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羊城,艺韵飞扬。在这美好的时节,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盛大启幕,众多远道而来的艺术界大咖嘉宾,与大湾区广大的艺术爱好者和市民群众相聚畅谈,无乐不欢。9月17日,一个潇洒飘逸的身影出现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在这里举行的“艺韵和鸣”《艺术生态与城市发展》艺术讲堂上,作为中国舞蹈界享有极高声誉的代表——舞蹈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歌舞团艺术总监黄豆豆,带来一段充满激情与美感的《在城市的虚实空间起舞》主旨演讲。
黄豆豆带来一段充满激情与美感的《在城市的虚拟空间起舞》主旨演讲。
不同于正襟危坐的演讲,黄豆豆一上场便对工作人员笑言:“不要把现场灯光调得太暗,太暗容易睡着。”自在松弛的态度,让观众席中爆发出轻快的笑声。微微调亮了灯光后,黄豆豆看清楚台下密布的、充满热情和求知欲的年轻人的目光。黄豆豆的演讲与他热情饱满而富有想象力的舞姿一样,极具感染力,配合荧幕上呈现他与团队过往经典作品的视频,将“在城市的一虚一实两种空间起舞”的经验之谈娓娓道来,把舞蹈创作背后那些抽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描述得生动有趣。演讲之后,黄豆豆接受了南都记者的采访,分享了他对本届大湾区艺术节的感受,及对未来艺术与都市生活方式的畅想。
《城市之窗》的探险之旅
VS.
《关山月》中化身虚拟空间的仙气男主
自1995年在央视春晚上以舞蹈作品《醉鼓》走红后,黄豆豆便一直活跃在大众视线之中,不仅在《秦俑魂》《苏武》《闪闪的红星》等佳作中翩翩起舞,在张艺谋执导的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中展现中国功夫神韵惊艳全球,也在众多国际艺术节展和论坛上侃侃而谈,分享其成长的心路历程和中国的舞蹈文化。这一次受邀到大湾区艺术节分享“艺术生态与城市发展”这个议题,他坦言自己一开始被难住了,他创排过那么多的舞蹈作品,“有传统题材的、军事题材的、武侠题材的,民风民俗题材的比较多,跟城市有关的还真不多。”
翻阅众多资料视频的过程中,黄豆豆眼睛一亮,发现十五年前他为上海世博会创排的实景舞蹈《城市之窗》,还有为城市的虚拟空间——互联网创排的线上舞蹈《关山月》,一实一虚两个绝佳例子,让他临时起意,为此次演讲起了《在城市的虚实空间起舞》这么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
《城市之窗》算是一个命题作文,表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创作一开始颇为艰难,黄豆豆与太太和来自西班牙的合作团队在上海这座城市走了三天,聊了很久,火花总碰撞不到一起。黄豆豆说,对方给出“三大条件”:第一,没有剧场,只能给你一个巨大的空旷空间,我们想怎么演就怎么演;第二,演出时长不能超过 50 分钟;第三,要做到在 6 个月里演满 400 场。经过多次头脑风暴与沟通磨合,一个天马行空的创意形成了。导演组把“大型装置艺术”的概念带进了舞蹈中,这个大型的艺术装置能不停地运转,拼凑出很多不同的形态,很能体现出一座城市不断的、快节奏的运转和变化。黄豆豆又找来60个来自专业舞团、特技演员、业余志愿者等不同的舞者,“我们招来高的、矮的、胖的、瘦的舞者集训,我说这城市一定是高矮胖瘦的人都有,才能是城市。”
构思了将近一年,训练演员三个月,排练两个月,一口气在城市的空旷空间演了半年,黄豆豆现在回头看《城市之窗》,依然觉得它是一个纯粹自然、充满想象力、活力四射的舞蹈。它可以用一个不断运转、镜面结构的大型装置,配合舞者丰富的肢体律动,构成一个日新月异、每天都在运转、所有人在这里追梦生活的城市,乃至寓言未来“可能在海底,也可能在太空”的未来城市。黄豆豆对这趟“城市与舞蹈”的探险之旅,颇为引以为豪。
黄豆豆在线上虚拟舞蹈《关山月》中的造型。
在城市实景舞蹈的探索之外,黄豆豆也拿出自己从艺以来、为数不多的、“在心灵上最诗情快意的一次”舞蹈创作——为互联网创作的线上虚拟舞蹈《关山月》,在艺术讲堂上展示。一边回放《关山月》的舞蹈视频,一边解说当初的创意来源时,黄豆豆仿佛化身“体育竞赛解说员”,讲堂里回荡着他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讲解之声。随着“明月出天,苍茫云海间”响起,黄豆豆在云海、明月、竹林等虚拟场景中舞动,整个空间仿佛变成了一幅被徐徐展开的墨韵山水画,“仙气”与“侠气”相互碰撞,“飘逸”与“豪迈”交织一起,塑造出一种刚柔并济、风雅并存的美妙视听体验。
黄豆豆坦言,四年前,当这支来自互联网平台的95后、00后团队找来,希望与他合作一个“只存在于虚拟空间,永远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演”的舞蹈,他一下子不太能接受,委婉推脱。后来感激于太太的鼓励,他决定“给自己冒险一次”。作品效果出乎意料的唯美飘逸,将传统国风与武侠精神展现得入木三分,给年轻粉丝们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享受。
