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是教导学生明辨是非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09-09 23:02

近日,重庆某初中班主任发现班上有学生使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经查阅,她得知该词影射“唐氏综合征”,带有侮辱性质,随即在班内对使用该词的同学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与教育。在网络上发布的视频中,她表示要“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这一观点获得了众多网友的支持。

教书,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成为正直、善良的人。不可否认,部分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分数与成绩,而对他们学习之外的言行疏于观察,导致一些孩子将社会或网络中的不良习气带入校园。这位重庆教师的做法,正是对校园中这一现象的有力回应:她既强调教师的责任,保护需要关怀的学生,也严肃地教导了问题学生。

“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这位老师所强调的,本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初中生虽尚未承担明显的社会责任,但也已经到了应当明辨是非的年龄。明白上述道理,说明学生的德育发展基本健康,若还不懂,就需要有人站出来,明确指正其错误。“小树不直需修剪”,错误若不及时纠正,将来就可能给他人带来更大麻烦,甚至酿成祸患。

尽管同处于网络时代,师生们对网络的接触与认知却存在显著差异。这位重庆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她主动了解网络亚文化。要知道,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网络亚文化,有其独特的语言密码,他们借此构筑了一道阻碍老师和家长介入的“隔离墙”。这类亚文化中不乏阴暗成分,可能使一些孩子变得孤僻、叛逆,甚至具有攻击性。对于其中不健康的部分,只要初现苗头,教师和家长就应及时干预,绝不能任其在校园中蔓延。

“唐人”一词出现在学生的口语中,不能仅视作无伤大雅的网络烂梗。还有许多类似词汇被青少年用于网络交流,甚至延伸至校园线下欺凌。网络烂梗本身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由此引发的青少年语言暴力往往难以察觉。一旦有学生受到伤害,就说明这类暴力语言可能已形成局部流行。在此背景下,学校、教师、家长及家庭越早干预越好,态度也应坚决,绝不能含糊带过。

网络亚文化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活力与团结,有助于缓解青少年的身份焦虑;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与创新性,也常催生优质内容。拒绝网络烂梗、抵制亚文化中的价值观扭曲和伤害性诱导,并不是全盘否定网络亚文化,而是帮助青少年剔除其中损害身心健康的负面内容。在这方面,重庆这位班主任做得非常好,她的抵制是果断而有效的。期待更多教师和家长能像她一样,关注孩子们的语言世界,重视良好价值观的培育,让“尊重他人”成为他们内心深刻的信念。 □ 韩浩月

编辑:张子庆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