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用数学建模的方式,能够解决什么样的生活“疑难杂症”?9月20日,广州市高中生数学建模论文展示与评比颁奖活动举行。本次活动由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主办。
在今年4月至7月,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开展了首届全市高中生数学建模论文评比活动,活动主题为“数眼探世界·数理织经纬·数模诠万象”。本次活动从323篇论文中评选出一等奖29篇,二等奖41篇,三等奖51篇。展示与评比颁奖活动当天,有七组获得一等奖的选手登台进行答辩展示。
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乐趣与价值
关于《三国杀》“闪电”使用的最优策略研究、用数学建模指导网球训练、校园图书智能推荐系统建模、电动自行车占道行为的治理研究……在本次展示活动上,同学们的论文研究主题并不高深、复杂,而是非常“接地气”。可贵的正是同学们基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与体验,从中发现疑难杂症,并用数学知识与建模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奥妙。
“考试的时候,题目条件都给你列得明明白白,我们只要按部就班解题就行了。但数学建模完全不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比课本上的题目复杂多了!”广东仲元中学的孔令睿同学是此次活动的参与者之一,他和队友杜星辰一起,用数学方法优化了学校宿舍电梯的运行方案。
现实中各种限制条件多得超乎想象,这也让杜星辰和孔令睿的建模、分析遭遇了更多挑战。杜星辰告诉记者,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要自己动手收集数据,而且有许多条件需要他们自己设定,让模型更贴近实际,才能真正地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也正是因为有许多不同的可能性,才让我感觉数学是活的、有趣的。”杜星辰笑着说。
广东广雅中学(花都校区)三位同学的研究主题是网络热梗的传播规律,她们对此也深有同感。组员邹梓含同学则感受到,数学建模更考察综合能力,“首先要有一双发现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眼睛,然后思考怎么建立模型,最后还要能应用到实际中。这和只坐在课室里学数学确实很不一样。”
数学建模不是“尖子生”的专利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让人意外的是,参与活动的许多同学都不认为自己是数学尖子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此次数学建模活动,同学们不仅提升了数学应用能力,还发现了数学与现实连接的无限可能。
广雅(花都校区)的三名成员均表示,她们参加此次活动是兴趣使然,并非因为数学成绩特别拔尖。“我们选的模型其实用高中知识就能理解,不需要特别高深的理论。关键是思路要开阔。”组员叶琬同学分享道。另一名组员年晓愚同学通过备赛还有了意外收获——学会了高效使用AI工具:“先形成自己的思路,再提出具体问题,才能获得真正有帮助的答案。”
杜星辰坦言,自己的数学成绩只能算中上等,但数学建模更看重思维灵活性,而不在于懂得多少深奥的数学知识。他的队友孔令睿还在合作中体会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提升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最让广东仲元中学小组的指导老师湛晓露骄傲的是,学生们的方案不仅停留于纸笔,也体现在学校对电梯停靠楼层的实际修改上。方案试用后,同学们因“电梯高峰期”迟到的情况改善了很多。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极易在题海中磨灭对数学的兴趣与探究欲。” 在湛晓露看来,数学教学与建模不应一味沉迷于技巧的堆砌,更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发掘数学的思维魅力与趣味性,亲历用数学知识剖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完整过程,使学生真切体悟到所学数学知识对现实生活的赋能价值与应用意义,学会用数学眼光看世界。
从骨干教师培训到全方位参与
广州构建数学建模活动良好生态
据了解,为进一步推进高中数学建模教育教学落地,广州市近一年来凭借“专家引领—教研驱动—骨干示范—多方联动—项目支撑”的推进机制,积极整合省、市教研系统资源和高校建模资源,组建全市建模核心教师队伍,开展数学建模骨干教师实践化研修。
广州全市各所学校在各级各类中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及活动中取得丰硕成果。在2025年第五届高中数学建模(应用)能力展示活动中,全市超4000名学生参加了初赛;近900名学生参与复赛组队,约800名数学教师对活动做了悉心指导;最终69支建模队伍从全国总决赛2600余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在论文方面斩获7个一等奖、22个二等奖、41个三等奖,在能力测试赛方面获得3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14个三等奖,在综合奖方面摘得4个一等奖、8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广州学子总共荣获120个奖项,获奖数量与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创历史新高。
在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上海地区数学建模联校活动等一系列比赛活动中,除重点高中外,如广州市南海中学、西关外国语学校等普通高中也纷纷崭露头角,形成了广州市中学数学建模教育百花齐放、共同提升的局面。
“这些数据说明,在广州,有越来越多的同学通过数学建模探究活动真正热爱学习、热爱数学。”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吴新华在活动总结中表示,数学建模虽然看上去“高大上”,但只要用心观察生活,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她看来,通过学以致用,同学们不仅更能理解数学学习的价值,更有助于提升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杨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