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乡村看融合(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南都N视频APP · 新闻快线
转载2025-09-13 10:06

  提到广东,人们想到的会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是城镇化速度飞快、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的省份。

  一个省份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城市,更离不开乡村。即便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广东依然有近1/4的农村常住人口。截至2024年末,广东农村常住人口为3079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为24.09%。

  三载奋进,南粤巨变。2022年以来,广东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合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一些县域经济薄弱的现实,部署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要途径,分类推进县镇村联动发展,示范带动全省乡村全面振兴。

  “百千万工程”作为“千万工程”经验在广东的实践,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的系统理念与方法,结合广东实际,着眼于强县促镇带村,旨在推动城乡进一步融合,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一实践已在这片热土上结出硕果,南粤大地城乡融合发展“全域联动”态势逐步凸显。

乡村产业是核心

  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乡村产业。只有乡村地区有了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特色产业,城乡融合发展才有落脚点。

  在信宜市钱排镇,三华李产业成为支撑县域发展的特色富民产业。从赏李花到鲜李销售,再到李产品加工,钱排镇不断拓宽三华李产业链条。

  每年7月是当地特色产业三华李的销售旺季。在钱排镇双合村,钱小娟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梁盛娟每天都会在自己搭建的直播间内直播带货,销售从周边村民手中收购的三华李。

  “我们从村民手中收购的价格为1斤7元左右,直播可以卖到十几元到二十几元,三华李基本供不应求。”梁盛娟告诉记者。

  除了销售三华李鲜果外,钱排镇还推动李花经济、鲜李加工经济的发展。钱排镇三华李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广东赢创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鲜李加工生产线正火热运行,李花谷景区集李花观赏、旅游休闲、游乐体验于一体……

  钱排镇镇长李先友告诉记者,首期的三华李果浆生产线已于今年5月底建成并投产,配备产能为每小时6吨的IQF速冻生产线及2000平方米智能冷库,三华李的加工能力大大提高。此外,钱排镇引入阿里巴巴、碧桂园集团建设粤西桂东电商培训基地,有效提高三华李的品牌竞争力并解决了销售难问题,推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新业态融合发展,形成“南北贯通、山水相融、农旅结合、人文交汇”的全新格局。

  产业兴旺盘活了乡镇,更带来了人气。从阳江市区出发,走西部沿海高速,再转G228国道,行驶约15公里,就来到了东平镇大澳渔村。大澳渔村凭借便利的交通优势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道路上不断开拓。

  8月中旬,位于大澳渔村的月满小筑民宿开业已满2个月。“90后”民宿老板梁小元迎来了最忙碌的时候,每天都在和游客对接,看房、订房、拓展销售渠道。同时,和她一起返乡创业的表妹负责经营民宿里的咖啡馆。

  6月中旬,梁小元辞去城里的工作,回到老家大澳渔村,借着大澳渔村休闲旅游的东风,创办了民宿。目前,该民宿共有10个房间,能容纳20多人住宿。

  万事开头难,尽管目前民宿经营还在探索阶段,但梁小元对未来充满信心。“大澳渔村这几年游客越来越多,自己家乡火了很开心,有了人气也就让我们有了返乡创业的干劲,期待能早日步入正轨。”梁小元说。

  大澳渔村党支部书记杨怀键告诉记者,近年来,大澳渔村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通过多年努力,建成了原生态渔村,坚持老建筑“修旧如旧”,充分发掘疍家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渔村各项建设,建成了全国首家渔民民俗风情馆。

  如今,大澳渔村有210多户常住村民,不仅发展成为独具疍家风情和深厚历史底蕴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还成为集文化、旅游、居住、商业于一体的综合街区。

  注重县域统筹,县镇村联动推进。这也正是广东省乡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的密码。只有注重统筹协调,发挥联动力量,才能抓住乡村产业发展这个核心,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广东已连续3年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2025年,广东把目光投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3年初见成效的关键驱动力,各地尤其是农村地区结合自身情况,以乡村产业为核心,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百千万工程”实施3年来,广东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增强县城的要素集聚力、产业承接力和人口吸引力,用工业武装农业、用城市带动乡村,把构建新型工农城乡融合发展的关系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具体民生实事上,让县域成为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乃至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

示范引领是关键

  从脏乱差城郊村到网红打卡村,从空心村到乡村新业态蓬勃发展的蝶变,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苏村抓住了“百千万工程”的发展契机,一场乡村蝶变正在发生。

  “我们村的变化我是亲眼看见,以前我们在外面都不好意思提老家,因为那时脏乱差是我们村的代名词,现在好了,我们村成了网红村,如今一提到我们村,大家都很羡慕!”苏村村民李少芬说起这些年的变化,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除了环境的变化,村民也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自去年9月起,李少芬将自家闲置的空房租给了村里负责运营文旅项目的公司,每年有3万元的租金收入。

