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植物,它会在地下积蓄多年,然后快速生长,一飞冲天。这种植物就是毛竹,它也是佑驾创新的精神图腾。”近日,在深圳举行的佑驾创新(2431.HK)发布会上,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刘国清正式推出无人物流品牌“小竹无人车”,并宣布 T5、T8 两款车型“发布即交付”。
从2014年创立至今,一直在智能驾驶领域渐蓄力的佑驾创新,终于在2025年踏出了从载人场景向载货场景延伸的关键一步,也完成了从L1到L4级智能驾驶的又一次进化。那么,此次小竹无人车的推出到底意味着什么?
前装技术复用
实用主义定位
从参数来看,小竹无人车的两款首发车型精准瞄准了不同物流场景的需求。
据官方资料,T5 货箱容积5.5m³、最大载重1000kg、最高续航180km(长续航版230km),主打快递城配、商超零售等末端运输。
T8 则以8.5m³容积、1700kg载重、240km续航(长续航版290km),覆盖工业物流、矿区港口等大运量场景。
这种场景细分的产品策略,与其背后的技术积累密切相关。佑驾创新的核心优势在于前装量产经验——作为从L1级辅助驾驶起步的企业,其过去10余年积累了海量城区道路数据,并构建了数据闭环体系。
如今,这一基础被直接复用至无人物流场景:通过提炼载人场景中的 “长尾场景”(如复杂路况应对、室内外园区巡航),并针对物流需求优化算法,小竹无人车快速具备了公开道路行驶、作业区自动泊车等核心能力。
硬件层面,3颗激光雷达+ 11颗摄像头的多传感融合方案,实现了360°无盲区感知,而全车摄像头标配的气吹自清洁功能,也针对雨雪沙尘等恶劣天气做了适配,这些配置均指向 “全天候运营”的实用需求。
产业链筑成本护城河
发布即交付快速破局
小竹无人车的另一大亮点,是其背后的产业链协同。佑驾创新表示,下一代产品将集成地平线双征程 6M 芯片、速腾聚创最新 EMX 激光雷达、四维图新定位系统P-Box。这三家均为智能驾驶领域的头部供应商,且与佑驾创新有前装量产合作基础。这种“老朋友”式的合作模式,不仅降低了技术整合的难度,更直接指向成本控制。
据披露,佑驾创新前装业务的稳定供应链与大规模采购需求,帮助小竹无人车最大化摊薄了 BOM(物料清单)成本。在无人物流行业仍受限于高成本的当下,这种“成本护城河”被视为其切入普惠市场的关键。例如,同类无人物流车的激光雷达单颗成本曾高达数万元,而通过前装量产的批量采购,小竹无人车有望将这一成本压低。
相较于行业内部分企业“发布即预售”的模式,佑驾创新此次实现“发布即交付”,并披露了具体合作方——此前已与深圳邮政、东部公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首批交付车辆将落地深圳、成都、西安、江阴等城市。创始人刘国清将这一落地路径概括为“根据地打法”:集中资源深耕重点城市,再复制运营范式。
从业务进展来看,佑驾创新的L4业务已显现商业化曙光。2025 年中期业绩显示,其iRobo(L4 解决方案)业务半年营收破千万,无人小巴业务于今年 2 月在苏州落地,目前已覆盖黑龙江、上海、杭州等多省市,累计获得 10 余个项目;今年9月又中标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无人驾驶摆渡车项目,切入智慧民航场景。这些进展支撑了资本市场的信心,中信里昂近期(2025年9月8日研报)重申对其“跑赢大市”评级,目标价32港元。
L4商业化“进一寸”
但需跨越“盈利关”
但佑驾创新的小竹从破土到“一飞冲天”,仍需跨过不少阻碍。
有业内人士认为,无人小巴、无人物流车的运营数据(如单车日均收入、故障率、回本周期)是判断其盈利模型可行性的核心,需等数据公开才能评判其成效。此外,首批落地城市的政策支持(如路权开放、补贴)是否会影响其在其他城市的复制,也需进一步观察。
其次,佑驾创新推出小竹无人车,本质上是其渐进式自动驾驶战略的延续,从L1到 L4,从载人到载货,通过场景复用降低技术落地风险。这种策略在当前无人物流赛道“玩家多、落地难”的背景下,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但载人场景与载货场景的核心诉求差异(如载人对舒适性的要求、载货对载重与空间的优先性),是否会导致算法优化仍需长期迭代?佑驾创新在发布会上提到过“前装载人与无人物流双向赋能”,但未披露具体场景迁移的故障率、运营效率等数据,这些指标或将成为后续市场验证的关键。
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无人物流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百度Apollo、京东物流等企业已布局多年,顺丰、圆通等物流巨头也在探索自有无人配送体系,未来佑驾创新面临的竞争将逐步加剧。同时,L4 技术的研发投入仍需持续,若后续订单增长不及预期,其“成本护城河”可能难以支撑长期盈利。
对佑驾创新而言,小竹无人车的发布只是L4 商业化的“第一步”。接下来,首批落地城市的运营数据、核心零部件的成本控制能力、订单规模的扩张速度,将决定其能否在无人物流赛道真正“站稳脚跟”。
而对整个行业来说,佑驾创新的尝试,或许能为L4技术从“技术可行”走向“商业可行”提供更多参考。这条路,还需要更多案例来验证。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胡雯雯
编辑: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