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之滨,成片的石化园区与蓝天白云相映成画。这里是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连续六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榜首,也是国家第一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园区和国家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持园区。然而,这片高度工业化的区域,却常年保持着优良的空气质量,成为“绿色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的生动实践。
大亚湾石化区。大亚湾新闻中心供图
2025年1-8月,大亚湾区交出一份亮眼的“空气成绩单”: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44,优良天数比例达95.5%,持续位居惠州各县区前列。在很多人印象中,石化园区往往与“污染”二字挂钩,大亚湾何以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双赢?
绿色准入,从源头守护蓝天
园区的“蓝天保卫战”,其实从项目进门之前就已经打响。
大亚湾开发区严格遵循“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制定了差别化的环保准入评分标准。所有入园项目均执行严格的环评制度,实现“精准招商、绿色招商”。那些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项目,一律被拒之门外。
正是这种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的坚定态度,让大亚湾在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始终将生态环境底线牢牢守住。这也为其后续全面推进污染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维治理,打出大气防治“组合拳”
如果说严格准入是第一道关口,那么多维化、精细化的大气治理体系,则是大亚湾石化区保持优良空气质量的核心支撑。
园区构建了被称为“四位一体”的大气预警体系,包括6座大气自动监测站和10套重点部位预警监测装置,实时监测63种大气特征因子,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警的跨越。一旦数据异常,系统立即启动智能预警,监管部门可迅速溯源、及时干预。
针对石化行业的关键排放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大亚湾推动重点企业全面开展调查评估,实施“一厂一策”综合整治。截至目前,园区VOCs排放量已削减50%,成效显著。
此外,园区内企业广泛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确保废气处理达标后排放。重点企业废气排放口全部配套在线监测与视频监控,并实现与国家、省、市、区生态环境部门联网,接受24小时实时监督。
污染减排工程也在持续推动。中海壳牌、中海油惠州石化等龙头企业积极推进脱硫脱硝改造,国能(惠州)热电项目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大幅降低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企业之间“隔墙供应”,是大亚湾石化区另一张鲜明的绿色名片。通过管道互联互通,上游企业的产品甚至废料可直接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极大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运输过程中的挥发性排放和能源消耗。
这种“循环经济”模式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污染,也增强了园区整体的环境治理效能。企业之间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形成了资源耦合、能量梯级利用的绿色共生网络。
依法治污,服务与监管并重
良好的环境质量离不开严格而高效的监管。大亚湾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机制,强化对企业环境应急能力和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的检查,倒逼企业规范环境行为。
与此同时,园区高度重视环保普法与服务,每年组织多场环保法律法规培训,邀请专家深入解读政策,提升企业环保意识和合规能力。通过“石化区开放日”等活动,主动向社会公开环境信息,接受公众监督,形成双向互动的治理格局。
在执法过程中,大亚湾始终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环境治理难题,引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使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实现环境与效益的双赢。
从“制造”到“智造”,从“棕地”到“绿岛”,大亚湾石化区正在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空气优良率95%以上、VOCs减排50%、危废智能监管、环境风险三级防控……这些数字和举措背后,是一套系统完整、科技驱动、依法监管、社会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大亚湾的实践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非对立关系,关键是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和技术路径,让绿色成为产业发展的底色。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