  坐在家里就有钱赚,很多像李少芬一样的村民都参与到苏村的发展中来,共同把苏村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典型村。

  在佛山市,像苏村这样的典型村正逐渐增多。这也正是“百千万工程”实践3年来的另一个经验:以典型村培育为抓手,着力提升乡村建设品质,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持续推进乡村建设和治理,引导典型村主动融入县城、乡镇发展,融入产业链条发展,以点带面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同样位于佛山市的三水区白坭镇也凭借这一经验实现“逆风翻盘”。近年来,白坭镇以环两江先行区建设为机遇,在都市农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农文旅融合等领域展开系统探索。从田间窝棚治理到现代农业产业园崛起,从村庄绿化美化深入推进到西江画廊游客如织,一幅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振兴画卷正在西江畔徐徐铺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典型村培育的目的在于让全省形成“百花齐放”的乡村振兴新格局。广州市花都区近年来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持续推进典型村培育工作走深走实,形成“千村千面,各具特色”的良好局面。

  花都区赤坭镇蓝田村立足本村实际,突出党建引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生态兴村、旅游富民、环境一流、和谐平安”为总体目标,努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形成了“党建+乡村旅游”的新局面。赤坭镇瑞岭村从软弱涣散村实现蜕变,不仅诞生了一个年轻、学历高、战斗力强的新班子,还逐步构建起以赤坭镇岭南盆景小镇产业党建平台为核心,党组织、党员、产业先锋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如今,广东将全省纳入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的19262个村庄划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一般发展类5种类型。对已纳入村庄分类的前三类村庄,优先选取人口聚集度高、区位优势明显、具备节点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行政村作为典型村培育对象,着力整治提升人居环境、开展农房风貌管控、村庄绿化美化和发展富民兴村产业。

多方合力是保障

  文博展馆、藏书楼、善本室、阅览室……在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春阳台艺文中心,一个由多元主体协作的融合共生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呈现在记者眼前。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塱头村系统地保留了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群和“耕读传家”的文化体系,是花都区“乡约古韵”乡村振兴示范带的重要节点。

  记者了解到,春阳台艺文中心于2023年4月开始运营,是唯品会与花都区合作协议的重要成果。

  据花都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9月,唯品会与花都区政府签订塱头村乡村振兴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塱头村乡村振兴项目以古村落文化振兴为切入点,通过公益性投入,探索农村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打造实现共同富裕的可持续模式,项目总投资超过两亿元,被列为2022年度广州市市级“攻城拔寨”项目和花都区乡村振兴重点项目。

  这一多元协同的举措让塱头村“活”了起来,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更多的游客来到村里打卡拍照,也带动了村里人气,乡村新业态也就逐渐多了起来。

  部署推进扩权强县和强县扩权改革、镇街体制改革、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百千万工程”实施3年来,一项项改革创新举措在广东省全面铺开,每一个举措背后都是多方合力的结果。一个强有力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从制度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正稳步开展。

  阳江市阳西县沙扒镇渡头村通过多方合力建设美丽乡村进一步推进了阳西县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度。3年来,渡头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红色美丽乡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渡头村党支部书记邓光荣告诉记者,渡头村自然资源禀赋优越,产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是“牧海耕田 阳西味道”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特色精品村,在阳西县代表阳江市参与广东省乡村振兴擂台赛中获得先进集体称号。

  “要问‘百千万工程’实施3年来的变化,这个数据最能说明。我们村的集体收入由2021年的6.8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71.49万元,增长了10倍。”邓光荣说。

  以创新引领发展,在总结经验中前行。2023年11月,渡头村入选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在2023年度省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分类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政府、企业、村民等多方配合,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协作的结果。

  渡头村是阳西县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缩影。政府搭台,多元主体参与,让各方力量共同推进“百千万工程”走向深入。

  阳西县委副书记、县长黄家新表示,为动员全县上下投身“百千万工程”实践,阳西县坚持统筹抓总、高位推动,将“百千万工程”列为县委常委会会议常设议题,定期研究听取各镇各单位工作情况汇报,把服务保障“百千万工程”履职情况作为基层党组织书记考核和干部考察的重要内容,层层压实责任,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创新,将可推广的凝聚多方合力的做法在全县推广。

  “媒体+”赋能也是广东省以多方合力推进“百千万工程”的一个生动创新。以媒介为中介,连接城市与乡村,让城乡发展的壁垒进一步缩小。

  在荔枝之乡高州市,“媒体+特色产业”的作用正在凸显。高州市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过程中,充分发挥媒体力量,通过创新宣传模式、整合传播资源、打造特色品牌,从传统媒体报道到新媒体矩阵传播,从线下采风活动到线上直播带货,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推广体系,让城乡交流交融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高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媒体+”赋能的优势用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近年来,荔枝龙眼、畜禽水产两个百亿和香蕉、蔬菜、粮油、饲料4个五十亿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建成了9个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林渔牧业总产值连续多年稳居全省县级第一。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刘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