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行政区划调整动作频频,9月以来,汕尾、揭阳、肇庆三地相继发布镇街撤并相关的征求意见稿或公告,引发广泛关注。
行政区划不仅是地图上的线条,更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如同城市运行的“骨架”,是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性制度工具。正因如此,行政区划调整始终是推动区域发展、适应经济变迁的重要引擎。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优化基层治理结构、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效能等,广东相继推行了“乡镇撤并”“撤县(市)设区”和“撤镇设街”等一系列区划调整改革。
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与促进研究会常务理事周春山教授在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表示,行政区划调整的核心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治理效能提升。他认为,当前,广东正在实施“百千万工程”,而镇街合并则是破解县域经济短板的关键工具。
广东多地推进镇街撤并
今年以来,广东多个地市相继推动镇、街道一级的行政区划调整。从公布的内容来看,撤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治理结构,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效能。
9月10日,肇庆市封开县人民政府网站发布了《封开县部分行政区划变更的方案 (征求意见稿)》,提出拟将平凤镇、江川镇合并设立新平凤镇,合并后的新行政镇辖2个居民委员会18个村民委员会,辖区范围总面积232.01平方千米。方案指出,江川镇常住人口仅0.55万,其中社区常住人口约0.05万人,人口偏少,同时,商业与产业发展乏力,公共服务能级较低。通过并入平凤镇,可有效节约行政成本、整合资源,实现产业互补与城镇布局优化。
肇庆市封开县城区。
记者留意到,这已经是肇庆市今年第二次发布行政区划变更方案征求意见稿。早在今年3月,四会市人民政府也提出拟将地豆镇、罗源镇合并为新行政镇。根据征求意见稿,将两镇合并后有利于城镇布局,资源共享、完善城镇功能,一体统筹建设公用设施,提升产业发展空间,为地豆镇作为广东省中心镇的建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封开县、四会市两地的方案可看出一致的调整逻辑:将地域相邻、人文相近、产业协同能力较弱的小规模镇,并入发展能级更高的大镇,从而实现资源高效整合。
此外,9月2日,汕尾市城区也发布了区划变更征求意见稿,提出拟撤销东洲街道,将东洲街道湖东村并入田墘街道,东洲街道其余区域并入遮浪街道。
事实上,今年以来,惠州、揭阳两地已经完成了部分镇街撤并的工作,两地在撤并过程中均强调了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2月,惠州博罗县宣布撤销长宁镇与福田镇,合并设立新的长宁镇,旨在推动“南昆山—罗浮山”区域的高标准规划与建设。9月9日,揭阳榕城区宣布撤销中山街道和西马街道,合并设立进贤门街道,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并统筹推进古城保护与活化。
广东省委党校副教授曾小龙在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镇街通过科学地统筹合并,不仅有利于减少行政管理层级、降低行政成本,还有利于合并后的镇街基于发展新需求,破解过去发展面临的瓶颈与障碍。
“镇街合并的直接动因是打破传统行政区划造成的资源碎片化。”周春山表示,破解行政分割,重塑区域发展格局是镇街合并的重要目的之一。“惠州博罗合并长宁、福田两镇,核心目标是解决罗浮山‘一山多治’的历史困局。”
对此,周春山举例说:“博罗两镇合并前,旅游配套设施分散且重复建设,合并后可统筹建设交通网络、文旅设施。”
从整合到增效,广东镇街正蜕变
乡镇撤并作为一种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能级的重要手段,早在2001年就已在全国范围内系统推进。当年,国家明确提出要有序撤并规模偏小、布局不合理的乡镇,并出台《关于乡镇调整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推动各地将一批小乡镇并入邻近大镇或中心镇。
