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了好久的公园终于开了。”广州市黄埔区全龄智能体育公园的开放,让附近居民们的期待落了地。从高速桥旁的灰空间,到克服管线复杂、地形受限等难题顺利迎客,这座公园的 “破局”,既体现了民生需求的迫切,也折射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用心。
破解“建不起”的难题,是民生设施落地的前提。黄埔区的智能体育公园,原址本是高速旁的“灰空间”,受高压燃气、航空燃油管线安全及场地高差等限制,常规开发难度极大。当地政府没有“一弃了之”,而是将其纳入“全域公园城市”规划,最终将“闲置地”变成“健身园”。这种主动破题的思路,正是对“居民盼休闲”需求的精准回应。
同时,南都记者还走访调查了广州市内多个智能健身区域。天河体育中心的智能竞速车成 “遛娃神器”,越秀公园智慧长廊用太阳能供电、实时播报运动数据,这些智能设施不仅填补了社区运动空间空白,更让“家门口的健身房”从愿景照进现实。
不过,虽然有了完善的智能健身设备,记者在走访中却发现,部分点位的智能健身设备存在着显示屏故障、报修二维码磨损、手机蓝牙无法连接设备等问题。这提醒我们:民生设施,“管得好”和“建起来”同样重要。
所幸,相关部门在接到反馈后迅速行动,这些积极回应让民生关切有了“回音”。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只靠“记者反馈—部门维修”的被动模式,更需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唯有将“建、管、养”全链条打通,才能让智能设施持续“保鲜”。
城市公共服务品质,往往藏于细节之中。一座公园、一组器材,看似微小,却是市民触摸城市温度的重要界面。建设智能健身设备是好事,但好事更需办好。唯有做到“重启建、更重维护”,方不负民之所盼,真正筑就充满活力与温度的都市健康生活。
采写:南都记者廖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