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龙门培育“农民画+毛茶+古建”IP

南都N视频APP · 惠州大件事
原创2025-09-22 18:03

近年来,龙门县抢抓“百千万工程”和环“两山”示范区建设,通过整合农民画、传统建筑元素“小青瓦”及南昆山毛茶等特色资源,构建了多元文化IP体系,有力地推动龙门县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龙门农民画衍生出丝巾、雨伞、木盘画、衣服等多种产品,展现出龙门农民画产业化开发成果,和创意经济活力。而龙门的“小青瓦”产业通过古法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焕发新生,产品应用于农房改造、民宿及景观建设,助力乡村风貌提升与文旅融合。逐渐擦亮的南昆山毛茶品牌,也成为了南昆山发展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毛茶文化体验的“茶旅融合”的新业态的抓手。

农民画,成就振兴山区文创产业的金钥匙

6月27日,首届中国乡土绘画(农民画)作品展览在上海中华艺术宫盛大开幕。13幅龙门农民画入选该展览,这一成绩刷新了龙门农民画单次入选国家级展览的最高纪录。

图片

近年来,作为惠州非遗名片的龙门农民画先后走进了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并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选为“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的制作元素,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其文创产品发展也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龙门农民画画家的画笔已成为讲述乡村故事、展现时代气象、参与文化治理、提升乡风文明、带动文旅融合的“软实力”引擎,深刻体现了文化赋能乡村的多元价值。

龙门农民画,不仅仅是龙门的地方文化名片,也是广东、惠州的文化名片之一。已有100多年历史的龙门农民画,从最初的立足原乡,到如今拥抱科技,一直蕴涵着“创新”的理念。多年来,龙门县职能部门以及龙门农民画画家们,都在不断探索如何把龙门农民画文化产业发展为“创意产业”。

在龙门县城七星山公园的龙门农民画苑,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农民画衍生产品,有雨伞、抱枕、画扇、鼠标垫等等,另一边的墙上则挂满龙门农民画精品画作,其鲜艳的色彩、质朴的人物造型、浓烈的民俗气息,带出龙门地方特色的文化风采。

此前,龙门还出台了《关于加快龙门农民画发展的实施意见》,除每年安排产业发展资金和人才建设奖励补助金外,龙门还通过政府、企业、高校联手的形式,集中优势将龙门农民画融入互联网、文创、文旅等行业,打造“龙门农民画+”新兴业态。

龙门农民画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近年来通过创新传承与产业融合,已发展成为兼具艺术价值、民俗价值和市场价值的特色文化产业。目前,龙门农民画文创产品非常丰富,包括纯棉丝巾、印花粗布画、农民画地毯、丝巾、农民画礼盒等产品,都成为游客乐于购买的抢手货。

小青瓦,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看准乡村建设发展的新需求,惠州龙门县古建筑材料厂,通过一片片小青瓦,不仅填补了本地古建筑材料供应链缺口,也成为了推动龙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图片

惠州龙门县古建筑材料厂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推进“百千万工程”,各地对具有岭南传统韵味的青瓦需求愈盛,之前基本要去湖南、福建、江西等外地购买。

此前,广东几乎没有制作小青瓦的厂家,了解到只有肇庆有一家。看准乡村建设发展的需求,龙门县古建筑材料厂,在年初开设了小青瓦的生产线。1月,首条梭式窑生产线建成试产,生产花垌、滴水、花边、花脊等产品。4月,辊道窑正式投产,光瓦产能可达日均10万片,逐步填补本地古建筑材料供应链缺口。

相关报道数据显示,自投产以来,龙门古建厂已累计生产青砖与青瓦约397万件,销售约113万件。这些带着千年纹样的瓦片,不再是记忆中的模糊片段,而是被一车车运往各地,悄然改变着一片片土地的风貌。

此前,小青瓦需从湖南、江西等地远途采购,成本高昂。如今龙门本地实现规模化生产,瓦体不仅更坚硬、防水性能更强,运输成本也大幅降低。

在龙江镇未来乡村承载着广尾村、罗洞村村民的安居梦想,设计融合了客家围屋特色与岭南传统风格,如今也已铺上崭新的瓦片;在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的沙迳碧道驿站,景观亭顶都采用了龙门古建厂的小青瓦铺筑。

目前,龙门古建厂青瓦的应用范围持续扩大,产品已应用于典型镇村风貌提升、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等重点项目,覆盖县内7个乡镇(街道),且销往县外6个地区,包括惠城、惠东、博罗等地。与此同时,在龙城街道、永汉镇、麻榨镇、龙华镇推进的农房青瓦屋顶改造试点,正逐步打造为展现岭南传统建筑特色的示范窗口。

作为龙门县“百千万工程”的重点项目,古建筑材料厂不仅打通了从原料开采到文创销售的全产业链,更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吸纳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为路溪社区提供了近百个工作岗位,以实际行动践行“百千万工程”。

毛茶,成为南昆山探索茶旅融合的新抓手

南昆山毛茶,产于南昆山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云雾处,当地群众称之为“百岁茶”。南昆山毛茶多为野生茶树,产量不多。为了让更多游客认识毛茶、品尝毛茶、爱上毛茶,南昆山决心大力发展毛茶产业,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创新举措,推动“茶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图片


在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当地村民成立了南昆山云尖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注册“南昆壹号”商标。依托合作社,南昆山毛茶也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年种植面积4000多亩,拥有一处种植示范基地,花竹社区也获评“广东省一村一品南昆山毛茶专业村”。

此外,南昆山还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定期对茶农开展从育苗、种植、管理、采摘到茶叶制作的一整套技能培训。立足龙门县茶产业发展规划,当地还积极推动毛茶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并建立广东省特色农产品(南昆山毛茶)产业链标准化试点,鼓励和帮助农民扩大种植面积,南昆山毛茶年产量也由原来的10余吨提高到23吨。

南昆山还以毛茶种植基地和民宿为主体,打造出广东首个以“南昆山毛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体验营,作为南昆山毛茶文化展示、推介、品鉴、销售的核心场所,并入选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目前,以“林—茶—游”为主题的“一村一品”森林+旅游发展模式已逐渐成熟,毛茶产业也成为南昆山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南昆山毛茶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茶农们的腰包鼓起来了,相应地开设和经营民宿和农家乐,村集体经济也随之壮大。南昆山二坑村通过发展毛茶种植产业,引领16家民宿集聚,带动周边茶农103户和40余名妇女就业,年均增加村民收入1万元以上。

南昆山毛茶已经成为龙门县十大特色农产品之一,并入选“惠州手信五十强”和“龙门县十大旅游手信”。数据显示,通过发展毛茶种植和旅游民宿产业,近年来南昆山人均收入持续增长,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有些村民年纯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毛茶产业成为了富民强村的重要支柱之一。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蒋奇政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