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时代思政“金课”,广东出实招!
9月12日,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在广州召开《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高校思政实践课程介绍会。该课程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划分了经济大省挑大梁、把短板变成“潜力板”等10个理论专题,制定了改革先锋线、科技创新线等6条实践线路,丰富内容让课程更精彩,生动形式让学习更鲜活。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广东是经济大省,也是教育大省,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占全国近十分之一,加强思政课建设责任重大、意义重大。近年来,从首创思政“第一课”制度,到组织10家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帮扶全省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再到开展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广东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效果显著。此次打造《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高校思政实践课程,是广东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又一标志性成果,必将推动思政课育人工作提质增效。
思政课是一门讲道理的课程,首先需要回答好“讲什么”的问题。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理论和实际联系不紧甚至脱节的现象,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感觉不“解渴”、不“管用”,由此导致“到课率”“抬头率”大打折扣。《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思政课,牢牢把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条主线,把广东大地的生动实践作为鲜活的教材,积极引导学生体悟真理的力量、感受时代的进步。从效果看,这种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的做法,无疑将会增强思政“金课”的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进而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积极作用。
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是办好思政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回答好“怎么讲”的问题。有人说,“大思政课”之“大”,在于打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界限,把思政课置于更广阔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把机械灌输式、空洞说教式教学变成现场体验式、问题启发式教学。循此思路观察《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思政课,除理论讲授外,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的路线与重点地区,制定“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线指引”,引导学生深化对南粤文脉、绿美广东等的认识与思考。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用实践教学反哺“第一课堂”,这种让思政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做法,为未来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需要回答好“谁来讲”的问题。思政课的学术深度、广度和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训练必不可少。与此同时,“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思政课教师的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同样至关重要。为科学呈现《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思政课,广东坚持锻造“硬实力”、整合“大师资”,举办多期培训班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鼓励高校邀请院士专家、南粤楷模、大国工匠等进校园开展宣讲活动。在新时代“大先生”的循循善诱下,广大青少年必能有所思、有所获。
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期待《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这门思政“金课”,让青年学生听起来“上头”、学起来“共鸣”、品起来“回味”,进而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担负历史使命,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而努力奋斗!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刘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