黄豆豆分享在城市的虚实空间中创作舞蹈。
黄豆豆感慨:“艺术创作者最重要的是两种能力,一种是执行力,一种是想象力。我们永远要让自己的执行力不断地积累,也要让自己的想象力不能减分。”如果满分10分,他为这支“城市虚拟空间之舞”打出11分的超高分,“年轻人身上的想象力超越了我们这一代,他们所接受的信息、所掌握的技能足够支撑他们这代人把脑海中的世界表现出来。”
畅谈大湾区艺术节:
艺术节正在培养越来越多人走进剧场、走进艺术
黄豆豆与广州的情结颇深,与南都记者的对话中,他回忆起自己过往有不少作品在大湾区城市巡演,也有作品以大湾区题材为灵感源泉。印象最深的要数2019年国家大剧院与广州话剧艺术中心联合制作的原创话剧《林则徐》,曾在广州大剧院震撼上演。剧中的虎门硝烟、鸦片战争等场景,导演不希望以传统的台词方式去表现,为此使用了很多舞蹈元素,去展现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人生际遇和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黄豆豆一直抱憾的是,当年自己错过了到虎门采风的机会,时隔多年后他再来大湾区演出,驱车前往虎门参观,“看到现场以后,内心的感受还是不一样。如果下次我们再演《林则徐》的话,这个舞蹈我还想修改。”
2020年,黄豆豆参与编舞的原创话剧《林则徐》在广州大剧院震撼上演。
原创话剧《林则徐》剧照。
这次重返广州大剧院,让黄豆豆意外之喜的是,不是参与演出而是参与一场与艺术爱好者们面对面的艺术讲堂。他感叹道:“不是在周末,居然有这么多人来这里参加我们的活动!我想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活和市民的审美,是需要很长时间去培养的。需要有很多机构与场所,为老百姓创造这样的环境和条件,我觉得这里做到了。”
他更欣喜地发现,艺术节正在培养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剧场和走进艺术,这已然成为一种新的当代都市生活的方式。除了剧场、讲堂,还有很多户外的快闪、分享活动,让艺术走出剧院,融入城市的空间。“我想,未来随着大家对舞蹈艺术的关注和喜爱,我们除了可以在传统的剧院、在电视台的演播厅里看到舞蹈,我们也会在未来更多的时空里看到舞蹈与大家的对话。比如互联网,它让很多舞蹈作品跟大家的生活产生这样那样的关系,甚至可以提供更大的互动空间,这些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未来艺术会转化为生活的一部分。”黄豆豆笃定地认为,随着艺术节这样的活动不断在城市里铺开,大家会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不像原来传统地定时定点到剧院里正襟危坐,等着看演出,人们会真正融入生活去感受艺术。
黄豆豆感慨这么多市民来参加大湾区艺术节“艺韵和鸣”艺术讲堂。
“我觉得大湾区艺术节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平台。它不仅仅限于看一场演出那么简单,而是从一系列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给予大湾区的文化融合一个共同的推进。仅仅看一场演出大家已不满足,我们会推出很多跟演出相关的活动、导赏、观后感或者互动交流。”
黄豆豆
作为一名舞者,也是两个孩子的爸爸,黄豆豆觉得各种戏剧和舞蹈演出,对于家庭艺术熏陶也发挥着奇妙的作用。一般观众观看演出都喜欢在晚上,但是通过这几年的摸索,黄豆豆和团队成员们发现,在周末推出“下午亲子场”非常必要,“因为家长希望孩子从小接受艺术的熏陶,但晚上演完回去,对孩子来说太晚。如果推出周末下午场,那么家长和孩子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时间安排,全家也能通过观看演出获得一个既走进剧场感受艺术、又增进亲人之间情感的新方式。”他强烈呼吁,广州的剧院未来也能够推出更多优秀剧目的周末下午亲子场。
舞剧《德辅道背影》今年8月珠海首演。
从去年10月开始,刑时苗、黄豆豆与团队已在珠海紧锣密鼓地排练一部与大湾区题材相关的舞剧《德辅道背影》,今年8月在珠海开启首演。主持团队锐意创新,要求极高,希望以充满张力和想象力的舞蹈形象,去呈现大湾区的蓬勃向上之美。他对记者笑言,有时候编舞编到陷入瓶颈时,他也会偷偷从剧院溜出去,到周边城市去“放个风”。大湾区的不同城市既气质相通又各具特色,常常成为他的灵感发生地。“每一个城市的气质都不一样,对我们来讲,最重要就是在生活中去感受。你真正融入到生活中去感受,才能够做出贴近生活的作品。”
统筹:贺蓓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蔡丽怡 李春花 实习生 余励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钟锐钧
编辑:彭思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