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被“开盒”后,一个辍学的少年决定反击,他抗争的武器也是“开盒”。
初一那年,因与人发生口角,高飞(化名)全家十余人的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信息,全被集中在网上曝光。电话、短信轰炸随之而来,家人不堪其扰,这也成为高飞辍学的一个导火索。
退学后,高飞每天有大把时间泡在网上。指尖飞速敲打键盘,屏幕里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在高飞曾经活跃的“喷系”圈里,圈子里大多是和他一样的未成年人,一言不合就掀起网络骂战、发起针对某个人或某派系的网暴攻击。
一旦觉得“骂人不过瘾”,“开盒”成为他们相互攻击的利器,通过频繁的短信和电话骚扰辱骂,试图击溃对方的心理防线。更狠的是追到线下,循着“开”出的信息,找上门喷漆、贴大字报、当面殴打等,而这一切行为的目的只是泄愤、让对方服软认输。
高飞的右腿膝盖处有一道长疤,是被刀砍的。这道疤的出现,让他开始有所反思。早几年,网络骂战一般不会蔓延至线下,但这两年,线下斗殴不时发生,底线也在不断突破——一些新加入的成员仗着自己还是未成年人,肆无忌惮地“开盒”他人、有时“下手很黑”,这让高飞感到失控与不安。
今年8月底,在一家咖啡馆里,南都·隐私护卫队见到了高飞。17岁的小伙子身型略强壮,脸上带着稚气,身上的黄金配饰和崭新球鞋格外亮眼,他说话条理清晰、语速不缓不急,似乎有种超乎同龄人的冷静。
在4个小时的访谈里,高飞向南都·隐私护卫队讲述了他所熟知的网络“开盒”江湖。这个江湖远比想象中复杂,一旦深陷其中,可能因失去更多而追悔莫及——“开盒”在成为攻击别人的“武器”的同时,自己也会遭到“武器”的反噬,留下难以消除的身体和心理创伤。
在这个网络隐秘角落的另一面,“开盒”还逐渐发展成赚钱的工具,其背后暗藏着一条极其活跃的个人信息交易产业链条。最疯狂的时候,高飞一个月内“开”过上百人——有的是和他不对付的人,也有的是花钱找他帮忙“开盒”的人。动一动手指,就能揪出网络那端某个人的真实身份,这让高飞一度觉得自己像漫画《死亡笔记》里的主角弥海砂一样,拥有能看透他人的超能力。
这些年凭借自学的“开盒”技术,高飞赚到了一些“快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个人隐私信息在网上几乎“透明”、持续遭遇网暴攻击、右腿膝盖处留下触目惊心的刀疤,近来看着几个好“兄弟”接连被抓……他也在担心自己的未来。
从“打打杀杀”的网络世界回归现实,已经年满16周岁,到了需要承担完全刑事责任年纪的高飞感到了后悔和害怕:他害怕自己此前做的错事被翻出来、面临法律的追诉,同时也感慨“不可能穿越回去做任何改变”“现在只能将功补过”。对于未来的生活,高飞渴望“安稳”,他多次说到“有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生活,挺好的。”
以下是高飞的自述:
“惹恼了我就要还击,和他们死磕”
11岁那年,因为在群里跟风骂了一个“喷系”圈大佬,我被人“开盒”了。当时对方只把我当作一个无名小卒,后续没有对我太多骚扰。
之后我又混迹了好几个圈子:“抽象”圈、某游戏圈、“封号”圈等等,又一次因为在网上跟人起冲突,我们这伙人三十多个全被“开盒”,这次他们把我爸户口本上的信息“开”了。
我第三次被“开盒”,“开”出的信息是最全的,一“开”就是一大家子,包括我爸、我妈、爷爷、奶奶、大伯、伯母、堂哥、大姑、姥姥、姥爷等人,他们的姓名、照片、身份证号、手机号、家庭地址等信息,全被集中展示在一张模板上,上面还有一些辱骂人的话,有点像网络“通缉令”。
“开盒”圈内常用的“开盒”模板
被“开盒”后,该经历的我基本都经历了,被打电话骚扰过,被短信轰炸过,也遇到从线上延伸到线下的纠纷,后来辍学——很大程度也跟这件事有关。
“开盒”很影响个人生活,最直接的是每天接到几百个骚扰电话和短信,别人可以用一些技术软件不停地给你打电话、发消息,连番轰炸你一天可能受得了,轰炸你一个月,肯定会造成困扰。但你又不可能把手机卡拔了,否则怎么生活呢?
