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海明威夫妇韶关行:爱上民间“蛇酒”,见证军民抗战信念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5-09-12 12:35

1941年春,中国正深陷抗战最为艰难的泥淖。美国文坛巨匠海明威携新婚妻子、战地记者玛莎·盖尔霍恩,以《午报》记者身份踏上了这片战火纷飞之地。这场蜜月之旅,最终成为揭露中国抗战真相的关键见证,海明威更是成功预言:“共产党人一定会接管中国。”

二人从香港出发,一路穿越日军封锁线抵达韶关,在第七战区前线与士兵同吃同住。他们见证了中国军队装备简陋,却斗志昂扬,以血肉之躯对抗侵略者,无畏且决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初,南都N视频记者来到韶关,在韶关学院韶文化研究院研究员苗仪的带领下,回溯了海明威在粤北山区饮“蛇酒”,记录中国战士“赤着脚,穿粗布军装”却斗志昂扬的故事。

《海明威在中国前线》的传记作者彼得·莫雷拉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海明威个性独特、头脑冷静,作为知名反法西斯战士,同情且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图片

“斌庐”。南都N视频记者 杨苓妍 摄

海明威的粤北往事

在广东韶关市浈江区的东堤中路上,一座中西结合的两层骑楼建筑“斌庐”静静矗立。这里曾是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接见客人、召开会议的场所。

苗仪向南都记者介绍,1941年3月25日,海明威与新婚妻子玛莎,乘飞机离开香港,越过广东日占区,飞抵衡阳南岳机场。在机场,海明威夫妇受到了重庆礼宾官员与第七战区军官代表的迎接。一行人从衡阳换乘“雪佛莱”小车,转往战区。

据了解,当时韶关属第七战区,是距离香港最近的抗日前线,海明威夫妇便选择这里作为正式访问中国内地的第一站。抵达当天傍晚,他们住进了“韶关之光”旅馆。

“绛红的脸,棕色髭须,肥壮的体干。他很谦和地同记者握手,手指比头号派克笔管还粗,握起来真吃力。”当年中国记者记录下了对海明威的第一印象。

图片

苗仪。南都N视频记者 杨苓妍 摄

苗仪告诉南都记者,“他们一到韶关,就与当时广东的军政要员李汉魂、余汉谋、蒋光鼐等直接会面。其间,余汉谋向海氏夫妇详细介绍了战区驻军部署,并爽快地答应了海氏夫妇前往战地前线考察的请求,这对于外国战地记者来说是很不寻常的礼遇。”

玛莎也在传记中提到,在韶关期间,除拜访了军政要员们,他们还前往南华禅寺参观。寺院“穿着蓝衣服的和尚们热烈欢迎他们”,“庙里有500尊罗汉和3尊巨大的金菩萨,还有个古老的大钟”。

李汉魂还专门为海明威夫妇接风,用“茉莉花茶”和“好吃的广东甜点”招待他们。这让此前不大适应粤北条件的玛莎,第一次露出笑容。研究者们推测,这次招待的地点应该就是斌庐。

《海明威在中国前线》作者彼得·莫雷拉告诉南都记者,海明威“蜜月旅行”的背后,实际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当时,二战进入苦战阶段:在欧洲,德国法西斯侵略了许多国家后,对苏联发动了疯狂的进攻。在亚洲,日本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并准备进攻东南亚,形势十分紧张。尚未参战的美国,正在密切注视着日本在亚洲的军事动向,以设法避免对日战争。《午报》让有丰富战地生活经验和军事知识的海明威来战火纷飞的中国访问,绝非偶然。

图片

海明威(左三)和玛莎(左一)在粤北前线部队采访时留影。

1941年3月27日,海明威夫妇由第七战区司令部和政治部官员陪同,前往韶关翁源中日交战前线。当晚,“他们住进一个像棚屋的房子;山区天寒地冻,两人与卫兵之间仅用一张草席隔开,入睡时冻得浑身发抖。”

“粤北前线的艰苦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看到初春的粤北,寒意甚浓,战区士兵‘通常赤着脚,裹腿打在光腿上,身着粗布军装’,尽管生活艰苦,但仍让海明威感受到了粤北抗战军民,坚定的抗战信念与精神。”苗仪说。

粤北韶关前线采访结束,前线战区举行了隆重的送别宴会,为海明威夫妻俩饯行。在这次宴会上,海明威喜欢上了粤北民间的“蛇酒”,玛莎称它是“中国的伏特加”。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颇有兴致地描述道,“蛇酒是一种特制的米酒,酒瓶底泡着几条小蛇。蛇酒可治疗脱发”。宴会结束后,“海明威夫妇途经一个村子,特地进村买了一壶蛇酒和几串鞭炮,打算带些蛇酒送给美国朋友”。

与新婚妻子的别样蜜月

这趟别样的“蜜月旅行”背后,还有一段故事。

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的海明威故居,地处美国本土最南端,距古巴仅90英里,这里拥有着绵延无尽的碧海蓝天和绝美落日。

故居是一栋白色和黄绿相间的房子,典型的西班牙风格,房子被葱郁的鲜花和绿植簇拥,草地碧绿如毯。

鲜为人知的是,故居二楼展厅里陈列着一张老照片,是海明威和玛莎在抗战期间在广东韶关拍摄的。

图片

海明威故居中展示有在韶关拍摄的照片。

在海明威多部文学作品里,很少提及中国,仅在《丧钟为谁而鸣》里写到戈尔兹将军“去过中国”。很少有人了解,海明威曾到访过中国香港、韶关、桂林、重庆、成都等地,了解过当时中国最真实的情况。

