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余件套实物与照片“讲述”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09-09 21:28

9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国家档案局、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在国博开幕。以物述史,重温那段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重现用鲜血和生命凝结的国际情谊。

800x600_68c018de11fba.jpg?X-Amz-Content-

800x600_68c018de12ba6.jpg?X-Amz-Content-

800x1067_68c018de0f193.jpg?X-Amz-Content

800x600_68c018ded709f.jpg?X-Amz-Content-

800x1067_68c018deddde1.jpg?X-Amz-Content

展厅现场。摄影:黄茜

为更好纪念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的宝贵援助和支持,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国家展览”计划中精心策划推出本次展览。通过“报道·发声”“军事·战斗”“救护·医疗”“援助·捐赠”四个单元,用300余件套实物和400余张照片系统展示抗日战争中那些跨越种族与国界的人性光辉和全世界正义力量共同铸就的并肩作战的精神丰碑。在今年丰富的抗战主题展览中,提供了用“他人之眼”看中国的一个视角,很多展品和图片是首次展出。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策展人黄黎介绍说:“我们展览的第一件文物,是埃德加・斯诺的行李箱。当时全民族抗战尚未启幕,这位外国记者凭借敏锐洞察力,捕捉到中国大地上一股撼动时代的新生力量——这股力量,正是后来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火种。而他以所见所闻著就的《红星照耀中国》,更让世界第一次透过文字,真切了解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态度、主张、战略和敌后战场的真实情况。

此次展览,我们以这只行李箱为叙事起点,串联起文物、历史图片与珍贵档案,让观众循着真实的历史印记,探寻‘红星何以照中国’的深层答案,感受那段岁月里信仰的温度与历史的必然。”

报道·发声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一大批外国记者不畏重重困难,深入抗日前线,用笔和镜头忠实记录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真实记录中国人民的浴血抗争,对扩大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史料、文献和影像的背后,是中国大地“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记忆与见证,是伤亡3500多万中国军民的悲壮与豪情。

随着持久抗战的深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一些外国记者克服阻碍、突破封锁到达陕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敌后抗日根据地欣欣向荣的气象和八路军、新四军的伟大战绩,将中国共产党抗日的重大贡献和敌后战场的真实情况传递给外界,让世界听到“延安声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埃德加·斯诺撰写的《西行漫记》,这些外文著作大多被译成中文出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鼓舞、团结、激励的积极作用。

图片

埃德加·斯诺的红军八角帽(复制件)

南都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在《报道·发声》板块,除了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还展出了他戴过的一顶红军八角帽,他采访时用过的旅行箱,他学习中文时用过的汉字块,他在20世纪30年代使用过的名片和印章等,再现了斯诺在抗战时期在华的经历,以及他以新闻报道为武器,为中国抗日战争所作的杰出贡献。

图片

史沫特莱亲历中国抗战的著作《中国的战歌》

史沫特莱是另一位与中国抗战关系密切的外国记者。1937年春,史沫特莱来到延安,成为较早系统采访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袖的西方观察者。1943年,她通过自己亲身经历记录中国抗战历程的著作Battle Hymn of CHINA(《中国的战歌》)在美国纽约出版。她在书里这样写道:“献给中国的士兵,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贫穷而光荣的先锋战士。”除了《中国的战歌》英文版以外,展览还展出了史沫特莱用过的打字机、相机,她收藏的《华文初阶》教材,以及她在学习汉语时书写的中英文生字对照表等。

军事·战斗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宝贵援助和支持。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中,同仇敌忾,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结下了深厚友谊。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苏联率先提供2.5亿美元贷款,派遣2000余名志愿航空队员,库里申科等236名飞行员血洒长空。1941年,陈纳德组建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开辟驼峰航线,三年间运输80余万吨物资,1000名中美飞行员长眠于雪山冰川。作为“抗战输血管”,中美工兵、滇西民众以人背马驮协助修筑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创造工程奇迹。1944年美军观察组“迪克西使团”进驻延安,提供气象情报与战术指导,促成华北敌后战场与盟军战略协同。1945年8月,苏联百万大军闪击日本关东军,加速日本投降进程。