当他们集中火力攻击我的时候,说实话我内心的压力挺大的,连累家人也受到骚扰。家里人认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一定是我做了什么事情、得罪了什么人,才招来这样的后果,为此我和家里吵了很多次。
我当时还没想过退网。如果退了,他们会再持续骚扰三个月左右,等到你彻底不发声、认输了,这事也就慢慢结束了。或者你不要“面子”的话,第一时间写保证书、道歉信,结怨更深的给人发一个磕头视频,对方也就放过你了。
但我的性格比较叛逆——你要跟我抬杠,那就扛到底,惹恼了我就要还击,和他们死磕。那时候,我天天在网上与人对骂,再加上我自己也不爱上学,后来干脆不上了,也不顾家人催,到现在还是辍学状态。
这么多年,我被“开”习惯了。之前是因为“嘴上没把门”,被“开盒”也算事出有因,但后来我也看到,很多人明明没做什么事情,莫名其妙就被“开”了。这个圈子里,有人的作风就是这样:一言不合就“开盒”,靠动不动“喷人”火出圈外。
为争面子抢山头,“开盒”逼人退网服软
在圈内,“开盒”有不同叫法,最开始叫“人肉”,也有叫“查档”的,后来演化成“开户籍”。为避免平台监测到这一违规词,“开户籍”就慢慢变成“开盒”。
在一些网络群里,汇集了来自不同圈子的人,有时候为了争个“面子”,轻易就能发生冲突。一方觉得骂人不过瘾,就把另一方的户籍给“开”了,晒出你和你家人的真实姓名、照片,查到手机号打电话辱骂给你和家人,还会录音分享到群里。一般人看到你骂我家里人,肯定要着急的,受不了之后,就该服软服软,该道歉道歉,有可能就因此退网了。
退网反而是个好事儿,最起码不会再经历这些骚扰了。我见过的“开盒”骂战中,最严重的有人被搞到自杀,也有一部分人心理防线过硬,怎么骂都无所谓,两人就一直对线,持续大半年。在网络骂战中一旦觉得骂人不过瘾,看到别人“开盒”,你也想去尝试。因为我自己被人“开盒”过,知道这是一把能直击要害的“武器”,所以我也开始学着怎么“开盒”别人。
在网上,有不少号称教“开户教程”的帖子,一般只是告诉你基本的“社会工程学”理论,比如怎么收集、整合个人信息。还有所谓几元钱的教程,这些实际用处都不大。正是因为没什么用才卖得便宜,但依然吸引几千条评论点赞,一人付一块钱,一下子就能赚到上千元。
据我了解,“开盒”的个人信息来源,一个是“内鬼”。圈内经常招募来自不同行业的工作人员,和他们合作,“开盒”成功后再分钱。另一个是海外“社工库”,里面有大量通过非法手段整合的已泄露的个人信息,类型多样、体量庞大,查询成本也不高。
如果碰上“社工库”里查不到这个人的信息,还可以用一些技术手段来补齐。比如,查身份证号常用“穷举法”,即利用技术工具列出一串固定数字所有可能存在的组合,再进行验证。
身份证号是公民唯一的法定身份标识,有了这把“万能钥匙”,要“开”出其他个人信息,就容易了。第一次“开”出别人的信息,我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在战斗中获胜了。
有一段时间,我甚至把“开盒”当成一种乐趣,像着魔了一样毫无理由地去“开盒”别人,哪怕对方没骂过我,我主动去骂,如果他还嘴我就“开盒”。没想竟因此火出圈,还有人慕名找来“拜师”, 但现在回看这是个很无厘头的行为。
