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仲文个展“和·光”:以艺术创作构建虚实交织的都市意象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09-23 17:06

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跨界”已不再是一个新鲜词汇,但当一位建筑师出身的艺术家,以“玩物尚志”为人生信条,将金属箔、木料、丙烯、水墨与都市记忆熔于一炉,他的作品便不再是简单的材料拼贴,而成为一场关于生命轨迹、城市变迁与精神归宿的深度对话。

2025年9月20日至30日,罗仲文(别号“老骡”)的个人画展《和·光》在其位于深圳蛇口的工作室举办,这不是一次常规的美术馆展览,而是一场回归创作本源的“工作室艺术现场”。

图片

从建筑师到艺术家:一场不设限的人生实验

罗仲文的人生轨迹本身就如同一幅综合材料作品:早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从事室内设计数十年,知天命之年却毅然关闭公司,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他先后进入中国国家画院胡伟导师工作室高研班研修综合材料绘画四年,并加入邹明工作室,在水墨与材料的交汇处寻找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正如策展人邹明在展览前言中所言:“仲文首先是个理工男,严谨的专业品质铸就了他对艺术的执着。他率真、正直、富有钻研精神,在艺术上执拗、较真,守住内心的一份安宁,做艺术,做自己,乐在其中。”这种“表里如一”的创作态度,使罗仲文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从“设计者”到“创作者”的蜕变,作品连续入选全国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与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被宁波美术馆收藏。

图片

《和·光》不只是一件作品,更是一种哲学

展览以《和·光》为题,源自罗仲文被宁波美术馆收藏的同名作品。“和光”一词,既指材料中箔片的光泽变幻,也暗合东方哲学中“和光同尘”的意境,寓意在纷繁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澄明与和谐。在罗仲文的笔下,“光”不仅是视觉元素,更是时间、记忆与精神的载体。

他以银箔、金箔、黑箔为媒介,通过烧箔、敲击、化学处理等手法,使箔面呈现出流动的河流、锈蚀的肌理、星芒般的闪烁,既呼应深圳这座城市的霓虹节奏,又暗含传统水墨中“气韵生动”的美学追求。正如美术学博士韩玉壶所言:“罗仲文君的创作在全球化与在地性的张力中开辟出独特的艺术范式,银箔的流动性既指向金融资本的全球流动,又隐喻珠江水系的千年滋养。”

图片

都市作为画布:材料与记忆的重构

作为长期生活在深圳的艺术家,罗仲文对都市题材有着天然的敏感与深刻的理解。他的《湾区晨曲》系列以工业废料、木地板为基底,通过丙烯多层覆盖、箔片拼贴与镂刻技法,构建出虚实交织的都市意象。画面中,玻璃幕墙的反射、CBD楼宇的几何切割、数据流的幻觉交错并置,既是对传统山水“三远法”的当代转译,也是对现代都市人精神图景的视觉隐喻。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主任许炀评价道:“‘老骡’的作品中,传统文人墨客的情怀和重金属摇滚般的节奏相碰撞,产生一种出人意料的雅致。”这种“雅致”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艺术家对材料本身的尊重与对城市生活的真实感受。

图片

工作室即现场:艺术回归日常

选择在自己的工作室举办个展,是罗仲文对艺术展示方式的一次有意突破。这里不仅是他创作的物理空间,也是他生活与思考的现场。他自己设计、装修、制作画框与家具,甚至亲手打造贴箔用的小夹子。这种“手作”精神,使他的艺术实践带有强烈的身体性与在场感,与当代艺术中常见的数字化、虚拟化倾向形成鲜明对比。

正如马顺先所说:“老罗整了个新工作室,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装修,自己在这里打造家具、制作画框,自己在里边悟道、发呆,自己在里边创作新作品。”工作室不再只是一个工作场所,而是艺术与生活交融的“道场”。

800x600_68d22019d461a.jpg?X-Amz-Content-

800x600_68d22019e3de4.jpg?X-Amz-Content-

师友眼中的“老骡”:真诚、执着、跨界

从邹明、化建国、宋丽荣、马顺先、丁志伟、李士仓、王晶晶、韩玉壶、杨洋到许炀,十余位艺术界师友为展览撰文,从不同角度勾勒出罗仲文作为艺术家与个体的多维形象。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他的“跨界”特质:从建筑到绘画,从旅行到篆刻,从摄影到高尔夫,他以“玩物尚志”的态度将生活转化为创作的养分。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化建国写道:“他就是我的又独立又独行还很有趣的好友骡仲文。”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洋则指出:“他把对三维空间的客观描绘转化为二维空间的主观表达,把对传统精神的深刻感悟融汇为对时代图景的现实观照。”

图片

图片

在材料的涅槃中见精神

罗仲文的《和·光》个展,不仅是一次作品的集中展示,更是一位艺术家在人生转折点上对自我与时代的回应。他以箔为光,以木为基,以墨为魂,在材料的层层叠加与反复打磨中,完成了一次从“建筑师”到“艺术家”的精神涅槃。

正如他在自述中所言:“在我的作品里,留下的只有对生活的热爱。”这句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是对艺术本质最真诚的回归——无论媒介如何变迁,语境如何转换,艺术最终指向的,仍是人对世界的感知、对生命的理解、对光明的向往。

800x600_68d2204c61fdf.jpg?X-Amz-Content-

862x485_68d2204c67691.jpg?X-Amz-Content-

据悉,《和·光》展期至9月30日。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茜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