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说:她搂住救了57人的村干部,和热搜背后的人站在一起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原创
原创2025-09-19 18:32
图片

在南都N视频,我们的记者、编辑、主播,以纸笔、以键盘、以镜头、以麦克风……报告事实,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厘清常识,也展现出属于他们各自的风采——主播说,我们的风采,他们的故事。

入行两年,“记者”这个词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个身份,不如说是一种持续的自我督促。

我常常自问: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记者?这个问题在今年5月的一个凌晨获得回应。那时我正在阅读日本作家叶真中显的小说,看到一条评论:“老叶关心的,从来不只是案件本身,更是那些在命运触角下挣扎的形形色色的人。”证据链上的逻辑可以严丝合缝,但人与人、人与时代的碰撞,常常布满断裂与沟壑。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将这个道理置于新闻之中同样成立,也正是记者的价值所在。

本期自述人:南都N视频记者 周敏萱

图片

出差途中写稿的我。

亲身经历

新闻常是急就章、是灵机一动

也是某种情绪之下的突然反应

7月23日,东北大学6名学生在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下属选矿厂浮选槽身亡。深夜看到通报的我,第一反应是去社交媒体上找相关方:会不会有学生家属或者同学发声?

翻了许久,终于看到零星几条学长、学姐的评论。挨个留言之后,我陆续收到回复,其中一位受访者曾到过事发地实习,她非常坦诚,详细地讲述了遇难学生的情况、事发地的环境。让来自南方的我,第一次对浮选槽的凶险有如此直观的认知,“里面是矿浆,人掉进去动不了”。通报公布不到一个小时,我提交了自采稿。凌晨,我的朋友圈被这则新闻链接刷屏。最终,稿子被全网弹窗,并生成过亿阅读量的微博热搜话题。

领导曾经不厌其烦地说,新闻经常是急就章、是灵机一动,也是某种情绪之下的突然反应。只有亲身经历,与时间赛跑,我才明白这段话的意义。

我希望穿过寥寥几句的通报,让更多人看到遇难者的前缀并非只有数字,还有曾经无比鲜活的人生。年轻生命的凋零令人惋惜,警钟敲响之后,如何弥合裂缝,是整个社会需要思考的议题。

首发之后,很多同行找到我,询问受访者联系方式,但却发现,仅仅过了一夜,有的社交账号便注销了。这也是做社会新闻时经常面临的困境:交叉核实与多方信源是基本功课,但实践之路常如暗夜行舟。

我总希望把话筒递给每一方,不做单一声道的传声筒。可现实往往是电话被挂断、请求石沉大海、回应只剩沉默。这样的反应让我沮丧、不解甚至愤怒,但我能做的,只有不断回拨、留言,直面矛盾背后那些具体的人,与复杂难言的人性。

图片

今年4月,湖北恩施女子遭前男友泼汽油烧伤一案开庭。之后我前往武汉、恩施,试图采访各方当事人,尤其想敲开男方的家门。在武汉医院,我采访了正在康复的受害者小陈。我问她:“我去找男方家属,你觉得有希望吗?”小陈说也许他们会拒绝,但可一试。

抵达恩施后,我找到了男方曾工作过的单位,但敲门多次无人应答。电话联系后,对方也表示不便回应。于是我直接前往男方所住的小区。

在楼下绕了两圈,我才鼓起勇气上楼。门内有播放视频的声音,还有猫叫,但始终无人开门。我跟后方的组长说,“我想尝试留小纸条,塞进家门,他们会不会看见?”她鼓励我试一试才知道。

我在小区商店买笔时,和店主闲聊起来。没想到她知晓这起事件,并确认了男方的一些情况,与女方之前的陈述吻合。紧闭的“门”终于露出一点点光。

思索良久,我在两张字条上诚恳说明来意,塞进门缝后才离开。半个月后,一个周五的晚上,我意外接到了男方父亲的电话。他告诉我,自己在外打工,妻子做环卫工作,另一个儿子患有精神分裂症,还有一位老父亲需要照顾。从他的语气里,我能感受到这个家庭的疏离与沉重。对于儿子做出如此极端的行为,父亲始终表示“无法理解”。他说,“这害了两家人”,如今他仍在工地上干活,替儿子偿还赔偿款。

