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旗舰活动——2025 数字学习周在巴黎总部隆重举行,今年主题聚焦“人工智能和未来教育”。中山市弘科未来学校总校长黄翔应邀参加,现场聆听各国推动AI教育的战略与挑战。
黄翔在圆桌会议中发声:“如果我们作为教育者自身缺乏AI素养,又怎能培养出为AI时代真正做好准备的学生?”他分享对于培养教师“AI素养”的思考,并表示期待能连接全球智慧,为中国教育做些实事。
中山市弘科未来学校总校长黄翔亮相联合国发声。
教育者的AI素养,是未来教育转型的核心
作为全球数字教育发展的年度盛事,数字学习周汇聚了众多国家部长级官员、国际组织代表、学界专家及行业领军者,致力于推动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本次圆桌会议由著名主持人、复旦大学副教授蒋昌建主持。
本次圆桌会议由复旦大学副教授蒋昌建主持。
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各国教育系统将AI素养培育全面纳入中小学阶段,并强调,人工智能教育绝非仅限于技术操作,更重在培养学习者批判性地审视技术影响、合乎伦理地运用AI系统,并积极参与未来数字社会构建的综合能力。
黄翔在现场分享中提出了“数字素养即文化”的理念与实践,与这一全球前沿教育议程高度契合。他指出,真正的AI教育必须从教师开始,数字素养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教师。“如果我们自己不会批判性地使用AI、不能合伦理地驾驭技术、无法在人机协同中保持教育者的主体性,我们就不可能培养出具备这些素养的学生。”
在弘科未来学校,“数字素养即文化”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对教师系统化的AI赋能之中。该校从建设初期就把教师AI培训作为重点工程,通过工作坊、跨学科教研、人机协同教学设计等方式,帮助教师将AI转化为教学、评估和管理的重要工具。黄翔强调,如果只教教师如何使用当前的人工智能工具,那已经落后了——工具变化太快;真正的能力,是教会教师如何运用人工智能进行思考。
黄翔提出:人工智能素养应成为学校的基本常态。
他强调,人工智能素养应如阅读和写作一样,成为学校的基本常态,成为所有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而非可选项目。只有教育者自己理解AI、信任AI且能批判性地使用AI,才能营造出真正浸润式的数字文化氛围,使学生从小建立对技术的理性认知和负责任使用的意识。
“当AI重塑世界,教育者必须率先重塑自己。”黄翔强调,“我们今天如何培训教师,决定了明天学生将如何塑造未来的AI社会。”
从教师赋能到课程全域覆盖,构建“AI-ready”教育生态
在黄翔的带领下,中山市弘科未来学校自创办之初就提出“让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的完整性发展”,并开启探索 “AI+教育”的整体实践。
今年从新学期开始,学校将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课程体系涵盖人工智能原理、应用、伦理、AI+艺术/体育等多个维度,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师生的跨领域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敏锐力、融合多学科的创造力以及应对不确定性的应变力。人工智能通识课将作为全员必修课程纳入K12教学体系,成为大湾区首批实现AI教育“必修化、全员化、实践化”的学校之一,致力于为AI基础教育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弘科未来学校将在全校范围内开设AI通识课程。
真正的挑战不仅仅在于技术培训,更在于伦理内化。学校希望通过实践将伦理维度嵌入教师发展全程。“最关键的不是传授AI知识本身,而是培育一种判断力,”黄翔表示。“这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这样的判断力。”
因此,学校大量采用项目式学习(PBL)、创新工作坊和AI伦理辩论等实践形式,引导师生共同思考诸如技术偏见、数据隐私、AI与社会治理等深层议题。例如,教师会与学生一起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并同步探讨其社会影响;或开展“AI for Social Good”项目,协作解决真实社区问题。
弘科未来学校希望通过实践将伦理维度嵌入教师发展全程。
学校的AI通识课程并非简单嫁接,而是在借鉴国内外优秀课程框架的基础上,深度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整合与创新。课程体系持续优化,覆盖人工智能原理、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艺术、人工智能+体育、人工智能伦理和法律等多个维度,旨在将AI知识落地为鲜活的校本课程,融入师生的日常校园学习生活之中。
弘科未来学校旨在将AI融入师生的日常校园学习生活之中。
黄翔坦言,参与此次会议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希望“连接全球智慧,为中国教育做些实事”。弘科未来学校愿意成为一座桥梁,一方面引入国际前沿的经验与资源,另一方面也将中国尤其是大湾区在人工智能基础教育领域的实践与思考带向世界。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文化能独自应对AI带来的全部教育挑战,黄翔总结道,“共享、共建、共治”才是这个时代的教育伦理。
黄翔(右二)提出:如果没有AI素养的教育者,就培养不出为AI做好准备的学生。
他表示,在人工智能深刻改写人类认知结构与社会形态的今天,学校的角色不仅是在教授一门技术,更是在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态。如果没有AI素养的教育者,就培养不出为AI做好准备的学生。“因此,我们不仅要构建面向未来的课程体系,更要培养一批能够理性、创新且负责任地使用AI的教师——他们才是未来教育真正的塑造者。”
南都N视频记者侯玉晓 通讯员黄蔚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侯玉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