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资捐物、专业人士参与抗战……粤籍华侨在抗战中的重要角色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09-18 17:42

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这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日子里,18日,广东省档案馆的“旗展华南 砥柱中流——华南人民抗战历史专题展”吸引了社会各界观众踊跃参观。据悉,自8月26日开展以来,该展已经有近万人参观,观展热潮持续高涨。

专题展中,有一部分专门讲述海外侨胞心系祖国的故事,通过华侨抗战老照片、华侨机工档案、侨批等,呈现海外华侨在十四年抗战烽火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勋与重大贡献。

对于华侨参与抗战,广州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林干表示,华侨捐资赠物支持抗战,大家都知道。在抗战中,华侨还发挥了一个独特的作用,专业人才支持抗战。比如南侨机工,有3000多华侨回来支持抗战,大部分是司机,是当时中国社会最缺乏的专业人士,通过滇缅公路抢运军需物资,为中国抗战赢得了生死攸关的物资保障。

华侨共捐了13亿元国币,粤籍侨领展现拳拳爱国心

抗战期间,海外华侨勠力同心、倾囊相助,通过宣传动员、发动抗日捐款、捐献军需物资、认购救国公债、增寄战时侨汇等方式,为祖国抗战筹措巨额军费和战略物资,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图片

根据广东省档案馆编《海邦剩馥》的统计,抗战时期,华侨共捐了13亿元国币。除了捐款,还捐献了大量实物。华侨捐献了数百架飞机,其中菲律宾华侨50架、缅甸华侨19架、印度华侨10余架;捐献汽车(包括代金)达上千辆,其中南侨总会捐献200辆卡车,缅甸华侨捐献250辆救护车,美洲华侨捐献200余辆救护车;还有捐献药品,荷印华侨捐献的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金鸡纳霜(奎宁)达1亿粒以上;捐献衣服,南洋华侨捐献价值400万元的寒衣700余万件、暑衣30万套、蚊帐8万床,旧金山华侨每人认捐棉衣两套以上。

在抗战中,广东籍爱国侨领也积极投身抗战事业。在展览中,有两张老照片特别引人注意。一张图是旅美爱国侨领司徒美堂(广东开平人)在韶关孤儿院慰问孤儿,另一张图是泰国爱国侨领蚁光炎(广东澄海人)在泰国宣传抗日。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司徒美堂认为,华侨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对敌。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司徒美堂发起“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为祖国抗战筹措经费约330万美元。

图片

泰国爱国侨领蚁光炎(广东澄海人)在泰国宣传抗日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蚁光炎领导泰国中华总商会号召和发动侨商抵制日货。泰国北部的清迈、南部的合艾,华侨商店和摊贩一律不进日货,转而销售国货或欧美商品。作为曼谷和湄南河的大驳船主,蚁光炎指示下属拒绝装卸、驳运日货。他还通过组织义演、舞“救国醒狮”、号召素餐过年等形式,在侨胞中筹募捐款,并带头认购救国公债,为祖国抗战筹措了大量的外汇资金。蚁光炎常说:“我们都是中国人,救国人人有责。”1939年11月21日,蚁光炎于曼谷遭日伪暗杀。

年轻的南侨机工回国支援抗战

抗战期间,旅居世界各地的海外侨胞纷纷以各种形式支持华南人民抗战。他们除了慷慨解囊,捐资助战,还组成各类抗日救亡团体,回国、回乡参加抗战。据不完全统计,回国参加抗战的粤籍、琼籍华侨有4万多人,其中许多人为国捐躯。

图片

1938年初,泰国华侨司机回乡服务团抵达广州

展览中,可以看到很多南侨机工的老照片,比如:1938年初,泰国华侨司机回乡服务团抵达广州的照片;还有马来亚华侨欢送机工回国的照片。在华侨华人抗战史上,南侨机工回国抗战堪称人数最为集中、规模最为庞大、目标最为鲜明、组织最为有序、经历最为悲壮、影响最为广泛深远的爱国壮举,是华侨华人自觉精神空前振奋的集中体现,至今仍在全世界华侨华人中传颂。

“南侨机工”全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是抗日战争时期从南洋各地回国参与抗战的三千多名华侨汽车司机及修理技术人员的通称。1939年至1945年,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南洋各地的青年,响应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的号召,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回国支援抗战,在滇缅公路及延长线上从事抗战物资运输工作。

图片

许木的华侨登记证

展览中,还有一套广东省档案馆馆藏的粤籍南侨机工许木的档案资料,包括1941年颁发的许木华侨登记证,1942年许木的昆明两广同乡护送侨胞回籍委员会乘车证,以及当年他的美国陆军南宁航空工程处工人出入证,和一枚南侨互助社证章。和它们摆放在一起的,还有几张照片,泛黄的画面中,能看到滇缅公路上的汽车运输队与沿途群众,也能看到汽车运输队员在运输车前合影,飞行员在飞机前照相。

在许木的华侨登记证上,写着他来自缅甸,29岁。这张证上还写着复员,显然,值得庆幸的是他在这场艰苦的抗战中活了下来。这些南侨机工的年龄都不大,在南洋华侨机工出国复员登记表上,可以看到很多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据不完全统计,3200余名南侨机工中,超过三分之一在滇缅公路沿线英勇牺牲,牺牲时平均年龄不到23岁,我们再也找不到这些年轻人的复员登记证。滇缅公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一名南侨机工为国捐躯。

1938年8月通车后,全长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成为中国与外部联系的重要国际运输通道。从1939年到1942年的3年间,3200多名南侨机工通过滇缅公路共抢运了50多万吨军需物资,平均每日的军需物资输入量保持在300吨以上,为中国抗战赢得了生死攸关的物资保障。

侨批展示华侨对抗日必胜的信心

侨批又称银信,是近代以来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这种“信、款合一”的跨国家书写满海外侨胞的乡愁与家国情怀。

在展览中,可以看到这些抗战期间的侨批展现了华侨对抗日的支持和坚信抗日必胜的信心。

图片

展览中的侨批

在1940年,广东省档案馆馆藏的南洋林史臣寄给贵州安顺军政部军医学校林选英的侨批提到,“因中日战争及波及世界战争,当必经过遭难惨祸,现在日见光明,国际情势对我有利,胜利之期当在不远矣。此次吴部长铁城南来宣慰华侨,得荷印政府并荷印华侨大受欢迎,顺此机会,英荷两属华侨负担捐献贰仟万元国币,可见人心如此团结。”

图片

朱延华的侨批

广东省档案馆馆藏的爪哇泗水朱延华寄梅县中山街崇发号交朱俊轩先生收侨批显示,“中日战事已开手,暴日亦毅然不顾各国之舆论,封锁我沿海,将来战事定更扩大,原乡谅亦甚镇静,此间华侨亦颇热心。散埠虽属一隅,亦已捐得涂万盾,会再继行月捐货,捐至消灭暴日为止。”

1937年丁丑捌月初三,汕头市档案馆馆藏侨批提及“生为国民份子,各有职任所在,若有一失,岂不是俺等之罪也?切要谨慎,勿以无忧。吾虽洋地,志在家乡。凡吾个人宜知国与家一体,须唤启精神,以御外侮,最后必有一日之所希望也。”  

1938年戊寅十一月廿日,汕头市档案馆馆藏侨批提及“我人为争民族之生存,虽有少数军人不忠于职守,但人民须勿灰心,团结一致、协助政府,乃可获最后之胜利。”

这些侨批无不彰显了普通侨胞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身份认同和坚决支持抗战的必胜信念。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许晓蕾  通讯员:广东省档案馆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