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林敏儿 通讯员 张亮亮 在福田区华强北街道福强社区党委的统筹引领下,一项以“党建+社工+企业”多元联动的特殊儿童关爱行动正悄然展开,成为华强北打造“新质生产力策源第一街”中温暖而坚实的人文注脚。通过“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福强社区不仅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更将民生关怀与社会治理创新深度融合,展现出一条具有科技温度、人文厚度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破冰与精准:从“需求侧”到“服务侧”的创新实践
福强社区党委依托辖区科技企业集聚、创新资源丰富的禀赋,推动社工服务走向“精准化、分龄化、科技化”。在“爱心妈妈”项目中,社工通过“精准物资分龄师”机制,为不同年龄段特殊儿童定制帮扶方案,从学龄儿童的文具绘本到婴幼儿的纸尿片尺码,细节之处尽显党委领导下民生服务的“新质精度”。一位家长哽咽道:“从来没有人问过孩子需要什么尺码的纸尿裤。”
科技与共情:新质生产力工具赋能特殊教育
福强社区党委积极引导辖区企业将科技能力转化为社会服务力。社工自制《情绪小怪兽》绘画手册、振动节奏游戏、触感球等教具,成为破解自闭症、听障儿童沟通壁垒的“钥匙”。其中,“无声音乐会”通过手鼓振动传递节奏,让听障儿童首次主动拥抱他人;企业定制化的轮椅秋千,则让肢体残疾儿童第一次触碰蓝天。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是社工智慧的结晶,更是华强北以“新质工具”重构公共服务模式的生动体现。
融合与联动:从“社区桥”到“产业桥”
社区党委牵头搭建“社区企业家庭”三元协同网络,推动资源高效整合。社工张亮亮以企业LOGO设计奖换取轮椅秋千赞助,她说:“让孩子看见比让企业露脸更重要。”这种以公益价值为导向的资源置换模式,正是华强北“新质生产力策源地”中人文精神与商业精神融合的典范。此外,运用“彩虹工作法”,通过红、橙、黄、绿四色系统区分需求与服务工具,实现服务流程的标准化与可视化,体现出新质生产力中“系统优化、流程创新”的核心特征。
蜕变与希望:从“星星的孩子”到“彩桥的建设者”
在社区党委的持续推动下,许多孩子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蜕变。自闭症儿童小墨从沉默不语到每天指着日历期待“亮妈妈日”,并主动开口表达;听障儿童在振动游戏中第一次拥抱他人……这些细微却深刻的改变,正是华强北以“新质服务”回应“人民期盼”的真实写照。正如社工所言:“特殊儿童不是弱势群体,而是戴着不同透镜看世界的星星。”
启示与展望:以“新质服务力”延续关爱之路
福强社区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更是社会治理与人文关怀能力的整体跃迁。下一步,社区将总结“爱心妈妈”服务经验,推动“彩虹工作法”标准化、可复制化,并纳入“百千万工程”重点民生清单;同时联动更多企业开发智能教具、无障碍设施,将科技优势转化为包容性增长动力,坚定打造既有产业高度又有民生温度的“新质生产力策源第一街”。
特殊儿童用积木搭出的彩虹桥虽小,但已是他宇宙里最壮丽的星系,更是福强社区以创新与温情筑就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缩影。而这,也正是华强北在新质生产力发展道路上,最柔软也最坚定的力量。
编辑:林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