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医药创新研发来说,既离不开医院的临床需求和临床检验,也离不开医药企业投入研发。9月9日,“百企百院粤医行”医工产销对接活动东莞专场在东莞松山湖松湖药港园区举办。
南都·湾财社记者现场了解到,当前广东正以“百企百院粤医行”系列活动为抓手,推动临床需求与科研攻关精准衔接。本次活动发布了首批广东省生物医药重点科技成果转化清单,涵盖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拟转化成果133项,为院企合作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合作契机。
活动现场。
广东医药流通市场规模居全国第一
成果转化重点在医工融合、产销对接
本次活动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联合主办,活动现场,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陈绩致辞表示,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着力推动医工融合、产销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陈绩表示,广东生物医药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正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广东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改革方面的一些工作举措已引起国家层面重视。近年来,广东省多次召开生物医药工作座谈会,特别重视医工产销共需两端对接。目前,广东省中药、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58家生物医药领域上市公司总市值全国领先。在产业集群方面,不仅有广深,佛山、东莞、中山近年来也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陈绩表示,广东医疗需求大,医药流通的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这是广东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优势。
当前广东正以“百企百院粤医行”系列活动为抓手,推动医工融合产生对接。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包括建立完善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清单,做到动态管理,精准施策,进行精准对接和转化评估,不断提升对接成功率。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和激励措施,特别是在成果收入分配方面提供指引。同时,深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销联动,加快打造转化应用新产品。
医工融合可打造“铁哥们俱乐部”
政企医金配套专业服务
“我们医药创新应该有很多‘铁哥们’,一有创新的idea,医院临床、医药企业可以共同奔着一个目标去做。”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黄庆晖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医工融合要形成一种高效的“俱乐部式”研发模式。
由政府牵头牵线,让医药企业和医院能够经常坐在一起,探讨临床需求和创新想法,联合科研机构、企业研发部门共同攻关,相关科研成果企业负责转化与推广,各方形成长期合作关系。此外,科研对于医院来说相对本职工作是一种“副产物”,需要尽量减少额外的交流成本,比如可设置固定的联络员,以及为参与医工融合研发的临床医生提供适当的表彰激励和经费支持。
为促进医工融合和产销对接,本次活动设置了企业和医疗机构双向推介环节,东阳光药业、众生药业、博迈医疗、普门生物等企业集中推介了伊非尼酮、来瑞特韦片、冠脉介入球囊、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等重点在研和已上市药械产品。
转化项目介绍与对接。
23家东莞市重点生物医药企业在现场进行药械产品展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等医疗机构代表介绍了咽爽合剂、银翘透邪解毒颗粒、多功能下肢保护装置、生物样本资源转运及保藏系列产品等拟转化的科研成果。
据东莞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相关负责人介绍,松山湖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承载区,一直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截至2024年底,松山湖汇聚超过500家生物医药与健康企业,形成涵盖医疗器械、药品、核医学、干细胞等多领域的完整产业链,全年实现规上产值约62.5亿元,占全市比重高达40%。
松山湖生物医药企业。
针对生物医药产业成果转化周期长、风险高的痛点,松山湖管委会重点推出了几项措施,在政策扶持方面出台成果转化科技政策,如通过支持资本赋能成果转化,以已到位资金的10%最高奖励100万元;通过基金赋能,松山湖生物医药专班建立了“基金库”,联合紫金港资本、达晨财智、蓝海资本等专业机构,形成“项目+资本+载体”的联动机制。
松湖药港负责人、东莞市生物技术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宋涛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扎根东莞生物医药产业16年,近年来明显感受到政府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理解的专业性有明显提升,支持政策也更加聚焦行业成果转化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目前,松湖药港周边布局了10余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园区开发运营单位东莞生技公司参与管理的产业基金规模超10亿元,可为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发展提供完整的一站式产业服务。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徐劲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