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林敏儿 通讯员蒋蒙2025年春天,艺丰花园三十年的老楼在一众期待中焕然一新。楼道刷上了亮白墙,扶手闪亮如新,杂乱电线规整入槽,电箱上了锁,一楼换了宽敞大门,天台更换了新门,晾衣铁链重新安装,楼道新增摄像头……而最让人欣喜的,是那部终于启用的电梯——老人放心下楼散步,年轻父母推着婴儿车自由上下,邻里聊天再也不被楼梯阻碍。
“以前经过裸露的电闸,都担心触电。现在装电梯都一并修缮了,更安全了,环境也干净了。”姥爷推着孙子走出电梯,忍不住感叹。小小的电梯,不仅带来便利,更让整栋楼焕发了新气象,老人重新踏实出门,天台重新开放,邻里关系也更亲密了。
遗憾的是,加梯小组的魏阿姨红了眼眶,她说,大家一直惦念的那位住在7楼的老人,那个常年需要家人背下楼去看病的老人,却终究没能亲身坐上一回电梯。“这是我们整栋楼心底最深的遗憾。”
加装电梯工程,并非一蹴而就。艺丰花园C区3栋2单元的这部电梯,从念头萌生到建成落地,整整走过了六年半的曲折历程。
一场艰难的“居民协商”
艺丰花园位于福田区梅林街道,建于1993至2000年,是楼龄约30年的老小区。加装电梯小组的蓝叔是最早一批住户,魏阿姨也在2003年就搬进来了,楼道里大多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不少人都上了年纪。2019年,魏阿姨看到高层老人生病时都需家人背着下楼,就萌生了加装电梯的念头。
然而,装电梯远比想象中复杂,第一步征求意见便是一个坎儿。每天爬楼梯挨家挨户收集意见还是小事,更难的是,部分业主已不在这里居住,根本联系不上。为了找到这部分业主,魏阿姨又去求助街道和社区居委会,花了半年,才终于收齐了整栋楼业主的意见。根据深圳市规定,加装电梯需达“双三分之二”业主同意比例方能报建。魏阿姨的单元共有28户人家,21户同意,7户坚决反对,虽然满足电梯报建的基本要求,但也不能忽视了低层邻居们的诉求。同时街道和社区都希望居民和谐相处,尽可能缩小分歧。为了尽可能保障每个邻居的利益,魏阿姨又走上了一场场居民协调的漫漫长路。“跑坏两双鞋”,是她对这六年的形象总结。她笑说:“加装电梯的过程,都能写成一本书了。”
高楼层盼电梯,一楼、二楼则担心房价贬值、采光受阻,有的对噪音、消防安全心存疑虑,有的则提出高额经济补偿。意见分歧让矛盾一下子激化,让进展一次次停滞。“分歧比想象中多得多,每一次协调都像是一场硬仗。”魏阿姨回忆,“整个过程没法用语言来描述,光是电梯报批,提交资料就不下十次。只要有一户对方案有意见,电梯加装就得停下来。”
为了说服邻居,她翻来覆去地研究政策文件,连六本法律书都啃了下来,只为能在协调会上拿出更有力的说服依据。沟通过程中遇到反对的邻居,她会拎着水果上门,反复解释:“很抱歉给大家添了麻烦!”同时,她不辞辛苦,不断协调电梯公司优化设计方案,只为能一项一项解决邻居们的疑虑。针对电梯运行过程中噪音问题,提供了相应电梯型号的运行报告,表示运行中轿厢内最大噪声值不超过55分贝,不会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针对通风问题,魏阿姨再次请人优化了电梯安装图纸,即便建设难度加大,也仍旧保留了电梯右侧的10cm通风通道;针对采光问题,采用全玻璃设计方案,实现采光范围全覆盖;针对消防问题,也在设计过程中聘请专业人士开展评估,确保符合安全安装条件。
在加装电梯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矛盾:牵头人往往会被质疑动机,大家会好奇她为什么如此卖力。面对这样的疑问,住在4楼的魏阿姨坦然回应:“牵头人必须干干净净,才能理直气壮。”为此,她公开了加装电梯的每一笔账目——从未用各位业主筹集的加梯款买过一瓶水、吃过一顿饭、添过一次油。正是这种透明和自律,让她赢得了邻居的信任。同为加装电梯小组成员的杨姐和蓝叔也对魏阿姨的付出赞叹不已,“在加装电梯的过程中难免有矛盾,虽然意见分歧,但整栋楼无论高层还是低层,没人怀疑魏阿姨的人品。”
魏阿姨的老伴一开始不太支持魏阿姨如此卖力:“其实我们住在4楼,对电梯的需求不算最迫切。但她是个热心人,放心不下那些高楼层的老邻居,想为大家做点事。”最让她挂怀的是一位住7楼的90岁老人。老人因常年上下楼不便,需要家人背下楼就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自己坐着轮椅到小区里面逛逛,但在电梯启用前两个月,他走了。”说到这里,魏阿姨的眼眶湿润。
从“拍桌子”到“坐下来”
艺丰花园的居民协调会,曾一度火药味十足,你来我往,吵得面红耳赤,甚至有人愤然起身拍桌子。矛盾僵持不下,就连电梯公司都一度动了“干脆填平基坑撤场”的念头,让魏阿姨、蓝叔心急如焚。
