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9月9日,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IFA 2025)在德国柏林开幕。在IFA 2025的入口,一幅幅巨型广告墙几乎被来自中国的品牌“包场”,这已成为近年来国际大展的常态。
现场,约有764家中国企业参与到本次展会中,TCL、海信、创维、追觅、云鲸、长虹、科沃斯、海尔、美的、石头、极米、联想、大疆、影石等中国科技企业参展,其中不少公司今年上半年都在欧洲实现了收入增长。
然而,当目光穿透这些熟悉的品牌符号,一场更深层的变革正发生。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到,与过去单纯展示产品肌肉不同,这些中国家电军团,正集体展现出一套截然不同的出海打法。竞争的焦点,已从如何“把货卖出去”,转向了如何输出技术标准、深耕本土市场、重塑品牌价值的“新范式”。
技术定义“下一代”:从单点炫技到场景落地
本届IFA,AI已成为所有展台的“标准配置”。但与前两年热衷于讨论模型参数的“技术秀”不同,今年的厂商们更急于回答一个问题:技术如何解决真实家庭场景中的具体问题?
这场从“参数”到“场景”的务实转向,首先体现在竞争最激烈的客厅中。海信通过其主导的RGB-Mini LED显示技术,将电视画质推向新高度。创维旗下METZ品牌则展示了其搭载大语言模型的Coolita智能系统,让电视的语音交互不再是简单的指令回应,而是能进行内容搜索和多轮对话的“家庭助理”。
在日益复杂的家庭清洁场景,技术落地的颗粒度则更为精细。追觅科技的全球首款仿生四足履带爬楼扫地机器人Cyber X,攻克了行业长期未能突破的“跨楼层清洁”难题,让扫地机真正具备了在复式家庭中自主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技术从“实验室炫技”走向“解决用户痛点”的典型案例。
针对欧洲庭院常见的复杂坡度,石头科技的割草机器人可应对80%的坡度并攀爬障碍物。云鲸则通过履带式热活水循环清洁技术,解决了拖布“越拖越脏”的用户痛点。这些创新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直面真实生活挑战的解决方案。
智慧家庭的核心——厨房与生活场景,同样被AI深度重塑。在TCL的展台,技术落地的颗粒度被进一步细化到健康场景。其“小蓝翼”新风空调主打“AI睡眠”功能,可通过毫米波雷达感知用户的睡眠状态,并自动调节睡眠温度曲线;“冰麒麟”磁鲜冰箱则采用原创的分子磁鲜技术,大幅延长食材保鲜期。
“过去的智能是‘点状’的,电视是电视,空调是空调。现在的AI必须是‘网状’的,我们思考的是如何让整个家居场景为一个用户需求服务。”TCL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这是从单品智能到场景智能的根本转变。”
“欧洲攻略”升级:文化IP与产业链深耕
如果说技术是“矛”,那么深度的本土化运营,则是家电企业攻占欧洲市场的“盾”。
在本届IFA,已是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的TCL,打造了冬奥主题展区,进一步深化了与冰雪运动的强关联。在IFA与首届冬奥会双双迎来百年的交汇点,TCL邀请了荷兰速滑世界冠军乔伊·伯尼等多位欧洲冰雪运动员现场互动,并组建了包括谷爱凌在内的“Team TCL”,将品牌与欧洲人热衷的冰雪运动深度绑定。
海信则再次官宣成为2026世界杯全球官方赞助商,延续其在足球顶级赛事上的品牌曝光。此外,海尔赞助了法网等网球赛事,长虹也宣布与跳台滑雪世界杯合作,中国品牌的体育IP布局正呈现出全面化、精细化的趋势。
有行业分析师向记者指出,“赞助顶级体育IP,相当于买一张进入欧洲主流消费者心智的‘门票’。但真正的考验是拿到门票之后,后续的渠道、服务和产业链本土化能否跟上。”
对此,中国企业正用行动给出答案。南都湾财社记者获悉,此次展会期间,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及团队赴德国为汽车及大家电业务建厂,选址紧邻特斯拉柏林超级工厂。此举意在深入欧洲高端制造的腹地,与当地共享覆盖精密制造、电子电气的完整产业链,从而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物流成本,并将其“智能+制造”的双基因与德国的精密制造基因深度耦合。
这种深度本土化的布局已成为共识。海尔在收购意大利Candy和英国Hoover后,持续进行资源整合,并收购了开利商用制冷业务,进一步深化其在欧洲的商用与家用全场景覆盖。美的则在收购德国库卡、欧洲厨电品牌TEKA集团后,推进“In Europe, for Europe”战略,其分体空调等产品在欧洲持续热销,并利用库卡机器人在西班牙建立了结合AI视觉的机器人餐厅,实现了技术与本地市场需求的融合。这些举动,标志着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正从产品输出,迈向技术、制造和品牌运营的系统性深耕。
出海“再平衡”:从产品输出到能力共建的新范式
这一系列战略升级的背后,是对全球化变局的深刻洞察。正如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所指出的,过去数十年由效率驱动的全球化模式已走到十字路口,未来的全球化必须在坚持效率的基础上,追求公平与均衡发展,实现一次深刻的“再平衡”。
这种“再平衡”的理念,正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新航标。其核心,是从单纯的“产品输出”,转向与当地“共建工业能力”。
“企业出海要扎根当地,不能做一个打螺丝的工厂,”李东生此前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直言。这一观点正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印证。所谓“共建能力”,体现在几个层面:
首先是构建本土化的供应链体系。成功的出海企业不再满足于建立一个孤立的工厂,而是系统性地构建“部品配套+工业制造+仓储物流”的全链条能力,并积极培育当地的合作伙伴。
其次是赋能本地产业链升级。这意味着输出的不仅是产品,更是先进的技术、管理体系和质量标准。如海信、TCL等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就是将研发能力前置,与全球创新人才共同开发适合本地市场的产品,而非简单地将国内设计的产品销往海外。
这些转变的背后,既有应对贸易壁垒增多、全球产业链趋于区域化的被动防御,更有来自中国本土市场“内卷”所激发的强大势能。“在国内竞争,市场增长很慢,只能和中国同行去卷,”李东生坦言,“在国内内卷中学习的本领去海外卷的话,我们还是比较厉害的。”
从IFA展上一个个惊艳的创新产品,到展馆外一笔笔坚定的产业投资,中国家电企业正在集体实践一种更可持续的全球化模式。它们不再仅仅是全球化红利的受益者,更试图成为全球化“再平衡”的推动者,引导全球化走向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未来。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