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田延友在广州创立演讲品牌 “拙见”,如今这个平台已成为汇聚 1600 位重量级嘉宾的思想库——从莫言、贾平凹等文学名家,到褚时健、许鞍华等领域领军者,再到对文化与生活充满追求的探索者们……11年间的对谈沉淀,最终凝结为《拙见:友语言说》一书,近日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田延友起笔成书,将智慧凝结成文字,让这份跨越11年的思想沉淀,成为可被翻阅、可被传承的精神财富。在田延友看来,这本书不是封闭的答案集,而是开放式的 “思想提示”—— 每一段文字都是对生活命题的鲜活回应,愿读者能从中汲取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认知方向。
近年来,田延友一直在探索大湾区城市文化生活思维版图,以观念引领城市文化潮流趋势,创新岭南文化精神表达。他以另一个身份——跨界音乐人、不也乐队主唱兼作词,创作出一首首篆刻着岭南城市文化基因的歌曲,赋予音乐全新的表达形式。
随着万众瞩目的 “十五运”(大湾区全运会)临近,田延友凭借全运会宣传歌曲《全运来四方》再次走进公众视野。这首由田延友作词、吴欢作曲的歌曲《全运来四方》,不同于过往体育主题歌曲常见的 “宏观叙事”,以 “个人视角” 破题,让听众感受到 “全民参与” 的体育温度——
“鲲鹏放眼量 \ 振龙沧渊荡 \ 青春正前方 \ 我心在飞翔”
“人生也许就是一场比赛,你要像铁人三项、铁人十项运动员那样,去面对世界。所以我们对体育精神的追求和向往,就是在生活中不骄不躁,永不放弃,永不气馁。”田延友说道。
田延友对本届大湾区全运会充满期待。在他眼中,全运会从来不止是体育赛事,在每个人的记忆中,全运会能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提升生活品质,更能凝聚一代人的 “精神气质”,成为城市记忆的重要符号。
从梳理11年思想对谈的精神结晶,到为大湾区全运会注入人文温度,他以多元身份持续探索湾区文化表达,用真诚与创新连接思想、艺术与时代。
田延友
-访谈-
南都:为什么决定创作《拙见》一书?谈谈这本书的创作历程和心得。
田延友:“拙见”于2014年的南国书香节首次亮相。在这一过程中,我一直期望能有更多机会与思想者同行。我渴望从各个领域有思想、有见解、有成就的人,以及那些正在探索成长、对未来负责的人身上,探寻新的成长路径,发掘新的文化可能性。所以,我一直思索着,若有机会,一定要与人对话交流,以拓展思想的边界。
今年已是第11个年头了,有1600多位来自各个领域的大家,以及那些对生活品质和文化追求孜孜不倦的嘉宾来到“拙见”与我进行对谈。通过和他们交流,我们成为朋友,一同探讨各个不同领域里的深刻见解,探索合作的可能。最后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主张、生活印记和成长足迹,但最终,还是那几个最基本的问题会一直伴随着我们。
在这个资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很难进行完整深入的思考。当然,也有人认为,新媒体短视频让一部分原本不爱思考的人开始通过碎片化内容进行阅读,并开始思考人生。所以,碎片化的快速阅读以及高品质观点的输出,或许是当代一项极为重要的刚性需求。
《拙见》这本书基本采用短句问答的形式,将我过去11年的点滴感悟进行提纯,就如同萃取精华一般,从海量资讯中提炼出来并整理成文字。这些文字既包含过往1000多位嘉宾交流碰撞时的灵光乍现,也有我对文化事业成长路径、发展轨迹以及未来出路的持续思索,最终形成了这样一本书。
这本书是一个阶段性的小结,更是未来对这些问题延展性思考的一个提示。也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在我的这本书里找到一些未来成长发展的关键词,去做延展性的补充,让它变得更加的科学、合理、系统,更有勃勃生机。
南都:你为“十五运”创作了主题宣传歌曲《全运来四方》的歌词。谈谈你的创作初衷?在前期筹备时,你为创作做了哪些工作?
