宣告离任;随后,公司老将徐洪泰接棒临时负责人,2024年2月正式获批任职资格,任职未满两年再度调整。
对于此次管理层调整,君龙人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是股东双方基于长远发展的战略部署。当前公司正处于“价值转型成长”关键期,需进一步强化海峡两岸资源整合、业务发展、风险管控与全国性布局能力。廖明宏从事保险业30余年,形成对两岸金融资源整合、保险经验互鉴的独到洞察,能更好推动股东资源协同,助力公司在行业转型中把握两岸融合带来的战略机遇。
与此同时,卸任总经理的徐洪泰并未离开公司。作为君龙人寿老将,徐洪泰转任副总经理后,将聚焦产品战略规划、市场研究开发及精算系统建设,协助公司培养专业精算人才队伍。
官网显示,君龙人寿于2008年12月17日在厦门正式开业,由厦门市属国有独资企业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和台湾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资设立,双方分别持股50%。
从经营数据看,君龙人寿的“换帅”背后,或来自其长期盈利不稳定的压力。年报数据显示,开业至今,君龙人寿仅2020年、2021年及2024年实现盈利。截至2024年底,公司累计亏损超过7亿元。
2025年上半年,君龙人寿呈现“保费下滑、盈利反弹”的分化态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9.04亿元,同比下降33.49%;净利润为2.27亿元,同比增长约288%。君龙人寿解释,保费下滑是主动优化业务结构的结果,目前已聚焦高价值长期保障型业务,压缩短期理财型产品规模。
值得关注的是,君龙人寿2025年上半年总投资收益率达4.67%,在59家非上市寿险公司中排名第一,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业内分析指出,廖明宏同时兼任首席投资官,或与公司希望进一步强化投资优势、以投资收益反哺主业的战略考量直接相关。
合众人寿70后副总调任总助
8月14日,合众人寿官网更新显示,55岁的副总经理王占宇被调整为总经理助理,其分管的银团、多元行销、经代销售等业务交由副总经理顼颂接管。
记者注意到,这是王占宇2020年5月从总经理助理升任副总后,时隔五年的“职级回调”。与此同时,合众人寿另有两位副总经理陈文容、崔照辉卸任,总精算师HuiZou(邹辉)也悄然离场,由孟明阳临时接棒。此次调整后,合众人寿高管架构从“一正六副一总助”精简为“一正三副一总助”,副总职位减少50%。
据官网介绍,合众人寿成立于2005年,目前拥有27家省级分公司、近2000亿元总资产,业务覆盖保险、资管、养老等领域。近年来,合众人寿的业绩表现并不乐观,2021-2023年,合众人寿连续三年亏损,合计超37亿元。其中,2022年净亏损金额超过20亿元。此外,2020年4季度以来,合众人寿偿付能力风险综合评级均为C类,连续14个季度偿付能力不达标。
2024年上半年,合众人寿净利润2.11亿元,实现扭亏为盈,但保险业务收入同比下滑7.59%。
2024年二季度合众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2.78%,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77.03%,两项指标均高于监管红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0%),但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期人身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15.7%、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85.9%)。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4年二季度后,合众人寿未再披露偿付能力报告。
此次高管调整,被业内视为合众人寿精简架构、降本增效的举措。有业内人士称,合众人寿意在“以精简换效率”,通过“削减高薪职位、优化管理层级来提升运营效能”。2024年上半年,合众人寿实现净利润2.11亿元、同比扭亏,但保险业务收入仍同比下滑7.59%,业务增长与盈利稳定性仍待改善。
在保险行业深度转型的关键阶段,险企高层变动往往意味着战略思路与经营打法的调整。
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近期中小险企密集的高管人事变动,本质是行业变革压力下的必然选择。当前,保险市场竞争白热化,头部险企凭借规模与渠道优势挤压中小机构生存空间;监管层面,对偿付能力、合规经营、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要求持续趋严,进一步抬高行业经营门槛。
在此背景下,“换思路先换将”“减层级降成本”成为中小险企的普遍选择。不过,这些调整能否切实改善公司经营状况,仍需市场和时间的检验。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管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