展览展出伊-16战斗机模型,飞虎队P40战斗机模型,以及与空军相关的大量相关文献及实物资料。

例如,苏联政府于1937年8月签署《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并于同年10月开始秘密派遣军事顾问、援华志愿航空队和技术人员来华援助抗战。展览中即可见1940年1月初,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作战出发人员姓名表。

图片

1941年8月,在美国政府支持下,美国陆军航空队退役上尉陈纳德组建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展览中亦展出了飞虎队飞行员穿过的美军常服、佩戴的勋章等。

救护·医疗

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岁月里,一批批国外医护人员跨越战火与国界,穿越封锁与硝烟,将医者仁心镌刻在中国抗战史册上。美国医生马海德辗转抵达陕北高原,在窑洞中建立起现代医疗体系,用听诊器筑起抗日根据地的健康防线;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在冀中前线创造“流动手术台”的奇迹,以热血诠释国际主义真谛;印度青年柯棣华主动请缨留守太行山区,在病痛与空袭中坚守三年,最终将三十二岁的生命融入华夏大地。这些白衣战士以国际主义精神书写人类文明对抗暴力的不朽篇章,在中国人民心中树立了永不磨灭的丰碑。

图片

陕甘宁边区民政厅发给马海德夫妇的婚姻证

1936年,马海德经宋庆龄推荐,与斯诺共赴陕北,成为首位加入红军的外籍医生,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推动医疗事业发展的同时,马海德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在这个单元的展品中,就有1940年3月,陕甘宁边区民政厅发给他们的婚姻证(结字第伍玖伍号)。

图片

白求恩《自画像》

1938年初,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加美医疗队带着大量药品和医疗器材来到延安,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展览里展出了白求恩的《自画像》,以及多幅白求恩在抗战期间救治中国伤员的照片。

援助·捐赠

在战火弥漫的抗战岁月,许多外国友人以工程师、神父、记者等身份,在人道、舆论等战线开辟了“没有硝烟的战场”。保卫中国同盟、美国援华联合会等民间组织通过“一碗饭运动”“中国周”等募捐活动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械。饶家驹与约翰·拉贝是抗战期间通过建立安全区保护平民的两位重要国际友人,他们不仅拯救了数十万中国平民的生命,更对国际人道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John Magee)秘密拍摄南京大屠杀影像,成为东京审判的关键证据。“工合运动”通过生产合作将中国农民、国际志愿者与海外捐款者联结,成为“人民外交”的典范。这些国际友人的行动体现了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在今日全球化遭遇逆流之际,印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始于无数个体在至暗时刻点燃的星火。

图片

林迈可协助延安向海外发射无线电信号和英文广播

1937年,英国人林迈可受燕京大学邀请来华任教,多次冒险为抗日根据地偷运药品、通讯器材等物资。1944年,林迈可到达延安后,协助延安向海外发射无线电信号和英文广播。展览展出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对美国旧金山广播时使用的继电器。

图片

保罗·罗伯逊灌制唱片《起来》

展览的压卷之作,是美国黑人歌星保罗·罗伯逊灌制的唱片《起来》,包括《义勇军进行曲》等6首歌曲。宋庆龄为这套唱片作序:“中国已经发生了新的民众歌唱运动,它源自抗击敌人的力量”。据悉,唱片版税及发行收益捐赠给保卫中国同盟,表达了保罗·罗伯逊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支持,是国际友人支援中国抗战的实证。

800x600_68c01a49f41f6.jpg?X-Amz-Content-

800x600_68c01a49f3bd7.jpg?X-Amz-Content-

800x600_68c01a49f2321.jpg?X-Amz-Content-

800x1067_68c01a4b06ef2.jpg?X-Amz-Content

图片

展览现场。摄影:黄茜

据悉,本展得到了中国银行的特别支持,以及中国图片社、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美术学院和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的大力支持,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和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8、9展厅展出。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茜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