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田沁鑫:扎进土地找根,面向时代发声,带着温度表达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娱乐
原创2025-09-23 09:28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上,田沁鑫受邀以“中国式演剧观”为主题作专场演讲。近2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她富有激情地旁征博引,贯通古今,时而穿插幽默而精辟的形容,引得全场欢笑。她自称“中国文化的朝圣者”,言辞间无不彰显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亦真挚诉说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切热爱与追求。

图片

这是田沁鑫在此次艺术节密集行程的其中一幕。除此之外,她还受邀在《艺术生态与城市发展》艺术讲堂作主旨演讲,鞭辟入里地剖析艺术与城市的关系;携其导演代表作、经典话剧《四世同堂》出席观众见面会,回顾老舍笔下“平民史诗”的能量万钧。

作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一级导演,田沁鑫是中国当代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戏剧导演之一,被誉为“中国舞台剧中一面始终坚持文化品质、坚持人文情怀不倒的旗帜”。她的作品常呈现当代艺术观念与东方美学的融合,以“一戏一格,千戏千面”的特点,不断探寻创新的舞台表达。在此次艺术节她出现的每个场合中,人们渴望从她这里获得对戏剧更深层的理解,她亦不负众望,每次分享总互动热烈,金句不断,干货十足。

在艺术节期间的演讲和采访中,她谈戏剧理念,谈湾区艺术生态,也谈给年轻戏剧人的建议。“戏剧的生命力永远源于真实的生活与深刻的共情。对大湾区有志于戏剧创作的年轻人,我的核心建议是,扎进土地找根,面向时代发声,带着温度表达。”田沁鑫说。

1

自称“中国文化的朝圣者”:

中国式演剧观深植于中华文脉,是诗意与功夫的结合

来到广州,田沁鑫“第一想的就是喝汤”,“广东人太爽了,太羡慕你们了,一来广州我就想待上一星期,把汤喝好。”她笑说。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有着不可切断的根脉,从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也是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开始说起,田沁鑫阐述了“中国式演剧观”的重要性。此前,她曾在不少场合都分享过这一话题,“我给自己坚定了一个信心,这一话题必须讲、努力讲、尽可能多讲。因为我觉得作为中国人,作为热爱戏剧的创作者和观众,大家可以共同来探讨和接受‘中国式演剧观’这一概念。”她透露,中国国家话剧院正在对“中国式演剧观”进行课题研发。

图片

那么,什么是“中国式演剧观”?它为何如此重要?田沁鑫说,演剧观的核心就是表演和受看之间的关系,中国式演剧观就是中国地域、环境、文化所产生的演剧形式,蕴含着表演者和受看者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逐渐形成的一种演剧和观剧习惯。

她进一步解释,中国式演剧观的根深植于中华文脉。其艺术源流可以上溯到先秦的“优”、汉代百戏,再到元杂剧和明清的昆曲、京剧。其思想底色,是儒、释、道三家共同孕育出的,强调“明德义理”与“家国情怀”的文化精神。“中国戏剧,往往是明德与义理共生,浩然之志与坚贞操守并存,在寓教于乐中,亦庄亦谐内,亦悲亦喜里,让观众体会中国道德精神,感悟人生况味。”

在田沁鑫看来,中国式演剧观的“核”,是诗意与功夫的结合。她将其提炼为两种精神气质——一种是“诗歌式的浪漫主义,“我们是诗歌的国度,文学基础是浪漫的,这决定了我们的戏剧充满了写意、抒情的色彩。”另一种是“功夫式的表现主义”,“这个功夫,不单指武打,更是演员身上扎实的、程式化的、技巧性的看家本领。”

图片

而中国式演剧观的“魂”,则在于“一种独特的观演默契”。田沁鑫认为,它追求一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辩证境界,演员以精湛的“功夫”呈现“装扮”的游戏,而观众则在“跳进跳出”的间离与共情中,与舞台达成一种“既认功夫,又不当真”的东方审美默契。

