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变化,叠加个人生活习惯尤其是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我国睡眠障碍人群正在不断增多。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超4.8亿成年人正遭遇睡眠困扰,“睡不着、睡不好、醒得累”成为常态。在21日召开的2025年中国睡眠医学发展论坛上,一款名为达利雷生的新型抗失眠药物备受关注。该药通过精准抑制“过度觉醒”,在不影响日间功能的前提下,显著提升睡眠质量和时长,标志着中国失眠治疗正式迈入“优质睡眠+日间焕活”双获益时代。
本次论坛由中国睡眠研究会主办,先声药业协办,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地会场同步举行,共有2000多位专家参加。论坛期间,先声药业神经与肿瘤药物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发布了“全重求索计划”神经与失眠领域开放课题。计划未来三年投入3000万元,积极拓展达利雷生上市后新领域研究,为神经、精神类共病患者、不同年龄性别的失眠亚组人群带来更多真实世界用药依据。
先声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及全国睡眠障碍筛查基地发布。
现代生活放大睡眠危机:
近半数成人受扰,慢病风险暗藏
“过去农耕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和谐睡眠,如今正被工业化、信息化浪潮打破。” 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黄志力教授在论坛上指出,当下社会竞争加剧、工作压力增大,加上睡前刷手机等不良习惯,让睡眠障碍人群显著增加,还呈现出发病年轻化、共病率上升的特点 —— 焦虑与失眠互为因果,失眠还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甚至痴呆的风险。
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黄志力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教授进一步强调,睡眠是健康基石,65 岁以上老年人应睡够 5-6 小时,成年人需睡够 7-8 小时,长期睡眠不足或质量差,会对健康造成多重威胁。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岳伟华教授则给出了失眠的判断标准:若出现入睡困难(卧床超 30 分钟未眠)、夜间觉醒 2 次以上且难再入睡、清晨早醒 30 分钟以上,或白天伴随嗜睡、记忆下降、情绪易怒等症状,且每周出现 3 次以上、持续 3 个月以上,就需及时到睡眠、精神等相关科室就诊。
论坛数据显示,我国不仅睡眠困扰人群庞大,传统治疗方案还存在空白。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薛蓉教授提到,传统抗失眠药如苯二氮䓬类、非苯二氮䓬类,虽能缩短入睡时间,但易导致日间嗜睡、认知下降、药物依赖,还可能增加老年人跌倒、骨折风险,长期用药隐患不小。
新药带来新的“安眠”机制
从 “强制镇静” 到 “精准调眠”
“1998 年食欲素系统的发现,是近 30 年睡眠科学最重要的突破之一。” 黄志力教授介绍,食欲素系统过度兴奋是睡眠障碍的关键原因,而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类药物能通过调节该系统,抑制过度觉醒信号,实现 “夜间睡好、白天精神好” 的双重效果,此次论坛聚焦的新型抗失眠药就是这类药物中的杰出代表。
与传统药物 “广泛镇静” 的作用方式不同,这款新药的靶点更精准。浙江大学教授段树民院士解释,传统催眠药多作用于全身广泛存在的 GABA 受体,可能影响记忆、运动等功能,而这款新药针对的是调控睡眠 - 觉醒周期的食欲素受体,像 “关掉大脑过度觉醒的开关”,既不影响正常睡眠结构,又能避免全身镇静带来的副作用。
更关键的是,这款新药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契合人体生理需求。黄志力教授提到,其半衰期约 8 小时,刚好匹配成年人正常睡眠时长,既能保证患者一夜安眠,又不会因药物残留导致次日困倦、头晕。意大利比萨大学教授劳拉・帕拉吉尼也在论坛上分享,DORA 类药物已获美国、欧洲、日本等多国指南推荐,这类药物更是欧洲失眠一线治疗药物,海外临床中,患者用后入睡更快、夜醒减少,清晨头脑清醒,没有传统药物的昏沉感。
临床数据亮眼
入睡快、睡得稳,安全无负担
作为这款新型抗失眠药中国 Ⅲ 期临床研究主要牵头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玉平教授在论坛上解读了关键数据:中国 Ⅲ 期研究与海外结果高度一致,患者使用后,入睡时间减少 35 分钟,入睡后的觉醒时间减少 30 分钟,总睡眠时间延长 1 小时 —— 这意味着患者不仅能更快入睡,夜间睡眠连续性也大幅提升,不会频繁醒来。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玉平教授。
更让患者放心的是药物的安全性。王玉平教授强调,这款新药不会增加次日清晨困倦感,停药后也没有戒断反应或反跳性失眠,“很多患者担心吃安眠药会‘越吃越离不开’,但临床数据证明,它能真正回应患者‘睡得着、醒得好’的核心诉求”。
海外长期研究也进一步验证了这款新药的优势。劳拉・帕拉吉尼提到,斯坦福大学牵头的海外 Ⅲ 期研究(发表于《柳叶刀》)显示,这类药物长期使用 1 年,仍能持续改善夜间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近,老年人使用时无需调整剂量,跌倒、嗜睡等风险也不高于安慰剂组。真实世界研究还发现,这类药物对失眠伴发的抑郁、焦虑情绪也有改善作用。
专家解读健康睡眠
不止 “睡得着”,更要 “日间焕活”
“优质睡眠不是‘睡够时间’就够了,还要看睡眠效率、节律和日间状态。”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王赞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优质睡眠共有六个维度:成人需保证 6-8 小时合理时长,老年人若睡超 9 小时反而可能增加慢病风险;睡眠效率要高,避免 “卧床不睡”;作息要规律,周末也别打乱生物钟;入睡时段要合适,避免凌晨入睡、白天补觉;睡眠质量要好,保证足够深睡眠(N3 期)和快速眼动睡眠(REM 期),前者帮助解乏、修复组织,后者助力记忆巩固、情绪平复;白天还要有充分的觉醒和活动,为夜间睡眠 “蓄力”。
她表示,“优质睡眠并非时间越长越好,关键在于睡眠结构合理——深睡眠(N3期)约占20%-25%,REM睡眠占25%左右。深睡眠帮助恢复体力、修复组织,REM睡眠则巩固记忆、调节情绪。”
岳伟华教授则提醒,出现睡眠问题别慌,优先尝试生活方式调整:白天保证至少半小时室外光照,下午不喝咖啡,睡前远离手机蓝光;若自我调节无效,可先尝试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这是国际推荐的一线非药物治疗方案。公众应打破“一失眠就吃药”或“坚决不吃药”两种极端,“轻度失眠可先通过调整作息、冥想放松等方式改善;若每周超过3次、持续3个月以上,并明显影响日间状态,就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岳伟华教授。
如今,随着达利雷生等精准机制药物上市,失眠治疗正从“单纯追求睡着”迈向“保障夜间睡眠+提升日间功能”的新阶段。广大睡眠障碍人士离“白天有说有笑,晚上睡个好觉”的优质睡眠体验,正越来越近。
采写 南都N视频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