在圈内,开手机号、身份证号、户籍地址属于基础操作,更详细的信息,比如消费记录、婚史、出入境记录、房产、交通工具出行记录、外卖网购地址、犯罪记录、手机定位、聊天记录等,也有可能被“开”出来。特别是像明星这样的公众人物,几乎就没有可保护的个人隐私信息,他们的姓名、身份证号/护照号,都能查到。私生饭(指侵犯明星的私生活及工作的极端粉丝)“开盒”明星、游戏主播的案例太多了。
Telegram上相关群组对“开盒”的报价
有一部动漫叫《死亡笔记》,主角弥海砂有一双“死神之眼”,这双眼睛可以看到每个人的名字和寿命,有时我觉得自己和她一样拥有这样的能力。好比说,我从一个陌生人身边走过,看一下他电脑里的QQ号或者知道他的手机号,用不了几分钟,我就能把他的家人和同学的信息全找出来,就这么简单。
派系众多、像公司一样运营的网络暴力组织
不过,就算技术高超,“开盒”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重名是最常遇到的难题。有的人叫张伟,“开”他是不现实的事情,全国有30万人叫张伟,碰到这种情况基本上就不用“开”了,浪费时间。
再后来,我发现“开盒”也能变成赚钱的工具,这门生意背后有很复杂的利益链条。除了接单帮别人“开盒”、“收徒”教别人开盒赚钱外,很多圈内的“大佬”都有固定客户,比如干催收的、想知道被告户籍地好去法院起诉的……因为各种各样的业务需求,“大佬”们每年“开盒”的人数很多,有人甚至日入上万元。不过这是违法的,这种事情肯定有风险,不久前就有“大佬”因为入侵数据库被抓了。
虽然这种活都是自行定价,赚的是信息差的钱,主要根据“开盒”的难易程度决定价格。如果你的定价太低,导致其他人挣不到钱,就会有很多同行找你麻烦,有时为了抢大订单,不同派系的人也会爆发冲突。
混各种网络圈子这些年,我见过很多阴暗面。特别是那种以互相攻击、一言不合即开骂的圈子,每天都在上演网络骂战。群里很多都是争强好胜的人,就因为一句微不足道的话或者一个行为,就要追着人骂很久。
我在网上骂别人,别人也反过来骂我。为了不容易被找到,骂我时他们使用同一个昵称、同一个头像,但背后是不同的人在操作。那些源源不断骂我的话,也不是某个人发的,而是设置了一个全自动的机器脚本,只要QQ账号够多,就可以同一时间不停地骂你。虽然一个手机号只能注册5个QQ号,但是可以找别人借。我见过比较厉害的,一个人控制300多个QQ号,战斗力堪比一个组织。
“喷系”圈子内部派系众多。这些组织内部也讲规矩,比如不可以泄露内部机密,在社交平台ID上必须带所属派系的名称。内部也有明确的分工:哪些人负责“喷人”,哪些人负责“开盒”,还有人负责线下堵人,就像一家公司在运转。为了壮大各自的势力,不同派系间会在网上宣传扩建,发帖吸引圈外人加入。
这个圈子非常在乎“面子”。如果骂输了,意味着以后会经常被奚落、嘲笑,所以发生矛盾时,就喊自己派系的人来一起参与骂战。可能很多人认为,只要关了QQ、不看不回复任何消息,对方就攻击不到我——但在圈内人看来,你的号相当于一把枪,你把枪都放下了,还叫一个兵吗?这不相当于逃跑认输了吗?
