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起号”套路多,吸粉岂能走歪路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09-09 23:08

开学季,一个“励志”故事引爆舆论,某网友自称54岁女性,“用30年从河南县城考到北京大学圈”,并晒出手捧“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图片。“励志”故事最终被证实是一场炒作:中国政法大学回应查无此人,仅两条帖文就获赞与收藏高达18.8万的涉事账号被禁言。

类似的博眼球闹剧很常见,南都N视频记者调查发现,在社交平台上,不乏兜售此类“起号涨粉”教程的卖家,甚至有人声称“快速起号”“暴力起号”,诱导适度编造,价格从8至70元不等。不少卖家表示,如果想要做出类似爆款,可以运用AI软件仿写,并强调,“只要操作没问题,基本上都可以涨粉,买家涨粉几千几万的都有”。

虚构一个事件,炒火一个网红,这样的操作并不新鲜。互联网的发展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网络事件,其中很多都有炒作痕迹,只是,过去通常是小打小闹,一些人网感好一些,想个点子,有的甚至纯粹就是一句话,待人气高了,就成了网络流行语。有的策划复杂一些,虚构故事情节,在线下表演,故意制造争议,然后放到网上,很快就火了。类似的炒作,商业模式不那么成熟,而那些夹带利益的操作,最终往往指向某个品牌或者某个网络人物,对于经常活跃在网络上的人来说,判断其中的利益关系并不难。

回头看过去一些网红的发迹史,其走红的方式方法难免显得有些拙劣。网络在发展,炒作手段也在更新换代。从BBS到微博,再到现在流行的短视频,不同的流行媒介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炒作模式。有一个趋势显而易见,即背后推手的操作越来越专业,效率越来越高,商业模式也越来越成熟,很多账号的成长过程显得愈加“精致”。即便是混迹网络的老手,有时也看不到其中的破绽。

各式各样的离奇故事,一夜之间成为爆款,但背后其实有着明显的套路。南都报道就提到“起号涨粉”教程卖家兜售的资料充斥“24种爆款标题公式——打爆款必备”这样的内容,有的还总结了一套成功逻辑,比如“42岁失业大叔穿高跟鞋狂奔2公里,5个月狂卖8000万”这样的内容,卖家认为其底层逻辑在于“颠覆常识+戏剧性”。类似套路在当下热门的短剧中很常见,强调戏剧性和反差感,再加上依靠AI编撰的剧情,的确可以制造吸引力。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操作都能成功,否则那些卖家就不会做这门生意,而是自己去起号了。但由这种现象不难看出,“起号”的确已经成为一种商业现象,自媒体或多或少存在这种需求。如今此类卖家不仅传授技巧、生产内容,还提供合规建议,有卖家客服就表示,“虚构身份不仅不会违规,课程还会教授如何规避平台规则风险。”操作之成熟、手段之专业,由此可见一斑。

从2024年2月的“秦朗丢作业”事件,到最近的“情侣吵架损坏豪车”视频,如今人造网络事件的威力越来越大。这两起事件,“主谋”都付出了代价,线上被封号,线下公安部门介入处理。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人铤而走险,不遗余力寻求“暴力起号”,究其原因就在于平台的规则还不完善,在内容监管方面也存在漏洞。

目前,无论是平台的应对,还是监管部门的加入,主要都是针对那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事件,常态监管相对缺位,或者说力度还不够,对此还需要积极探索。如果任由各种虚假故事泛滥,“暴力起号”只会越来越猖獗。

编辑:张子庆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