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下午,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戏曲讲堂在广州粤剧院·红豆小剧场举行。本次讲堂由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罗丽担任主持,以“当代戏曲发展的‘守’与‘破’”为核心主题,汇聚豫剧、梨园戏、潮剧、粤剧等多剧种名家及戏剧领域专家,通过上下两场对谈,深入探讨地方剧种传承、当代转化、创新传播等关键议题,为中国戏曲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提供多元思考。
上半场对谈聚焦“在‘坚守’‘传承’中探寻新意”,以梨园戏、豫剧、粤剧、潮剧的实践为切入点,剖析地方剧种如何在坚守根脉的同时实现当代绵延。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梨园戏表演艺术家曾静萍、潮剧表演艺术家方展荣、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四位名家,结合各自从艺经历与剧种实践,分享“守”的智慧与“新”的探索。
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
作为豫剧“忠、孝、节、义”四部经典大戏的主演,李树建认为在传承中“变的是形式、方法,不变的是中华优秀的根和魂”。为适配不同观众群体,李树建探索出“一台戏三种演法”:农村演出追求火爆,贴合基层观众需求;城市演出注重收敛,如在上海进行沉浸式演出时调整板胡、打击乐音量以契合当地审美;国际演出增加肢体语言,助力跨文化传播。同时,他积极拥抱互联网,通过直播吸引年轻观众,曾单场直播吸引157万人进入直播间,探索出“传统戏曲小舞台走向网络大舞台”的新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期间,李树建团队带来了沉浸式小剧场版豫剧《清风亭上》《程婴救孤》,这两部作品突破传统镜框式舞台的束缚,创新性引入河南本土“喷空”艺术——以方言脱口秀形式进行串场,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为观众铺垫“舍子救孤”的历史背景,有效降低年轻观众的理解门槛。演出过程中,演员从观众席登场,在“搜孤”桥段里,演员穿梭于观众席中寻找婴儿,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春秋时期的战场之上,油然而生“保护婴儿”的共情冲动,真正实现“台上台下融为一体”的绝佳观演效果。
梨园戏表演艺术家曾静萍。
拥有近900历史的梨园戏作为“南戏活化石”,其坚守传统的理念被曾静萍生动比作“风筝:无论飞多高,都要拉住传统的那根线”。她强调,梨园戏的根基在于泉音、泉腔、泉调的方言特色,以及“十八科目”的严格表演程式,“地方剧种首先要服务当地观众,方言与音乐是其根,若这两者被稀释,剧种恐将被同化”。在创新实践中,她排演现代题材梨园戏《英雄虎胆》,开展“戏剧泉州”系列活动,让古老剧种与当代生活产生联结,但始终警惕“为创新而创新”:“LED灯光、绚丽舞美需适配剧种特性,若拿掉方言便分不清剧种,这样的创新失去了根本。”
潮剧表演艺术家方展荣。
潮剧表演艺术家方展荣从艺67年,始终以“坚守、坚持、坚信”守护潮剧传统。他深入挖掘《桃花过渡》《篮继子》等濒危剧目,将师父的口述传承转化为戏校教材,强调“守”是“破”的基础:“不守住传统,创新便成无源之水。”他以潮丑表演为例,指出演员需“演行当、演人物”,反对盲目照搬其他剧种经验,“创新应是在守正基础上的独创,如徐悲鸿所言‘传统好的继承、不好的去掉、没有的补上’”。同时,他积极尝试短视频传播,让潮剧以更轻盈的形态触达年轻群体。
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
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则从梳理剧种体系的角度,分享《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编撰历程。这部耗时8年、涵盖《做打卷》《唱念卷》等五卷、540万字、15000多个视频的“鸿篇巨作”,联合粤港澳三地力量,首次系统建立粤剧表演理论体系,“我们这代人有责任承前启后,让后人知道粤剧的源流”。她提到,粤剧本身具有“兼容并蓄”的创新基因,20世纪20年代便将萨克斯、小提琴融入乐队,但需警惕“同质化”风险:“粤剧的‘硬桥实马’表演、缠绵悱恻唱腔是特色,创新需两条腿走路——既要夯实传统根基,也要以现代意识开拓新形式,最终用艺术征服观众。”
聚焦破圈现象,探索戏曲转型与传播新路径
下半场对谈围绕“当代戏曲转型、经典IP改编、青年观众培育、传播与市场”展开,剧作家罗怀臻、粤剧表演艺术家曾小敏、香港导演毛俊辉、央视戏曲频道主持人董艺,从创作、实践、跨界、传播四个维度,解析戏曲“破圈”的逻辑与未来方向。
剧作家罗怀臻。
剧作家罗怀臻以其两部“爆款”作品——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越剧《我的大观园》为例,揭示“破圈”的核心在于“传统与当代的共鸣”。《永不消失的电波》创作之初曾遭18位专家反对,认为红色题材“无舞性”,但团队从原型人物与文化人的关联、牺牲细节中提炼情感共鸣,最终让作品成为“父母怀念青春、青年感受信仰”的跨代际作品;《我的大观园》则源于他在上海越剧院“女儿国”的6年经历,以陈丽君等年轻演员为创作核心,将“青春记忆”与《红楼梦》IP结合,演出40多场收获5600万票房。他强调:“破圈不是刻意追求流量,而是让传统IP焕发当代美感——今天的年轻人看传统,是带着现代化眼光发现传统的现代性,如《牡丹亭》的爱情观、《红楼梦》的青春叙事,本就与当代人相通。”
粤剧表演艺术家曾小敏。
香港导演毛俊辉。
香港导演毛俊辉从跨界视角出发,分享话剧与戏曲融合的实践。他执导的粤剧《百花亭赠剑》起用年轻演员,在保留传统剧本内核的基础上优化表演节奏,吸引大量青年观众,成为香港艺术节47年来首部次年重演的戏曲作品;《平贵,我在等你》则在《平贵别窑》传统框架中加入现代视角,让观众参与“人物关系走向”的思考。他提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两步策略:“第一步是让传统表演与现代观众接轨,第二步是带动团队从文本、音乐、舞美全维度创新,但核心始终是‘从传统中找新表达’。”近期,他还与深圳粤剧团合作《英雄抉》,探索港深两地粤剧创作的融合路径。
央视戏曲频道主持人董艺。
央视戏曲频道主持人董艺则从国家级媒体传播的角度,介绍总台推动戏曲“破圈”的实践。近年来,总台戏曲频道打破春节戏曲晚会“演播室模式”,2023年落地温州、2024年走进四川德阳、2025年扎根太原,结合当地文旅资源打造“四季有戏”IP,如在德阳联动三星堆文化、在太原激活古县城流量,实现“文化传播与文旅经济双赢”。同时,通过“央视文艺”新媒体矩阵(抖音、快手、B站等)、数字化修复老艺术家资料(《口述梨园》项目)、海外总站传播等手段,让戏曲突破地域与年龄限制。她强调:“媒体的责任是搭建‘传承桥梁’,既要挖掘传统根脉,也要用年轻人喜欢的语态传播——现在年轻人在B站看老戏、在短视频学唱腔,证明戏曲的魅力从未消失,只是需要更灵活的传播方式。”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罗彦清 通讯员 文瑶
摄影:广州粤剧院 刘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