研究相关历史多年的苗仪向南都记者介绍,1941年初,中国抗战进入最为艰苦的相持阶段,海明威以战地记者的身份,深入中国内地了解抗战情况。

其实,新婚妻子玛莎的经历不输海明威。从1930年开始,她报道过8次著名战争,被伦敦一家报纸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记者”。

1940年,玛莎接到一家杂志的邀请,前往中国报道抗日战争,喜欢冒险的玛莎说服了海明威与她共同前往。

当时,海明威刚因《丧钟为谁而鸣》的电影版权得到10万美元,买下了古巴的瞭望庄园,原本并不想去亚洲。

他在给友人的信里说,玛莎有个奇特的想法,到“缅甸之路”(中国称滇缅公路)去度蜜月。玛莎则在回忆录《我和一个人的旅行》里写道,“我把一个‘不情愿的旅伴’哄到他不太想去的地方”。

莫雷拉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海明威起初赴东方,或许是同为战地记者的玛莎“不情愿的旅伴”,但后来二人角色互换。

1941年2月,海明威夫妇辗转从美国夏威夷前往香港。在香港停留了一个月,了解当地和内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中国抗战的简况,并初步确定了访问中国内地的计划。

图片

1941年,海明威与玛莎来华途中经夏威夷码头时的留影。

玛莎在回忆录中写道,“要是我没劝他来中国,他说不定正揣着根钓竿,在某个地方悠闲地打发时光呢。既然来中国这事让他错过了原本的悠闲,他便在香港与一帮新认识的朋友‘厮混’起来。”

在香港期间,她常看到海明威与当地服务员、黄包车夫和街头小贩有说有笑。玛莎记得,他钟爱中国美食,还向其绘声绘色地描述菜单。当地的风俗也深深吸引着海明威,比如“掏耳朵”。中国人对鞭炮的热爱也让海明威欣喜不已。他每天都买鞭炮,但玛莎坚持不让他在房间里放。

“从一开始,他就比我更擅长融入这充满魅力的东方世界,他随遇而安,泰然自若。”玛莎说。

“共产党人一定会接管中国”

在战区前线,海明威夫妇通过采访,深切感受到粤北战区中国军队坚定的抗战信念与昂扬的斗志。他对第七战区部队的总体印象是:“这个部队的防御能力很强,士兵生活、医疗条件很差,但很能吃苦。”

图片

第七战区指挥部旧址。南都N视频记者 杨苓妍 摄

离开第七战区后,海明威先抵达桂林。两天后,即4月6日,海明威夫妇乘飞机抵达重庆。

在重庆,海明威夫妇受到蒋介石破格礼遇。但海明威在回国后写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指出:“交谈中,蒋介石竭力贬低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反诬共产党惹事生非,制造事端。”

他认为,蒋介石把共产党的存在视为“心脏病”,叫嚷要“动动手术”,却将日本的侵略仅看作“皮肤病”。玛莎也在回忆录中写道:“蒋介石拼命泼脏水,希望我们把话传给美国政府。”

后来,海明威夫妇也经秘密安排,在重庆与周恩来进行了一次秘密交谈。

玛莎在回忆录中描述:“周恩来身着一件敞领短袖白衬衫,搭配黑色长裤与凉鞋。我们用法语交谈,他身边有一名翻译,但从他那双明亮且带着笑意的眼睛里,我们明白,即便没有翻译,他也能心领神会。”

玛莎觉得周恩来非常有魅力。她说:“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我们与一个中国人畅所欲言。”数年后,当周恩来作为新中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出现的时候,玛莎十分惊讶道:“那个曾在重庆四壁粉白的地下室里见到的温文尔雅之人,竟有如此成就。”

海明威也在给时任美国财政部部长摩根索的信中写道:“周恩来是一位具有极大魅力和智慧的人。他成功地使几乎每一个在重庆与他有过接触的人,都接受了共产党人对于所发生的任何事情的立场,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1941年5月6日,海明威结束为期三个月的行程返回美国,后撰写多篇关于中国抗战的报道,并在《午报》上刊发。

此外,海明威在提交给美国国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日本人不可能打败中国”,并预言“这场战争后,共产党人一定会接管中国”。

苗仪向南都记者表示,“历史表明,海明威夫妇此次到访粤北华南第七战区,其判断与预言,均极其客观与中肯,并极具见地与远见。”

莫雷拉向南都记者则指出,海明威个性独特、头脑冷静,作为知名反法西斯战士,同情且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肯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坚决反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海明威的有关呼吁对当时处于艰难抗战中的中国人民,是极大的支持。”莫雷拉认为,为中国发声,是海明威反法西斯道路上迈出的关键一步。

这位“硬汉”对中国抗战的深刻见解,并非空谈,而是基于实地走访、亲眼见证后的理性判断。

如今,阳光透过基韦斯特海明威故居的藤蔓,在房间内投下细碎的光斑。在那张1941年摄于广东韶关的旧照前,常有三两游客驻足凝视。照片虽泛黄,却无声诉说着八十多年前中国南方的故事。

出品:南都即时

统筹:向雪妮 张倩寒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杨苓妍

编辑:张倩寒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