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首个全国科普月河北主场活动暨首届雄安健康大会在雄安启幕。本次活动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宣传贯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近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工作者、科普爱好者、基层医务工作者及行业代表参会,围绕健康科普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共同打造一场兼具未来感、科技感、实践感的科普盛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为大会发来贺信。他在贺信中强调,健康是愉悦而有活力的生命状态,涵盖身体、心理和社会活动多个维度。健康科普是从专业到百姓最重要的一环,是公众从“被动治病”转向“主动健康”的关键。
9月13日,首个全国科普月河北主场活动暨首届雄安健康大会在雄安启幕。主办方供图
传统“治已病”模式必须转向“治未病”和“主动健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发言提出,当前医学虽取得巨大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新冠病毒的持续影响、慢性病高发且难以根治等。他强调,传统“治已病”模式已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健康问题,必须转向“治未病”和“主动健康”。
他提出,人类健康需服从“两重天”——自然与社会。人类应学会顺应自然规律,而非对抗自然;同时要适应社会变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他特别指出,现代社会欲望膨胀、竞争加剧、精神压力陡增,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频发,已成为健康的新威胁。他呼吁回归“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倡导整合医学理念,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实现从单病种治疗向多维度、全周期健康管理的转变。
樊代明还以生动比喻阐释科普工作的价值:“科普不是简单‘说普通话’,而是要把高深知识转化为民众可用的智慧,是做那个‘告诉你哪里有鱼’的人。”他强调,国家既需科技部,也应有“科普部”;既需科技奖,也应设立“科普奖”,真正实现“科普与科技同等重要”。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推动健康传播学科化、规范化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詹启敏的发言系统梳理了我国健康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他指出,健康传播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支撑,是连接医学专业与公众认知的桥梁,更是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核心路径。
他强调,当前健康传播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碎片化、伪科学内容泛滥,导致公众认知片面甚至焦虑;二是流量经济驱动下,部分传播为追求点击而牺牲科学性;三是健康大数据使用不当可能带来误判。对此,他提出应尽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传播理论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推动健康传播学科化、规范化发展。
他特别倡导“循证传播”理念,强调健康信息应基于科学证据、系统整合、完整呈现,避免断章取义或迎合流量。此外,他指出健康传播必须加强人文赋能,传播者不仅是知识传递者,更应成为科学价值的守护者。要讲好健康故事,关注生命尊严,融入全生命周期关怀,从而实现“传播引领健康”的真正使命。
构建人机共生的新文明形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及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指出,AI技术的核心哲学是“天人之⼀,人机共生”,具有长远价值。他提出,AI不应被简单视为工具,而应成为人类在认知和行动上的“预思考伙伴”。在医疗场景中,AI可从三方面赋能医生:一是慢病管理,借助大数据实现对患者的长期跟踪与预警;二是罕见病诊断,AI掌握全量公共医学知识,可辅助医生识别低发病例;三是“未病”状态下的健康咨询,公众可通过AI进行初步自诊和健康管理。
他强调,AI生成内容必须经真实世界验证,人类未来的角色更多是“做选择”而非“做生产”。他提出AI发展的核心矛盾在于“生成无限性”与“验证有限性”的张力,而在医学这类既依赖客观数据又包含人文理解的领域,AI完全超越人类仍需时间。
沈阳以丰富案例展示了AI在多领域的应用实践:包括AI在科研辅助、医疗报告撰写、多模态肿瘤诊疗平台开发等方面的深度探索。他特别提到,其团队正推进“AI智能体”与“AI组织体”的研发,未来将推出AI健康短剧、AI农庄、AI医院等模块化服务,推动技术普惠。
他总结表示,AI不是来替代人类的,而是来“延伸人、解放人、赋能人”的。我们要做的,是主动拥抱这一变革,尤其让年轻一代在AI原生的环境中成长,构建人机共生的新文明形态。
健康科普无论形式如何创新,“科学底线不能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医生徐文斌从一线医疗科普实践出发,分享如何将专业医学知识转化为公众喜闻乐见的内容。
作为一名骨科医生,他尝试通过文章、图书、培训、公益演讲、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科普,尤其聚焦于短视频的创新表达。他指出,健康科普没有标准答案,但却可拥有“无限可能”。他以自创的“颈椎操”短视频为例,剖析其从1.0版专业舞蹈演示,到2.0版医生亲自示范,再到3.0版搭配广场舞音乐全网爆火的演化过程,总结出“科学简化+音乐赋能+情绪价值+真实有用”的科普内容出圈公式。
在形式层面,他不断迭代场景与形象,从书房到诊室再到手术室,以“蓝色手术衣+花帽子”形成品牌识别;在内容层面,他尝试歌曲改编、体表图示、多科室合拍等方式,既降低理解门槛,也增强传播亲和力。他特别强调,无论形式如何创新,“科学底线不能丢”,每个观点、每个动作都应有文献或共识支持,“科普可以出圈,但不能出轨”。
徐文斌认为,医学科普独特优势在于“有温度的可信任感”,在健康传播中,应构建亲切的社群关系,让科普真正“入心”。他最后引用郎景和院士的话——“科普是医生的职业良知和社会责任”,表示将继续用有温度、有底气的多样表达,践行健康普惠的使命。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潘珊菊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