在田沁鑫的作品中,她常通过演员在叙事者和角色中自由转换、时空的自由调度以及插科打诨式表演等方式实现这样的“跳进跳出”。

她以自己执导的舞台剧《苏堤春晓》举例。演员辛柏青扮演的苏轼,玩闹处轻松跳脱,深情处婉转曲折,既充满了与观众同乐的游戏精神,又能在关键处将观众带入情感和思辨瞬间,实现共鸣。“演员在表演时与角色一分为二,既可以是剧中的角色,也可以随时跳出角色成为叙事者。”

此外,该剧采用非线性开放式叙事体,通过打破、重构、交叉、跳跃等技巧,使戏剧时空得到充分自由调度;频繁运用插科打诨式表演,解构、消解了刻板的情感模式,使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剧情,以此实现了时空转换和表演风格的“跳进跳出”。

在此次艺术节的演讲和采访中,田沁鑫不仅对中国戏剧的历史流变与文学内涵信手拈来,言辞间更饱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切热爱,“我这辈子就是中国文化的朝圣者”。在全球化时代,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翻译”到“转译”正在成为当下文化传播的重要转折和突破。田沁鑫表示,中国式演剧观的本质就是文化自信,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真正认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

勉励青年创作者:

不必急于追逐宏大叙事,放下“自我表达”的执念

借由本次艺术节的契机,时隔五年,田沁鑫携经典话剧《四世同堂》再次来到广州,在广州大剧院连演两场。舞台上,祁家、冠家、钱家的飞檐斗拱在灯光中巍然矗立,小羊圈胡同的市井百态在演员们张弛有度的表演中喷薄而出。舞台下,湾区观众跨越时空,与老舍笔下的北平风云共鸣共振,剧场内不时响起啜泣与掌声。

“《四世同堂》长久魅力的核心在于它以不同家族的选择与命运为镜,照见了中华民族刻在骨子里的韧性——这份在苦难中坚守家国、在动荡中守护尊严的精神,从不因时代变迁而褪色。”田沁鑫如此解读《四世同堂》的魅力。

谈及这部剧对当代大湾区观众的意义,田沁鑫认为,大湾区是多元文化交融之地,但“家国情怀”是共同的文化基因。《四世同堂》里的北平故事,能让观众在历史共情中强化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当下时代也需要面对挑战的勇气与坚守的定力,剧中人物在绝境中不放弃希望、不背离家国的选择,能为大湾区观众提供精神滋养,尤其对年轻一代而言,是一堂生动的家国责任教育课,也为大湾区建设中凝心聚力的文化氛围注入了经典的力量。”
图片

过去,田沁鑫和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作品常来广东演出,但近年她的感受发生了变化,体会到“广州的文艺氛围越来越浓厚”。这一变化的背后,是艺术节对城市文化生态的滋养作用。“艺术节让城市的‘艺术生态骨骼’一下子建起来了,血液自然就流淌起来了。”

在田沁鑫看来,艺术节、艺术作品与城市文化生态,本质是“共生共荣、互哺互成”的有机整体。“艺术节是激活城市文化活力的引擎,艺术作品是塑造城市文化品格的基因,而健康的城市文化生态,又为艺术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三者共同作用,最终让城市从功能空间升华为有温度、有记忆、有精神标识的文化家园。”

若从1995年田沁鑫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开始追逐她的“戏梦人生”算起,她已在这条路上走了三十年。当被问及对湾区有志于从事戏剧创作的年轻人有何建议时,田沁鑫给出的答案是,“扎进土地找根,面向时代发声,带着温度表达”。

戏剧的生命力永远源于真实的生活与深刻的共情,她期许湾区的青年创作者,不必急于追逐宏大叙事,可先俯身观察身边的人与事。“大湾区的独特魅力,藏在广府的骑楼街巷、港澳的中西交融里,也藏在‘9+2’城市群的创新活力、普通人的奋斗故事中。带着大湾区印记的真实素材,是作品接地气、有灵魂的前提,也是让作品能引发区域共鸣、甚至走向全国的关键。”

技术手法可以创新,叙事形式可以多元,但“打动人心”的本质永远是情感的真实。“青年创作者需放下‘自我表达’的执念,多站在观众的视角思考。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个体悲欢,只有用细腻的笔触、真诚的态度去刻画,才能让作品跨越年龄、地域的界限,真正走进观众心里,成为有长久生命力的经典。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钟欣 李春花 陈泽然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钟锐钧 冯宙锋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