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杭州一名女子误触废弃氢氟酸,送医抢救无效不幸身亡,引发关注。被称为“化骨水”的氢氟酸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有致命危险?
弱酸不“弱”
从助力考古到芯片制造,都有它的身影
氢氟酸(Hydrofluoric Acid,分子式HF)是氟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清澈、无色、发烟的腐蚀性液体,有剧烈刺激性气味。
尽管氢氟酸在化学分类上属于“弱酸”,但其危险性远超硫酸、盐酸等强酸。氢氟酸的腐蚀范围更广,能迅速溶解金属、玻璃和含硅物质。
正因为这种特性,氢氟酸被广泛运用于工业领域,它既是制造氟化物、氟树脂、氟橡胶的核心原料,也常用于半导体芯片、液晶显示屏的清洗与蚀刻,还能给不锈钢、铝制品做表面处理,以及助力玻璃加工。
特别是在半导体行业,电子级氢氟酸被视为行业血脉。电子级氢氟酸由约51%的高纯氟化氢和49%的高纯水组成,是蚀刻和清洗半导体芯片的关键材料。
在医疗领域,氢氟酸也有应用。牙科就经常用到氢氟酸。在装烤瓷牙的时候,牙医会用氢氟酸腐蚀烤瓷牙内部表面,使其容易和需要修补的部位贴合。
日常生活中,清洁大理石、砖石、马桶、空调时,有时也会用到氢氟酸作为清洁剂。
甚至,在考古领域,也有氢氟酸的身影。由于氢氟酸对硅质具强腐蚀性,对钙质则相对较弱,考古学家们会使用不同浓度的氢氟酸浸解围岩,以获取微体化石。
微体化石提取实验流程 图源:科普中国
比如,去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华北燕山地区16.3亿年前地层中发现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就是通过将采集到的页岩样品泡在氢氟酸和盐酸等溶液中进行实验处理,从而获得微体化石标本。其被认为是迄今全球已发现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记录。
致命威胁
从皮肤到骨骼的“全身性摧毁”
氢氟酸虽然用途广泛,但其危险性也不容忽视。
氢氟酸不仅具有强腐蚀性,还具有强渗透性,能快速穿透皮肤,侵入血液,侵蚀人体最坚硬的骨骼,因此也被称为“化骨水”。在美剧《绝命毒师》中,男主角甚至将氢氟酸作为毁尸灭迹的工具。
美剧《绝命毒师》中出现的氢氟酸
不同于浓硫酸的剧烈反应,氢氟酸接触皮肤时往往只有轻微刺痛和灼烧感,极易被忽视。但它的氟离子快速穿透皮肤角质层,腐蚀皮下组织,进一步侵蚀骨骼,持续腐蚀长达24小时,严重可导致指骨坏死。初期接触后,皮肤可能只出现红斑、苍白,数小时甚至12小时后才会爆发剧烈疼痛、起水疱、组织发黑坏死——等到症状明显时,伤害往往已难以逆转。
图源:深圳疾控
另一方面,氢氟酸进入人体后,氟离子与血液中的钙、镁离子结合成不溶性沉淀,导致血钙、血镁骤降,引发肌肉痉挛、手足抽搐、心律失常等,严重时可致心脏骤停,还会损伤肝、肾等器官,影响其正常功能,导致肝肾功能衰竭,其全身毒性需引起关注。
此外,即使没有触碰,吸入高浓度的氢氟酸酸雾,也可能导致生命危险。40%以上浓度氢氟酸可产生烟雾。当吸入氢氟酸气体后,刺激腐蚀呼吸道黏膜,使其充血、水肿、坏死,重者可出现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引发急性肺水肿,最终呼吸衰竭而亡。
生死时速
一旦误触氢氟酸,立即做到“脱-洗-送”
氢氟酸主要用于工业生产,基本不会出现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工作中可能会接触到氢氟酸的人员,主要包括实验室操作人员、电子厂蚀刻工人、玻璃雕刻师、空调维修工、珠宝首饰加工企业倒模工人等。
氢氟酸属于危险化学品。工作人员在使用氢氟酸前须进行专项安全培训,规范操作并做好防护,包括:使用全防护护目镜+面罩保护眼睛;佩戴防化手套(丁基橡胶材质),且至少为双层;穿戴防溅围裙,材质要是天然橡胶、氯丁橡胶或者氟化橡胶等。
并且,涉及氢氟酸的作业场所还应设置醒目警示标识,配备防泄漏装置及应急冲洗设施(如洗眼器、淋浴装置)。
一旦发生氢氟酸接触皮肤或眼睛,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置程序,做到“脱-洗-送”——
脱离:迅速脱离事故现场,并尽快脱去被化学物污染的衣服、手套、鞋袜等。
冲洗: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的皮肤。冲洗时间应考虑当时气温及患者耐受程度,一般要求20-30分钟,至少不低于15分钟。
送医:最重要的是紧急就医,告知医生为氢氟酸烧伤,进行专科诊治。即使无症状也需立即送医,氢氟酸的损伤作用是进行性的,如不及时治疗,伤情将不断加重。
出品:南都官微运营部
统筹:李湘莹
整合/编辑:刘苗
美编:罗锐
资料来源: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佛山应急管理、深圳疾控、科普中国、央视新闻等
编辑:刘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