挂掉电话,我被一种巨大的悲伤笼罩。我遗憾未能采访到男方本人,也无从知晓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唯一能窥见端倪的,只有社交账号里点赞的2000多条视频——其中大量是关于“和前任纠缠不清”的内容,许多视频将这种“纠缠”包装为“痴情”与“长情”。

我不禁去想:终日陪伴男方的,究竟是家人与爱人,还是那个被算法堆砌起来的、“痴情”的自我?当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越来越难,个体是否终将成为孤岛,一步步走向封闭与隔绝?

能力提升

调动所有感官

用文字传递那些复杂的真相

作为记者,我不仅希望呈现裂缝,也更想记录那些普通人试图弥合裂缝的努力。当生命遭遇无常或挑战,仍有人选择直面前行,以有限之力对抗命运的洪流。

图片

今年6月,台风“蝴蝶”过境广东茂名时,信宜贵子镇中和村在山体滑坡之前成功转移57名村民,这起“教科书式”的紧急避险,被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谁先发现险情?这场转移如何在滑坡来临之前完成?6月16日,我联系了最早上报险情的村干部刘名芳,以及参与组织撤离的镇干部刘春华等人,还原了这场台风夜里的“呼叫转移”。

全网首发救援详情后,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接连转载,领导提出乘胜追击,去现场看看。

我们冒雨来到茂名的安置点,见到了刘名芳。这位40多岁的瘦小村干部,脸上满是疲惫。她说,这些年长了不少白头发,随后又不好意思地问,“我看起来是不是很老”。和千千万万的基层干部一样,她的工作很繁琐,不仅要负责村级财务、农业农村工作,还要关爱弱势群体、妇女儿童。

村民孔大姐有些害羞,一直说自己不会表达。当我问到自然灾害防范相关问题时,她脱口而出“住前不住后,住上不住下”的防汛口诀。她说,刘名芳等干部经常上门宣传,她早已记在心里。

芳姐有个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因为工作忙碌,有时疏于照顾女儿,女儿常打电话问:“妈咪去哪儿了?”说到这里,芳姐突然流下了眼泪。她捂着脸说:“也许是太累了,提到家人就会动情。”我轻轻将她搂靠在肩上,安慰她。

图片

在采访途中,村干部刘名芳(右)流下眼泪。南都N视频记者 陈丹玲 摄

那一刻,我同时看到一个女人、一位母亲、一名基层干部的不易。面对家庭、工作和责任,她的坚韧令我敬佩。她想对家庭负责,也想对村民负责,但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

另一个让我感受到生命力量的人是两年被家暴16次的小谢。那张她躺在床上、挂着造口袋的照片传遍网络后,我心怀忐忑联系了她。我怕反复采访会加重她的痛苦,“如果中间你感到不适,请随时打断我。”她却回我:“没事的,我连死都不怕。”

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我有好几次感到胸口一紧。那些疼痛光是听着就已经让人窒息,不敢想象她是如何用身心去承受的。

采访最后,我向她索要了朋友的联系方式,以第三视角重新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暴力”,以及试图帮助反遭威胁的惊心时刻。

得知她的离婚案即将开庭,我第一时间发布了消息,这条消息也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第一。我知道,大家都在等待、都在关注。领导跟我说,去现场吧。

那是我职业生涯第一次单独出差,非常紧张。幸亏后方同事一直教我该采什么、写什么。这次庭外直播中,我们复盘案件、探讨如何保护受暴者。

在小谢哭着走出法院高呼“我终于自由了”的那个时刻,我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图片

直到最近,“两年被家暴16次”刑事案件终于尘埃落定。小谢也逐渐开启新生活。她告诉我:“心里的痛苦,其实一直过不去。但我还有家人,还有其他受害者需要关照。”开始做直播之后,她说特别忙,“但忙起来,也没时间总是想这些痛苦了。”

