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黄莉玲 2025年9月18日,公安部网安局公布“净网—2025”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的10起典型案例。其中,跳水运动员网暴案、造谣熊猫受虐待煽动网暴大熊猫保护工作人员案,引发广泛关注。
“开盒”与网络暴力往往交织发生。9月16日下午,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在京举办专题研讨会,多位专家表示,“网络开盒”严重侵害公民权益,破解“开盒”乱象一方面要升级技术的对抗,另一方面着眼于法律制度完善、法治和安全防范意识提升等。
保险公司内鬼兜售个人信息、网暴运动员……严查!
一起典型案件显示,上海公安机关查明,部分网民捏造“运动员被禁赛”谣言,利用AI工具编造“向裁判长行贿”等虚假视频,并在网络平台持续发布侮辱性言论,对跳水运动员实施网暴。涉案人员王某、韩某、马某某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此外,四川公安机关侦破的案件显示,不法团伙以“保护大熊猫”为名,恶意炒作“熊猫遭受虐待”等虚假信息,煽动网民对大熊猫保护工作人员实施网络暴力,并串联实施线下滋扰活动。2025年4月至6月,3名涉案不法分子分别被判处一年至一年六个月不等有期徒刑。
此次通报亦有查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四川内江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查明,犯罪嫌疑人张某等人利用在某保险公司从事线上外包工作的职务之便,非法获取大量客户的公民个人信息,并通过网络兜售获利,涉案金额16万余元。张某等3人因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已被依法移送起诉。
如何治理“开盒”乱象?
“开盒”与网络暴力往往交织发生,违法分子通过非法获取和公开公民个人信息,对他人发起网络暴力乃至现实骚扰。在9月16日举办的第20期南都数字经济治理论坛上,多位学界与实务界专家一同探讨“开盒”和网络暴力的治理路径。
论坛上,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刘双阳提出,与传统恶性的“硬暴力”相比,“开盒”则可能以“软暴力”的形式引发严重损害后果,轻则生活安宁受到滋扰,重则造成严重心理创伤,甚至诱发抑郁、自杀、自残等。
抓住“牛鼻子”再精准施策,这是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攻防对抗研究所所长闫怀志眼中“开盒”治理的起点。在闫怀志看来,在网络技术层面,“开盒”和电信诈骗并无本质区别,差异仅在于信息利用目的与场景。破解“开盒”乱象与治理电诈类似:一方面要升级技术的对抗,另一方面着眼于法律制度完善、法治和安全防范意识提升等管理维度。闫怀志强调,定规矩是基础,强意识是根本。
值得一提的是,9月12日,最高法表示将进一步推动激活民法典第997条规定的人格权侵害禁令条款,有力有效治理网络暴力等社会不良现象。
刘双阳认为,如果当事人能在诉前向法院申请人格权侵害禁令,司法机关就能及时介入,要求网络平台或相关组织对“开盒”内容予以删除、断开链接等,这与周期较长的诉讼程序相比更具时效性。
编辑: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