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财政政策还能做什么?个税减免还有空间吗?专家热议

南都N视频APP · 察时局
原创2025-09-17 10:52

“为何美国可以通过关税对全球施压?”在近日举办的第九届财经发展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顾问刘小川开篇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刘小川表示,答案不言而喻,因为美国市场是全世界最大的主体市场,消费量大,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希望和美国做生意,特朗普抓住这样一个特点,通过关税来对其他国家施压。

据央视新闻,按美国劳动局数据,美国人2023年消费支出是18.8万亿美元,这一数据高于中国,且中美人均消费相差更大。“当前扩大内需至关重要。如何扩大内需?中国的特点是政策力量强大,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政策将发挥重要作用,这就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刘小川说。

发挥政策效能,助力扩大内需,思路可谓千头万绪。着眼于民生关注的财政政策,南都N视频记者梳理了论坛现场业内专家关于财政政策助力扩大内需的聚焦点。

图片

第九届财经发展论坛。

扩大内需,减税不是唯一“解法”

扩大内需,财政政策能做些什么?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减税降费,从需求端为居民减负、为企业松绑,让老百姓有钱消费。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贾俊雪认为,减税降费还有一定空间,需要考虑怎样更精准施策。原来以间接税为主,现在可以考虑通过直接税(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的减免来有效拉动内需。

不过,在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白彦锋看来,一提到扩大内需,就会想到减税降费,但结合现实情况的变化更应该思考如何让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据了解,物价是影响扩大内需的重要因素之一。按照经济学原理,如果物价持续走低,对扩大内需、提振经济有着不利影响。但如果物价走高,又是普通老百姓难以接受的。另外,税收对物价也会有影响,税收的增加可能会通过影响生产成本、市场需求等进而影响物价。

基于此,白彦锋建议,一方面要规范税收优惠,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与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引导居民和企业产生正向预期。

提及新业态,多位专家提到,前不久《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印发,其中明确围绕“人工智能+”,拓展体验消费、个性消费、认知和情感消费等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这样的背景下,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如何有效促进消费新业态的形成,进而撬动或者说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需要进一步思考。

此外,贾俊雪还谈到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医疗教育等服务领域,市场空间还有很大,如果在这些领域让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不仅能让老百姓有钱挣,还能让老百姓有钱去消费,内需自然就会提高。

图片

9月10日,消费者在云南省蒙自市一家超市选购商品。新华社发(薛莹莹摄)

财政政策也要防“内卷”,激励供应端创新

除了在需求端增收、让居民有钱消费,高质量的供给也能带动消费。

据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院长汪冲观察,消费者对消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交叠的浪潮中,从新能源汽车到绿色经济,从大数据到“互联网+”,从人工智能到智能制造,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涌现,激发消费需求。甚至在传统制造业,创新的供给同样能够引领创造需求。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海尔集团CEO周云杰因“表情包”走红。当时网友喊话周云杰生产兼具洗衣、洗内衣、洗袜子、洗鞋子的一体式懒人洗衣机,海尔集团回应称让工程师连夜开发,目前该款洗衣机已经上线。电商平台上,该款洗衣机的标语是“爆卖10w+台”。

只要能够精准对接消费者需求的创新,就能带来高销量,这种现象也引发了汪冲的思考:“财政该如何激励供应端,通过创新来牵引创造需求,进而扩大内需?”

汪冲也谈到,如果财政补贴不当,有可能会引发“内卷式”竞争和骗补等问题。因此,随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不断涌现,财政政策也应该学会“避坑”。就此,汪冲建议:“财政政策也要防‘内卷’,政府投资基金、财政投资也要分级分类。”

具体来说,分级是指中央政府“抓大放小”,专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地方政府要“找准定位”,注重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等。分类是指助推存量企业构建研发基础和研发能力,和培育科技含量高的新创市场主体。

此外,汪冲提醒,财税政策要避免导致“好上加好”的问题。尤其是要避免为极少数“头部”企业“量身定做”税收优惠政策,更应该杜绝根据税收贡献等对企业实施财政奖补的做法。这些企业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和市场份额,恰恰又是市场定价能力和垄断性相对较强的企业,再给予这些企业财政政策优惠,不利于公平竞争和创新。

图片

工人在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散粮三期新建筒仓工程建设现场施工。 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每5万多元的专项债投入可以创造一个就业岗位

发行债务是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毛捷从专项债的角度出发,寻找扩大内需的答案。

专项债是是地方政府债券的一种,为了筹集资金建设某专项具体工程而发行的债券。毛捷研究认为,专项债不仅能够拉动基建和投资,还能够促进就业。

毛捷研究发现,一方面,专项债通过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吸引企业进入,创造更多红利的同时,也创造了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专项债项目很多是用于民生工程,这些项目可以改善医疗、教育、交通、住房、生态环境,进而有利于吸引人口流入。可见专项债项目的投入有利于扩大内需。另外,在新基建、能源、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这三个领域中,专项债项目就业拉动效应明显。

“经测算,每50800元的专项债投入就可以创造一个工作岗位。”毛捷说,如果专项债有很好的就业促进效果,居民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内需尤其是消费就能持续增长。”

不过,毛捷也发出提醒:要尤其注意地方债的债务规模,谨防无序扩张带来的债务风险,建议主动提高偿还比例。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已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78万亿元,其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支持地方用于化债。截至2024年末,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92.6万亿元,包括国债34.6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7.5万亿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10.5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8.7%。根据IMF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G20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18.2%,G7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23.2%。总体看,我国政府负债率处于合理区间,风险安全可控。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杨文君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