田延友:《全运来四方》是应组委会邀请创作的。大家都清楚,今年是大湾区全运年,每一位热爱生活的人都密切关注着大湾区全运会的动态,以及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正在发生的事件。
接到这个任务时,我首先思考的是如何选取一个独特的视角。当然,为了创作这首歌,我也较为全面地回顾了过往体育赛事的运动会主题歌和宣传歌曲,有些是原本就耳熟能详的,有些则是之前未曾留意的。
最后我发现,很多歌曲采用的是过于宏观的叙事视角,或多或少流于形式,在感情的真挚性方面有所欠缺。所以我选择了以一个人的视角来创作,这个人既是旁观者、市民、观众,也是运动员,形成视角的交叉,因为在这场盛会中,没有一个人是置身事外的。
南都:创作这首歌词时,你想传达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田延友:每个人都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努力创造着自己生活与事业的奇迹。实际上,人生或许就是一场比赛,而且,这场人生的运动会十分独特,并非单一项目,不会只让你发挥特长,它考验的是你的综合实力。你甚至要像参加铁人三项、铁人十项那样去直面世界,同时还得确保自己不摔倒,否则可能会在人生或事业上遭遇重大挫折。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们每个人对体育精神的追求与向往,就体现在生活中不骄不躁、永不放弃、永不气馁。
这种韧性非常契合我们中华民族固有的基因特色,也是广东“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所以在写《全运来四方》的时候,我对这个切入点做了深思熟虑,在歌词上进行口语化,基于运动员视角和观众视角的交叉,对胜利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包括从故乡到世界赛场的成长路径,这一个个步骤在里面都有所体现。最后唱出:“鲲鹏放眼量\振龙沧渊荡\青春正前方\我心在飞翔”。就像龙起苍渊,一飞冲天,形成整首歌的架构和气场。
最后的落脚点是童声,孩子们也期望长大后能像运动员一样,站在领奖台上,让国歌奏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意象已不单单代表中国,实际上它象征着人的成长、大湾区的发展,也代表着我们这些到大湾区创业的人,代表着一种商业生态与生活景象。大家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走出国门,与世界进行链接交流。
南都:歌词中,你对哪一句最有感触?
田延友:还是那句“鲲鹏放眼量\振龙沧渊荡”。其实中国的古诗词和传统文化当中,对志存高远的描述语句特别多,鲲鹏之志、飞龙在天的这种大气象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梦,也是中国当代的情怀,更是大湾区的坚定不移的一个志向,引领着整个中国未来体育的走向、商业经济的走向,文化的走向。
南都:你曾为美陶湾写《恰到好处》、为粤剧写《红》、为香港与大湾区写《港湾》、为澳门回归25周年写《莲·月明升海边》……每一次主题创作,你秉持的创作理念是什么?
田延友:在创作这些歌曲时,我秉持的一个理念便是足够真诚,杜绝假大空的口号。我很排斥那些宏观词汇的堆砌。因此,我从小处着手,凭借真情实感,先让自己感动,记录下我作为这个时代参与者的真切感受,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与前提。
第二点是要选取不同的切入点。可以想象,歌颂时代的歌曲会有众多名人大家、专业人士以及各领域的音乐参与者纷纷推出自己的作品,那么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呢?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不同的视角,如此方能饱含真挚情感,让人耳目一新,使歌曲得以传唱、留存,并历经岁月而愈发动人。
比如《红》,从粤剧中提炼出“捱呀捱呀,捱呀捱呀”,四个字就把中国女性的坚韧善良、对家乡的眷恋体现了出来。创作《恰到好处》时,我深入思考过,对一个有文化内涵的文旅景区而言,它最希望的是什么?它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什么?面对这个高速发展的快速生活态势,该以什么样的节奏来形成自己的文旅特色?所以,《恰到好处》的节奏感要慢但又不落伍,要快但又不盲目,同时还要结合湾区精神和佛山特质。
《港湾》唱的是湾区文化,这是由每一个来到大湾区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的一代又一代的人创造的,他们创造着大湾区美好的当下,但是他们很多都来自于外地,南方是他们的港湾。美好的南方,如何与北方、与世界、与不同维度的人之间构建出深刻的、真切的、感人的情感联结,同时不夸张、不矫揉造作,能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在南方的幸福感和未到南方的向往之情。这是我创作这首歌想表达的最深刻的意义。
南都:聊聊你的全运会的记忆?对此次大湾区全运会有什么期待?
田延友:每个中国人的全运会记忆都是非常多元的。比如当你去到某些城市的时候,会听到当地人非常骄傲地说,这是第几届运动会留下来的体育场馆。因为全运会的召开,体育场馆的建设、修缮,带动了经济发展,周边生活品质的提升。同时更重要的是,因为全运会对整个城市形象的宣传,对那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精神气质的提升,那都是念念不忘,如数家珍的。所以,我对全运会的印象是,它是一项令人振奋的体育赛事,能够凝聚众人的精神气质,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
我对本届大湾区全运会的期待是,它一定更有湾区特质,更有活力,更有创新精神。在大湾区的几个关键城市,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东莞等等,我们每一个人作为湾区主人,都会欢喜雀跃,都会心生向往,都会竭尽所能,不遗余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