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作家不再枯坐书案,而是走向岩洞、冰川,和山脉,世界的广阔与丰富向她齐齐展开。"在近日出版的《巧克力与佛》中,作家七堇年将多年户外探险的切身体验化作文字,以八个短篇故事构建了一场关于存在意义的文学探索。这部作品不仅收录了获得《当代》《收获》"年度中篇小说"的《火空海》,更展现了作家创作生涯的重要转变。
作者七堇年。
七堇年的《巧克力与佛》。
走向山野:从书斋到雪峰的创作蜕变
近年来,七堇年深入户外探险领域,登高海拔山脉、攀岩、洞穴探险、飞滑翔伞。在稀薄空气、深穴高空中,她感受着“刺痛鼻腔的寒冷、恶心、头痛、疲惫,和无与伦比的壮美与崇高”。走出家门,置身户外,“那种崇高,一旦体会过,就再也没法装作不知道了。”
这些极限体验成为她写作的宝贵养分。七堇年将凛冽的新鲜气息注入文本,使她的作品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质地——壮丽而浑朴,狂喜又迷乱,恐惧且兴奋,激烈却宁静。《比山更高》作者宋明蔚评价道:"刺伤人物内心的不再是一把刀子、一片碎玻璃,而是一支螺纹的金属冰锥。"
双重人生:当代青年的生存困境与精神求索
书名《巧克力与佛》源自杰克·凯鲁亚克书中的一个细节:主角在爬山过程中又累又饿时渴望一块巧克力,朋友告诉他:“这块巧克力,就是你的佛。”七堇年借此探讨凯鲁亚克笔下那群天真又迷惘的年轻人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借助朴素而自由的生活,反抗资本主义"工作—生产—消费"的闭环式牢笼。
这是如今年轻人同样面对的议题,也是这部小说集的精神内核。书中构建了两种人生对照:有人醉心于户外,在身体上克服地心引力,却逃不了社会框架的牵引;有人被固定在两点一线和朝九晚五,在风平浪静的日常里,经历内心的跌宕汹涌。无论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人都要面对本质上的无聊,都要思考如何处理自己的存在。
文学价值:在反复失败中寻找存在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庆祥认为,这部作品的重要意义在于“接受一种存在即是过程的价值观”。“在反复的试验和反复的失败中,英雄式的激越被证明不过是人类心中的臆想。”
七堇年书写的是丧气的人、不规则的人、突然失去位置的人,捕捉他们与世界维持半生不熟的关系,徘徊在种种两面煎、两不舍、既要又要的生存状态。书中金句频出:“每个人都嫌弃自己生而已有的东西。这简直太好笑了”;“你还活着,但没有叶子,也开不了花,只剩近乎野蛮的平庸”。
文化启示:不走大路的人也有自己的位置
“社保很重要,巧克力很重要,佛坐在佛的山上,人过着人的日子。”这句看似通俗的话语,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学。七堇年通过这些故事告诉读者:我们的文化并不鼓励失败,但这本书想告诉你:人有巨大的弹性,去适应各种各样的生活。不走大路的人,在世界上也有自己的位置。
《巧克力与佛》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代人对生活路径的反思与追问。它记录了当下年轻人面对的现实困境与精神求索,为当代文学注入了一股来自山野的清新气息。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朱蓉婷 实习生 温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