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怎么上?广东率先在全国探索出这些亮点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5-09-12 17:41

南都讯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9月12日,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在广州召开《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高校思政实践课程介绍会。

南都N视频记者获悉,近年来,广东省积极推动制度机制、课程资源、教师队伍、思政课一体化等方面建设,不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好关键课程作用,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在全国率先建立大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每学期为学生上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思政课制度、首创粤桂琼赣滇五省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联赛……广东省学校思政课亮点迭出,品牌特色鲜明。

活动现场

广东开设《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高校思政实践课程

思政课建设是教育事业的政治性、战略性、基础性建设,是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会议强调,省委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省委主要领导带头到高校为师生讲授思政课,多次对广东省思政课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开设《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高校思政实践课程,是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举措,是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奋力开创广东高校思政教育新局面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会议指出,根据省委工作安排,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统筹各方力量,成立了以陈金龙教授为组长,由全国和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以及有关领域学者组成的专家团队,全力推进课程建设,已经完成教材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学者的帮助和支持,广泛征求了广东省直有关厅局的意见,听取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的建议。

会议指出,《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高校思政实践课程围绕“讲什么”“如何讲”“谁来讲”进行总体设计,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分10个专题进行理论阐释和课程建构,制定了6条线路的“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线指引”,让课程内容更加生动鲜活。下一步,课程将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在全省高校作为实践教学课开设。

制度机制

首创“思政第一课” 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上第一堂思政课

“立大志、明大德,守得住初心;成大才、担大任,扛得起未来。”9月4日,华南农业大学2025年秋季学期“思政第一课”举行,学校党委书记李凤亮教授为1.4万余名新生授课。

9月8日,在开学典礼后,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陈文锋为全体2025级新生讲授题为《铭记抗战历史 传承岐黄薪火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书写广中医人的青春华章》的“思政第一课”。

南都N视频记者了解到,2015年春季学期,广东在全国率先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上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该项制度已被写入中央文件在全国推广,并将该制度扩展到全省中小学校。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去年10月,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院士以“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为主题,为学校师生讲授2024年秋季学期“思政第一课”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专题党课。

“同学们,你们将来一定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主力军!”今年,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聚焦科技强国建设,为师生讲授“思政第一课”。

据悉,2018年起,广东将此制度拓展至全省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累计逾10万大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每学期上思政“第一课”。

同时,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总协调、省教育厅主抓、各部门协同联动,把思政课建设作为高校党建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重要评估标准,层层压紧压实责任,不断凝聚工作合力。

广东先后印发《广东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行动计划》《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加强顶层系统设计和政策供给。

师资队伍

坚持量、质并重 全省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8394人

练好思政课功夫,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

为此,广东坚持“引”“育”“用”并重,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

聚焦工作队伍配备,广东坚持量、质并重,严把入口关特别是政治关,推动思政工作队伍数量提升、结构优化。

截至2025年8月,全省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8394人,师生比约1:344;专职辅导员16068人,师生比约1:181。其中,全省本科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5.77%,具有博士以上学位的占43.86%。

聚焦队伍素质提升,广东形成了清晰的工作路径,以培训强基础、以比赛促提升、以培养谋长远。

其中,首创粤桂琼赣滇五省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联赛,在全国产生广泛积极影响,还举办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大中小学心理教师教学比赛、中小学和中职学校班主任能力素质大赛等;设立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11个、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两批29个、国家级名辅导员工作室5个、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中心13个,孵化培育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教师。

南都N视频记者还了解到,广东省教育厅前期已组织开展2批次、3312人次专题培训,包括面向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的专题培训和全体授课教师的专题培训,既有面上指导,又有教学示范。

聚焦激励机制健全,广东坚持奖、评结合,突出导向性特别是价值导向,带动思政工作队伍干劲提振、活力迸发。

广东推动指导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职称评审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在南粤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表彰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申报人选予以适当倾斜;在省级重大人才项目“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遴选推荐中,将思想政治领域支持人选名额单列。

思政课堂

探索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铸魂育人课程体系

全省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本科6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同台授课,讲好抗战历史……8月22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

激发思政课堂活力,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同样重要。

对此,广东积极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广东实施“南粤优质思政课程建设计划”,打造推广思政课优质课例624项,认定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程479门、示范课堂686个,探索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课+课程思政”铸魂育人课程体系。

成立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项目,其中校地(高校与地市教育局)共同体21个(覆盖所有地市)、校校(高校与中小学校)共同体20个、工作室(高校、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共同体12个,构建科学高效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作机制。

同时,广东坚持融会贯通,构建完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

今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举办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习南粤”主题实践研修活动,来自全省各高校160余名思政课教师参加研修活动。研修活动为期6天,分设粤东、粤西、粤北及珠三角4条线路,组织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走出校园,走进广东改革实践新征程一线,把南粤大地作为思政大课堂,同题共探“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大思政课育人新路径。

此外,深化实践育人,开展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已组织两批次共125家高校院所与86个县(市、区)结对共建,引导广大师生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

接下来,广东将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以《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高校思政实践课程建设为新的切入点,持续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广东省学校思政课亮点品牌


一、率先建立大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每学期为学生上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思政课制度

2015年春季学期,广东在全国率先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上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2018年起广东将此制度拓展至全省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累计逾10万大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每学期上思政“第一课”。


二、首创粤桂琼赣滇五省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联赛

2008年,广东在全国首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大批深受学生欢迎的青年教师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成长为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中坚力量。随着基本功比赛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广西、海南、江西、云南等地区先后加入,2011年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粤桂琼赣滇五省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联赛,在全国产生广泛积极影响。


三、创新搭建各学段思政课教研平台

按照地理位置将全省高校分为11个片区,在每个片区遴选1所高校设立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持续组织区域内思政课教师开展校际教研实践活动,积极营造互学互鉴、携手共进的良好局面。分学段建设10个中小学思政课学科教研基地(教研共同体),常态化开展集体备课、线上展示,以点带面提升全省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水平。广东普通高中教研基地是教育部认定的全国唯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基地。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孙小鹏 杨晓彤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马强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