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东南角,一株树龄350余年的"木棉王"高耸挺拔,每年3月,这棵古树都会绽放万余朵花苞,鲜红的花朵铺满枝头,成为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在荔湾区沙面岛,130多株百年古树与欧陆风情古建筑相映成趣,静静诉说着广州近代百年的对外交流史。
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跟随广东省林业局走访广州中山纪念堂与沙面岛,近距离了解古树名木的守护之道。据悉,广东省正构建起制度、科技、管理协同发力的古树名木保护新格局,全省8.5万余株古树名木得到了有效保护。
古建与古树和谐共处
广州近万株古树有了"电子身份证"
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一株木棉树屹立在东南角,这棵古树被誉为“中国最美木棉”。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她经历了从广州的军政要地到孙中山纪念地的变迁,目睹了孙中山先生在广州领导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壮举、中山纪念堂的兴建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时刻。
不过,这棵古树的保护并非易事。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园容绿化部部长饶淼森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木棉古树保护最大的难题是古树与古建筑靠得太近。
他介绍,为了让古树与古建筑共融共生,工作人员没有简单砍断树根,而是采取了疏导策略——将原本的混凝土地面敲开,更换为透气砖铺装,并对古树根系做引导。"这样既能让树根呼吸,又能引导根系向远离建筑的方向生长。”饶淼森说,经过逐步调整,如今木棉王的根系已明显远离古建筑,既保护了古树的完整根系,也避免了建筑受损。
中山纪念堂木棉。
在沙面岛,类似的精细保护同样在进行。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毕可可表示,沙面岛的古树多生长时间长,由于长期处于城市环境中,土壤养分难以像自然林那样通过枯枝落叶循环补充。为此,工作人员定期为古树进行土壤改良,同时采取绿色防控应对病虫害——释放榕管蓟马的天敌防治虫害,设置诱捕器监测虫情,几乎不使用化学药剂,既保护古树又不影响游客游玩。
沙面岛古树。
如今在广州,每一株古树名木都有专属的"身份证"——带有二维码的铭牌。扫码就能查看树种、树龄、生长状况等信息,全市有9961株在册古树名木已实现"一树一码"管理。在此基础上,各区还创新运用科技手段守护古树:天河区推出"天河古树名木"APP监管平台,白云区绘制"树地图"并拍摄VR全景,黄埔区启用24小时监控系统,增城区则为2016株古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沙面古树的“身份证”。
"我们每周都会进行日常养护,每月委托专业机构检查,还会用无人机和三维扫描监测树木形态。"饶淼森介绍,中山纪念堂园区内11株古树名木及37株古树后续资源,都有严格的保护规划,从立地改造到拉锁牵引,再到风环境模拟,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保护方案。
“制度+科技+管理”协同发力
广东加码守护“绿色活文物”
从350岁的木棉王到沙面岛的百年榕树,广州的古树名木在精心呵护下,正以蓬勃的生机继续陪伴城市成长。南都N视频记者了解到,不仅在广州,广东各式均以“制度+科技+管理”协同发力,守护"绿色活文物"。
在制度建设方面,2023年7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中专门设置了古树名木保护专章,《关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指导意见》《广东省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方案(2023—2035年)》等政策文件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行动指南。
而全省各地市先后出台例如《茂名市古荔枝树保护条例》《潮州市古茶树保护条例》《广州市古树名木迁移管理办法》《中山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认捐认养工作方案》等文件,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支撑。
茂名根子镇贡园——荔王。
在科技赋能方面,近年来,广东通过实施一级古树名木视频监控和保护工程,对851株一级古树和名木安装视频监控。各地积极运用木质针刺检测仪、激光雷达、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古树名木进行健康监测,建立古树名木“电子健康档案”。
其中,清远市还启用全省首个“古树名木平安守护平台”,集实时巡检、线上互动、动态监测于一体,设有Web端与小程序双访问模式,涵盖古树档案建立、病虫害防治、会诊流程规范等关键环节。
在动态管理方面,广东对全省8.5万株古树名木进行调查建档和挂牌保护,实现“一树一码”和“一张图”信息动态化管理。各地在管理上不断创新,如广州、深圳、中山等地在“多规合一”平台建立古树名木核查应用,茂名市对古荔枝树实行分级保护,潮州为全市登记在册的古树全面投保。
如今,广东正构建起制度、科技、管理协同发力的古树名木保护新格局,全省8.5万余株古树名木得到了有效保护。全省已建成绿美古树乡村 106个、古树公园210个,抢救复壮了一批衰弱濒危古树名木。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陈卓睿 实习生 罗元
通讯员:林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