广东积极响应,于2001年启动全省乡镇撤并工作,明确提出在全省撤并15%的乡镇,对规模较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乡镇进行结构性优化。2001至2006年间,全省共撤并乡镇445个,占原有乡镇总数的28.02%。这一系列动作显著提高了行政效率,减轻了财政压力,增强了资源统筹和能力集聚,促进了乡镇经济提质增效,逐步建立起运转协调、精干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
通过乡镇撤并,广东成功培育出一批经济强镇。如佛山市南海区的狮山镇,该镇在2005年1月由原狮山街道、小塘镇、松岗镇、官窑镇合并而成,使其经济体量跃居南海首位。2013年3月,罗村街道及大沥镇5个社区又划入其中,使其总面积扩展至336平方公里,成为当时广东省面积最大的镇。通过多轮合并,狮山镇有效整合土地与空间资源,稳步推进产城融合。2017年,该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成为全国首个“千亿大镇”。
中山市小榄镇一角。新华社记者 殷家捷 摄
2021年,为了重塑发展架构,提升城市能级,中山市也作出了撤销小榄、东升镇,合并设立新的小榄镇的决定。原小榄镇产业基础扎实、城镇化水平高,东升镇则拥有显著的土地和空间潜力,两者合并有助于整合人才、土地与资金要素,拓展发展框架,打造更高质量的区域发展平台。新设立的小榄镇常住人口近80万,当年GDP已超400亿元。通过整合资源、统筹产业布局、园区建设等,小榄镇的发展也迈上了新台阶。据统计,2024年,小榄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6.4亿元,同比增长5.7%,连续两年贡献度位居中山市首位,蝉联全国镇域经济500强第17位。
周春山认为,中山合并小榄、东升镇,也是旨在破解专业镇“各自为政”的内耗,打造西部城市副中心,承接大湾区产业升级需求。
以行政区划调整为杠杆,撬动要素聚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了推动中心城市空间的扩容和功能重构,实现城市发展的跨越式提升,全国各地都在持续推进科学化、系统性的行政区划调整。据统计,自2012年以来,全国共实施了220多次县级及以上层面的区划调整,这些调整不是简单的“改名换姓”,而是通过科学布局,显著优化了城市空间结构,强化了中心城市的带动力,也让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更加顺畅,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落地。
从广东层面来看,在2012至2015年间,全省迎来了一轮“撤县(县级市)设区”的高峰。2015年末相较于2011年末,广东的县和县级市总数减少了10个,而市辖区则增加了8个。这一变化尤其明显体现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通过将县或县级市转为区,原本中心城市规模有限、资源分散的局面得以改观。如梅州市撤销梅县设立梅县区,清远市将清新县改为清新区,不仅拓展了城区范围,也整合了公共资源,增强了区域发展的协同性。
2015年后,广东县及县级市的数量进入“稳定期”,但镇及街道区划优化的脚步并未停止,直至2021年底,全省镇级行政区数量才稳定在1112个,较2015年末减少16个;而街道的数量则在持续增长,到2023年末已达490个,相比2015年末净增45个。
这一转变也标志着广东城镇化进程从“规模扩张”步入“质量提升”新阶段。如怀集县、广宁县、惠东县等县(市)将县城驻地镇或联系紧密的镇改设为街道,花都区、宝安区、源城区等实施了优化街道结构的行政区划调整,这些调整不仅在刷新城镇面貌,更在不断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
那么,今年以来多地纷纷推动镇街撤并,又释放出怎样的信号?
“其深层逻辑在于:以行政区划调整为杠杆,撬动资源要素向战略平台集聚。”周春山认为,广东的镇街合并绝非简单的“撤并”,而是通过行政架构重塑推动发展模式转型。
在周春山看来,镇街合并对当地将产生诸多积极影响。“首先,是经济资源整合与产业协同效应可以显著提升;其次,是行政成本能够大幅降低,治理效能会进一步优化;第三,是公共服务的均衡化,能够使民生福祉得到实质性改善。”
统筹:南都N视频记者 陈杰生 吴璇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卢婉珊 朱唯信
设计:尹洁琳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