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广东癌”:中山早筛模式实现100%早诊率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中山
原创2025-09-10 11:39

在世界鼻咽癌防治领域,中山这个名字越来越频繁地被提及。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中山就开启了一场与"广东癌"的漫长较量。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中山在鼻咽癌早诊早治领域做出了显著成绩,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2023年将鼻咽癌的筛查效率提高了2.3倍,被评为《中国2023年度重要医学进展》临床医学领域进展第一位;就在2025年,更是取得了早诊率100%的突破性成就。

图片

免费鼻咽癌筛查活动。

五十年坚守

从高发区到防治标杆

走进中山市肿瘤研究所,可看到不同时期的科研照片,记录着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从最初的手工检测到如今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从有限的几种抗体检测到现在的P85-Ab标志物,技术进步的背后是科研人员的不懈追求。

据悉,中山市作为世界鼻咽癌高发区,其发病率一度令人忧虑。1970年,中山率先建立恶性肿瘤三级防治网,开启了系统的肿瘤防治工作。1978年2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准,"中山县肿瘤研究所"正式成立,成为中山市专业性的肿瘤防治机构。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山市肿瘤研究所技术力量和设备都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先后参加了和主持了国家“七五”至“十三五”鼻咽癌攻关专题子课题,在鼻咽癌早诊早治领域做出了显著成绩,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被写入《卫生部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中国鼻咽癌诊疗指南》、国际鼻咽癌筛查建议。

肿瘤登记是癌症防治的基础。中山市肿瘤登记处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展肿瘤登记工作,成为广东省唯一的1998-2017年肿瘤发病资料连续4次被《五大洲癌症发病率》收录的登记处;连续多年获得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杰出贡献奖。成绩的背后,是中山肿瘤防治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

50多年来,中山市肿瘤研究所在医学顶级期刊《N. Engl. J. Med.》《Lancet》《Ann Oncol》《JCO》等杂志发表论文200多篇,鼻咽癌筛查领域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在2023年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被评为《中国2023年度重要医学进展》临床医学领域进展第一位。

技术破壁

新标志物精准“抓癌”

这项2023年的研究成果,在于研究团队发现的鼻咽癌标志物,经过实践证明,可显著提升鼻咽癌筛查效能!

为何要进行鼻咽癌早期筛查?对此,中山市肿瘤研究所副所长季明芳表示,只需要抽血检查,就能及时准确筛查出鼻咽癌高危人群,让鼻咽癌患者整体的5年生存率从50%提高到95.7%,直接减少近80%因患鼻咽癌而导致的死亡。

从卫生经济学角度看,鼻咽癌筛查可以降低医疗成本。每名早期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可比晚期患者节约30%,若筛查出50例早期患者,后期治疗费用就可以节约百万余元。由于鼻咽癌高发年龄在30岁-69岁之间,发病年龄相对其他常见恶性肿瘤较低,通过早诊早治可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

然而,鼻咽癌筛查并非一帆风顺。传统的双抗体筛查方案(VCA-IgA和EBNA1-IgA)虽然在2011年就纳入《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但一直存在阳性预测值低(仅4.8%)的问题,导致大量不必要的随访和鼻咽镜检查,使筛查阳性者长期承受严重的心理压力。因此,鼻咽癌筛查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亟待提升!

2020年,中山市人民医院季明芳团队与厦门大学合作,在古镇镇、小榄镇(东升片区)和横栏镇开展了2.5万人的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结果令人振奋:P85-Ab筛查鼻咽癌敏感性达到97.9%,显著高于双抗体方案的72.3%。

更重要的是,P85-Ab在早期鼻咽癌筛查中表现出色。研究发现的47例鼻咽癌中,P85-Ab确诊了46例,而双抗体方案仅发现34例。在24例I期鼻咽癌中,P85-Ab确诊了23例(96%),双抗体仅确诊了15例(62%)。

2023年,这项研究成果登上全球医学顶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并荣获《中国2023年度重要医学进展》临床医学领域进展第一位。评审专家认为,该研究"对当前和未来可能产生重要影响,具有较高国际关注度和应用潜力"。