在一些群聊中,“开盒”后的信息还会汇总到群文件里。我看到过,有的群保存着上百人被“开盒”的信息,每个文件里详细记录着一个人的网名、真实姓名、归属于哪个组织等。你要想搜索的话,输入关键词就能找到,我们戏称这是一个“军火库”。还有一些遭受线下殴打、认输、道歉、磕头的视频也被存储起来,在内部被作为骂战中赢得胜利的证明。
害怕过往行为被追诉,想要“将功补过”
在圈子里待久了之后,我渐渐熟悉这些规则,凭“开盒”技术也赚到了一些钱,你要说“得瑟”我也是“得瑟”到了。本来我以为自己会一直这样过下去。直到2022年发生的一件事情,我的想法动摇了。
那年我14岁,参与了一次由网上骂战延伸到线下的斗殴。两边人马十几个人互相打架,混乱中我被人一刀砍中右腿。一开始不觉得疼,等到打完去医院包扎,才发现原来伤口紧挨着骨头,砍得这么深。现在这个伤口愈合了,留下一道几厘米长的伤疤,很不好看。
这件事带给我的冲击非常大,狠狠地敲了一记警钟。以前我们在网上“喷人”,起码有一个底线,不会轻易追到线下,但这两年,线下打人变得普遍,参与其中冲在最前面的很多都是像我一样的未成年人。
我记得有个小孩,今年14岁,但下手很黑。有一次拿着刀就要冲到别人面前,还好被我一脚踹到边上了。当时如果砍下去了,你说会怎么样?多半结局就是,他要进去,我也要进去。我家就我一个孩子,我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
我能明显感觉到,这两年玩“喷系”、玩“开盒”的未成年人变得越来越多。他们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对现实生活不满,可能遭遇过霸凌、孤立和被忽视,又缺乏倾诉沟通的对象,所以将情绪发泄在网上,把“开盒”当成一把利刃插到别人身上,寻求报复的快感。
还有更大一部分未成年人群体,因为好奇被吸引来。为什么有的人能“扒”出别人的真实身份?为什么骂人如此快速而犀利?为什么在网上可以有这么强的号召力?他们渴望拥有这些“厉害”的技能。
这些小孩做事完全不考虑后果,肆无忌惮地辱骂、“开盒”他人,甚至参与线下斗殴,想干嘛就干嘛。他们普遍都有一个侥幸心理:哪怕出了什么事情,反正又抓不了我。即便被抓了,对未成年人的追责也不会太重。
除了没什么法律意识,我发现这个圈子大多数人道德感也不强。当有人因为遭“开盒”网暴后自杀了,他们可能会有一些触动,但很快,这种情绪就会被时间淡化,很少有人因此感到愧疚。
这两年,监管部门对“开盒”越来越重视,发起了专项整治行动,这是件好事。但光打“树叶”还不够,需要把“树”连根拔起才行,将几个长期参与“开盒”的大户、泄露个人信息的“内鬼”抓了判刑,才能给所有人一个震慑和教育。虽然我靠这个在网上赚了点名气和钱,但我心里其实知道这不是个好事,迟早都要出事。刚开始玩“开盒”时没想那么多,现在开始后悔了,也有点怕了。
我也希望网络平台能跟进加强治理。很多玩“喷系”、玩“开盒”圈子的人,在社交平台上很活跃,他们会发布攻击性言论、“开盒”信息和教程,对这些信息,需要平台及时监测,采取删除、封号等措施。还需要平台完善审核处理机制,虽然一些平台现在推出了以网暴、开盒为理由的举报选项,但实际上能举报成功、获得帮助的还很少。
有好几次,我很明确地告诉平台:我被骂了,也提交了各种证明材料,但得到的平台反馈是:证据不足。少有的一次投诉成功案例是,对方直愣愣公布了我的身份证照片,这才被平台认定为是“开盒”,属于网络暴力行为。
经历了这么多,本质上我不认同“开盒”,这不是解决矛盾的正常方式,也不想看到更多人像我一样,要经历血的教训后才醒悟过来。前段时间,我有三个“兄弟”因为打架斗殴被抓,我心里非常难受。你说如果只是因为要泄愤,要打到对方服软,就折进去这么多人,这值得吗?不,这会毁了他们的未来。
现在,还有更多比我年龄小的人还乐在其中,肆无忌惮地以“开盒”为乐趣,将来出事了他们又该怎么办?虽然他们常说自己的前途本来也不光明,但只要“不犯事”不至于背上什么人生污点,就为了这点事和人斗到坐牢,我觉得很不值得。
现在我已经年满16周岁了,达到需要完全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老实说,我担心自己再“开盒”别人,会被法律追责;想到以前做错的事,将来可能会被翻出来,我也害怕。但即便我现在再怎么有所谓、再怎么追悔,也不可能穿越回去做任何改变,只能说走一步看一步,我试着去接受它、去改正它,能将功补过的将功补过。
以后打算去做什么?我也想过,希望能有稳定的生活、稳定的工作,不能总靠这个赚快钱,而现实生活也远比网络世界更美好。
(应受访者要求,高飞为化名)
出品: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
采写:南都个人信息保护课题组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反开盒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