我也在小谢的报道中不断成长,逐渐明白,记者不仅要有朴素的正义感,更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调动所有感官,用文字传递那些情与法的纠葛、那些复杂的真相。

更多历练

不必预判,而是沉静地走进世界

与具体的人站在一起

我有了更多前往现场、直面镜头的机会。

2024年10月,哀牢山因一段博主进山取颜料的视频爆火,被称为“中国的百慕大”“现实版云南虫谷”。这座山到底有多神秘?我决定亲自去看看。

从昆明出发,转了四趟车,我才抵达哀牢山。一路上,我向当地人打听山的走红,但他们出乎意料地冷静。有人说不知道它火了,还有人告诉我,哀牢山不过是他们小时候的嬉戏之地。

一位戛洒人对我说,哀牢山并不像网上传得那么“骇人”,他小时候常和小伙伴进山玩,“只要不去禁区就行”。他还兴致勃勃地分享奇闻:许多住在山附近的村民会带一根旱烟进山,“蛇、熊闻到烟味就会跑”。而这些村民,多是拉祜族人——他们曾与世隔绝,近年来才逐渐走出森林,搬入城镇。

听完这些,我心中疑惑顿消,反而感受到这座被山雾缭绕的山脉传来一种遥远的呼唤——来自生命的呼唤。

在山间民宿安顿好后,我与刚直播回来的老板商量第二天的工作。他听我念叨了一会儿,抬头问:“吃饭了没?”我说来的路上吃了几个小土豆。他盛了碗汤给我:“快快吃咯,吃完再工作。”

第二天直播,我拉来了一位当地向导,跟观众科普一棵棵老树的来历、不同蘑菇的叫法……哀牢山不再神秘,而是变成了一个奇妙世界。山里也没有妖魔鬼怪,只有不善言辞、肤色黝黑的护林员,他们生在大山,又以大山为生,世世代代守护着这片绿色。

直播期间,我不慎踩在青苔上脚底打滑,脱口而出“南都记者不小心滑了一下”。同事开玩笑问我,怎么控制住不喊出那两个字。其实这不是第一次滑倒,开播前已经打滑了两次,后来我和向导互相提醒,一定要文明用语。

以记者之名,我看过很多美丽风景,也认识了许多有趣的人。热情善良的嬢嬢阿姨,她们做的米线真的很好吃。还有永远怀着好奇心的登山客,在民宿里停留又离开。只有那块刻着仓央嘉措诗句的石头一直被放在楼梯间,上面刻着:世间事除了生死,其他都是闲事。

回望这两年,我经历过报道登上热搜、刷屏朋友圈的兴奋,也享受过采访与写作带来的颅内震颤,更珍惜同行认可带来的鼓舞。

图片

世界气象组织主席阿卜杜拉·阿尔·曼杜斯(左)接受我的采访。通讯员 吴砚威 摄

但更多时候,我只是平静地生活在“记者”这个身份之下,有时被误解,偶尔被拒绝,也有幸走进一段段真实的人生。

但在这些岁月里,我既看到人性的有限,也见证它的无限。我时常提醒自己:不必预判,不必急于结论,而是应该沉静地走进世界,与具体的人站在一起。

图片

生活中的我。

在这个充满裂缝的时代,记者或许可以成为一座小小的桥。而若能以此身份,与每一个具体的人守望相助——那便是最好的事。

写到最后,我想说,作为一个新记者,我对世界有太多的好奇和看法,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也有未经沉淀的稚气。特别感谢职业路上所有对我有过帮助的人,也特别感谢所有还在一线坚守的专业记者们。

每当看到资深前辈,我总会感慨,我还太过年轻,但我又庆幸,我还很年轻。

图片

南方都市报2025年9月19日GA1213版。

南都融媒出品

本期自述 周敏萱

本期编辑 史明磊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