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丰盛生命——杨飞云近作展”在苏州博物馆本馆隆重开幕。展览展出中国著名油画家杨飞云的59件代表作品,全面立体地呈现杨飞云在近20年间的艺术思考和探索。
展览开幕式现场。
展览由苏州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联合主办,由云上美术馆、北京杨飞云油画艺术基金会 联合协办,由苏州博物馆名誉馆长陈瑞近先生、苏州博物馆馆长谢晓婷女士担任总策划,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委员会副主任红梅副教授担纲策展。
中国油画学会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
展览开幕式嘉宾云集。中国油画学会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在致辞时谈道,杨飞云是欧洲经典油画的杰出的仰慕者和研习者。“他成功地将深褐色系,笼在中国的器具和环境上,罩成一片厚重朴实的生存的周遭。这一周遭不仅与中国人的土地属性丝丝入扣,而且还与人物的服饰一道构成一种油画独有的古典美质。正是在这种美质之中,人物的肖像如灯如炬,闪闪发亮,炯炯有神。”
谈及此次展览的主题“丰盛生命”,许江说:“古人有言:写形造像,非天机深到,取成于心者,不可论也!何谓天机?天机者,天生的艺术行为的源泉,它意味着一种直觉,一种艺术家受灵感启发的天然生成。杨飞云的肖像不是单纯再造人物的肖像,而是在绘画的反复塑造之间,观摩深研,情赠兴答,胸中磊落,以至于意好笔传,风神注入。他明显不是简单复制这肖像,而是要在深入的塑造中现出内化于心的意趣和神情。但这种塑造与生命力融合无碍,艺术就获得了丰盛的生命。我想这正是这个展的精神内蕴,也是杨飞云肖像绘画的风神写照。”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在致辞时谈道:“杨飞云先生始终坚信,艺术的最高境界源于艺术家生命的内在修为。他50年来心无旁骛地潜心创作,不仅是在锤炼技艺,更是在进行一场永无止境的精神修行。通过持续不断的写生实践,他始终以虔诚而纯真的态度亲近自然,感悟生命,在笔触与心灵的共振中追寻艺术的永恒价值,更难能可贵的是杨飞云先生始终保持着艺术之路无限,人生之路有限的忘我认知,以尽我所能的执着态度,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艺术追求中,用作品展现中国人的审美特征和当代人的情怀意味,真正实现了艺术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完美统一。”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朱春林。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朱春林认为,本次展览系统呈现了杨飞云先生近二十余年来的重要创作成果,既是对他艺术生涯的深度梳理,也是对中国油画如何融汇中西、形神兼备的生动诠释。他说:“杨先生的艺术深植于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工作室严谨的教学体系,在靳尚谊、詹建俊、朱乃正、钟涵等先生的引领与滋养下,始终秉持‘向大师学习’的信念。他的作品承继了西方古典绘画的深沉与厚重,融入了宋人山水的静穆与空灵,更在光影、色彩与构图中传递出中国文人‘澄怀观道’的哲学意境。”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杨飞云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创作者,更是一位深具使命感与情怀的艺术教育家。他所创办的中国油画院,已成为培养青年艺术人才、推动学术研究与创作传承的重要平台。在繁重的教学与机构管理之余,他依然笔耕不辍,持续推出力作,展现出非凡的艺术热忱与生命能量。”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委员会副主任、策展人红梅副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委员会副主任、策展人红梅副教授致辞时谈道:“作为卓越的油画艺术家和杰出的教育家,杨飞云先生有着惊人旺盛的艺术创作力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他用古典主义的审美,现实主义的态度,浪漫主义的情怀,通过纯正的油画语言,他将中外艺术史上成熟的艺术风格、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传统和时代的当下课题这三个核心要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在人物画、风景画两大领域创造出大量的非凡之作,为真正形成具有本土生命力的中国油画的当代表达作出了卓越贡献。当然,刚才陈述的这三个核心要素的结合程度和状态,也是检验一切艺术家是否能够进入历史,成为后世指路明灯和攀登高峰的方向标。”
中国著名油画家杨飞云。
杨飞云致辞时坦言:“作为一个年过70的北方画家,将近10多年来的著作拿到江南展出,和敬重的同道学者们交流,尤其是在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艺术殿堂举行。感动与压力并重,心里十分忐忑。这将会成为我艺术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经历。”
他说:“学画以来,我一直推崇达·芬奇的一句话,他说,艺术是心灵的行动。今天的艺术家看起来很自由很主动,但是在内心受到极大的打扰。那种纯真的热情和无杂的专注力变成了稀缺品,专业界太多的兴趣在关注新旧问题,而比较少的精力去追问质量的优劣。大家热衷于行事风格形成的样貌,远胜于真诚质朴的实践本色。本来是现代人,却非常紧迫地谈论现代性,使得画家们对真诚的感受,事物和真切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缺失了信心与兴趣,其实艺术真正的力量是从艺术家的生命深处兴致勃勃地流淌出来的。当行事风格的强调大于纯真质朴的创作实践,当创新与原创的提法替代了绘画质量的水平关注,当现代性与现代观念远高于弘扬经典传承的永恒价值,作为一个实践的画家,就当警醒了。我认为,若能用有质量的油画语言和有水平的文化涵养,尽其所能地表现好中国人的审美情感与精神意趣,仍然是我们当下画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展厅现场。
杨飞云,1954年生于内蒙古包头市,中国著名油画艺术家、教育家,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届油画艺委会名誉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首任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油画艺委会主任、北京油画学会副主席、第十一、十二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包括杨飞云先生2000年开始延续至今的包括国内外多地的风景画写生创作;2007年开始的人物画多地写生创作以及延续画室内研究性创作;以及2017年重病康复后倾向于中国历史画和古圣先贤肖像画创作。
杨飞云先生在展览自述中说:“油画是西方人发明的,在国人的手中也有百年的积累。几十年来,我不停地画油画,心无旁骛,就是想接着前辈丰厚的积累继续往前走,一直妄想尽力去掌握有质量的油画语言,积累有深度的文化涵养,尽我所能地表现中国人的审美特质和当代人的情怀意味。深入其中,乐此不疲,因此而充实。”
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红梅副教授认为:“作为杰出艺术家,杨飞云先生拥有旺盛的创作生命力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将成熟的艺术风格、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时代的当下课题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人物、风景、静物等不同的题材中创造出大量的非凡之作。从神性仰望到天人合一的生命观照,杨飞云半个多世纪如一日地进行艺术探索,在新中国之后油画本土化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红梅副教授还强调,这次展览是一次“三无四有-生态环保展”,三无:无粉刷、无搭建、无污染;四有:几乎所有展陈物料都能够循环使用、永久使用、低碳环保,尤其是强调在地性。
研讨会现场。
展览开幕当天下午举办了主题为“历史与当代-苏州博物馆杨飞云近作展的意义”的研讨会,学者们围绕“油画本土化:历史、现状与问题”“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精神的油画表达”“中国当代油画的材料与语言研究”“杨飞云油画艺术研究”等议题展开讨论。
观展现场。
据悉,展览于2025年9月23日星期二上午9:00正式对公众开放,延续至2025年12月14日星期日,展期近3个月。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