就在僵局看似无解时,社区与街道伸出援手,搭建起一个新的协商平台。2024年夏天开始,梅林街道办、翰岭社区联合福田区住建局、规自局以及社区驻点律师,接连召开二十余场协调会。最初,协调会现场依旧嘈杂,高楼层和低楼层业主在政策解读和权利分配上寸步不让,每一次会议都以无果而终。
转机出现在同年10月。梅林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由数位街道领导分别主持,召开居民协调会议。在充分了解双方诉求后,针对消防、采光、噪音等方面的疑虑逐一释疑,争取理解,再逐步将讨论焦点集中到低楼层业主最关切的拆除私人财产补偿问题上,直面核心诉求。
目标明确后,协调进度快马加鞭,进展显著。之后,街道进一步调整沟通方式,由街道领导带队携人大代表、律师单独约见低楼层业主,专门搭建平台,倾听诉求;之后又分别找高楼层业主谈话,敦促高层业主换位思考、理性协商,充分考虑低楼层业主的苦衷。随着会议形式的变化,会议氛围也悄然改变——从几十人吵作一团的大场面,转为各派两三名代表的小范围沟通。场子静下来了,交流的效率也高了。
分歧的化解,需要时间与耐心。在这场拉锯战中,街道、社区干部和调解员始终坚持“有问必答”。担心消防距离不达标?拿出测量报告。担心电梯噪音影响生活?提供运行数据。耐心和专业,一点点消融了隔阂。终于,2024年12月,关键的低楼层业主与高楼层业主签下调解书,为这场持续半年多的僵持画下句号。很快,电梯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
“政府不是替我们做决定,而是帮我们搭了个平台。既帮助大家梳理了电梯安装过程中的各项法律关系,也加强了我们两方的沟通”,牵头人魏阿姨感慨。正是这样的平台,让分歧从拍桌子转向握手言和,让双方业主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政策护航下的突破与经验
2024年1月,艺丰花园C区3栋2单元电梯加装项目正式通过联合审查,5月完成备案,施工手续完备,2025年春天施工完成。
回望全过程,艺丰花园电梯落成的背后,是梅林街道办一次又一次的耐心调解与务实探索。根据新出台的《深圳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联合审查和专项联合验收工作指引》,梅林街道在一次次尝试中梳理出了一个清晰的经验脉络:既有政策层面的护航,也有操作层面的巧思。原则是在遵循法律法规、保障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兼顾高低楼层业主的合理诉求。
首先,抓住核心问题,直面矛盾焦点。在多轮协调中迅速判断低楼层业主的核心顾虑,在解释清楚政策合法性后,协调高层业主优化设计方案并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偿,避免议题发散,减少无效争论。
其次,改变沟通方式,从“大场面”到“小范围”。适时调整策略,解决早期协调会二三十人动辄剑拔弩张、拍桌争论的弊端,将多人大会逐步收缩为少数代表的点对点会谈,先分别约见反对方业主,再单独沟通高楼层业主,最后由双方代表开展小范围谈判,“化整为零”,有效减少情绪对抗,让讨论更聚焦、更理性。
第三,干部带头示范,层层压实责任。从街道领导、科室、社区到人大代表、律师,多层级干部轮番出场、反复沟通,既是政策宣讲员,又是矛盾调解员,不仅展现了推动加梯工作的决心,也让居民感受到政府的重视与公正,让沟通有力度、有温度。
第四,借助专业力量,增强公信力。加梯审核部门技术人员、社区驻点律师多次参会,从法律层面对消防、噪音、采光等问题逐一解答,既消除了低楼层的顾虑,也让整个协商过程更规范透明。
近年来,凭借“聚焦核心问题—分别沟通—小范围磋商—专业释疑—干部示范”这一套组合拳,梅林街道已逐渐打破多个类似艺丰花园的加梯僵局,让冷漠的邻里关系重归于好,也在全区率先跑出“加梯加速度”。2023年以来,梅林街道大力推进加装电梯工作,2024年度更是完成电梯联合审查50台,位居全区第一,至今已为63个单元的居民带来了生活便利。其中,水务局梅林住宅楼小区已实现100%获批加梯,打造成片连片加梯范例,梅林一村社区更是成为首个“100%电梯覆盖社区”。
六年奔走,换来电梯的开合声与楼道的焕新。艺丰花园的故事,是深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份经验:当居民互相体谅,政府搭建平台,社区耐心调解,看似不可能的难题,也能在协商和坚持中找到答案。
编辑:林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