图片

鼻咽癌筛查可以降低医疗成本,提高生命质量。

百分百早诊

2025年筛查成果创历史纪录

多年来,在中山市卫生健康局和中山市人民医院的支持下,季明芳带领团队深入中山市多个镇街,坚持在最基层村、组开展鼻咽癌筛查。目前,EB病毒新抗体早筛方法已在中山应用。

2025年3月至5月,中山市肿瘤研究所在市卫健局疾控科及东凤镇、南头镇卫健分局的支持下,开展了一项规模近万人的鼻咽癌筛查项目。筛查结果又有进一步的突破:成功招募9792名30-69岁居民参与,经EB病毒血清学初筛确定480人为高风险人群,376人接受鼻咽内窥镜检查,最终确诊鼻咽癌26例。筛查人群检出率、早诊率均创筛查项目开展以来最高记录。

季明芳表示,本次筛查取得了三项突破性成果:首先,鼻咽癌检出率达265/10万,是中山市同年龄段人群发病率的8.6倍,相当于该人群未来8-9年可能发生的鼻咽癌病例。

其次,早诊率达到100%。在已知分期的23例患者中,按照第8版AJCC分期标准,19例为早期(早诊率83%);若采用第9版AJCC分期标准,则早诊率达到100%。这表明筛查有效将大量潜在晚期病例提前至早期发现。

再次,发现了更多年轻鼻咽癌患者。确诊患者中包含9例年龄在35-41岁的年轻患者,占35%。其中7例已知分期的患者,均为早期。这一发现对调整筛查策略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有6例被评估为鼻咽癌高危人群者最初拒绝进一步检查。项目组基于EB病毒血清学评估结果,坚持多番动员其接受鼻咽内窥镜检查,最终全部确诊为鼻咽癌。“在筛查的背后,需要工作人员的坚持和耐心,动员高危人群者进一步前来筛查,提高生命质量。”季明芳说。

图片

2025年筛查发现了更多年轻鼻咽癌患者。

防治体系

“科研-疾控-基层”协作联动

2025年的筛查再创记录,体现了鼻咽癌筛查中山模式的精髓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其完善的组织实施体系。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中山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鼻咽癌筛查模式。

首先是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实施策略。1986至1999年,13年间,中山市肿瘤研究所建立起鼻咽癌筛查队列,这是全国首个癌症筛查队列,通过持续研究,团队首次证实了EB病毒抗体在鼻咽癌发病前就会升高,为“早筛早治”奠定了科学基础,也为后续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筛查提供了经验和模式。随着时间推移,中山逐步在基层打造了一支广泛且稳定的筛查队伍,支持着科研团队持续跟踪。自2009年起,中山市从小榄镇开始,逐步扩大筛查范围;截至目前,筛查范围已覆盖中山绝大多数镇街。

其次是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卫健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镇街推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具体筛查实施,中山市肿瘤研究所负责筛查技术和科学研究。这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沟通协作的模式,确保了筛查工作的高效运转。

同时,中山坚持科普宣传和动员。数据显示,尽管鼻咽癌筛查对象为30-69岁人群,但实际参与率往往只能达到20%左右,要提高早诊率,需要持续科普宣传动员,提高居民参与率。为此,中山市每年组织科普活动,提高居民对鼻咽癌筛查的认识和参与度;若初筛发现了高危人士,将坚持不懈通知对方前来再次检查。

中山还建立了完善的随访和治疗衔接机制,筛查发现的疑似病例能够及时转诊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确诊和治疗,确保筛查发现的早期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在中山,鼻咽癌筛查工作不仅取得了科研成就,同时也成就了一项民生工程,提高了市民对于鼻咽癌防治的意识。

鼻咽癌筛查中山模式的成就不仅限于一地一市,更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的推广价值。中山市人民医院方面介绍,中山对于鼻咽癌研究成果的转化,将进一步提高鼻咽癌筛查的效能、成本效益和人群接受度,从而扩大筛查受众面,为更多患者争取早期治疗机会,提高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目前,EB病毒新抗体早筛方法已在中山应用,不久的将来,将为国内鼻咽癌高发区、中发区、低发区,甚至是国际地区提出更高效的鼻咽癌筛查方案。

文/侯玉晓 林茹珠 陈鼎文

推广

编辑:侯玉晓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