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14日晚,一级演员、上海京剧院梅派大青衣史依弘携《霸王别姬》和《锁麟囊》在佛山大剧院惊艳亮相,正式开启她此次“依依向梅·岭南行”2025巡演的首站。“在广州演出观众的反响简直是爆炸,每次都是。”在佛山大剧院后台,史依弘笑着对南都记者说。
她告诉记者,此次是她第二度参加大湾区艺术节。早在2023年,史依弘曾作为嘉宾在第三届大湾区艺术节开幕式上演出。而今年,她首次带着完整的《霸王别姬》和《锁麟囊》南下,想要把这“最好的两出戏”带到岭南,带给大湾区的观众。
从10岁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习京剧武旦,到拜师“中国第一女武旦”张美娟和梅兰芳的琴师卢文勤,史依弘在严师指导下打下了坚实功底,形成了文武兼修的独特风格。近年,她不仅持续地在舞台上输出经典佳作,也致力于走下传统舞台,积极跨界创新,将京剧的火种继续播撒在大江南北。无论走到哪里,她始终坚信“舞台艺术的魅力是无法取代的,只有舞台才能找到呼吸和共鸣”,“不是非要去吸引年轻观众,你把自己做好,年轻人就来了。”她这样对记者说道。
携《霸王别姬》与《锁麟囊》南下
在湾区舞台上演动人的故事
史依弘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缘分源远流长。2023年,在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上,史依弘曾作为嘉宾与粤剧名家詹文瑞同台演唱《唐明皇与杨贵妃》,上演了一出精彩的“京粤两下锅”。谈及这次携梅派经典剧目再赴岭南之约,她感叹艺术节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有才华、有激情、有追求的艺术家们汇聚到一块,把美带给观众。
“艺术节将全国各个剧种的艺术家汇聚到一起,互相交流,看对方的演出,这种交流的平台是很重要的。虽然现在视频很发达,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看到很多现场表演,但它终归是片段的,不可能完整看到对方的现场感。而到了现场,你会真切感受到这个剧,这个艺术家是怎样演唱和诠释人物的,每个人的发挥都不一样,都会带来各自的启发。”
此次带着《霸王别姬》和《锁麟囊》这两部更加完整的剧目回到岭南,史依弘说:“因为这两出戏是梅兰芳先生和程砚秋先生的两部经典之作。”
《霸王别姬》讲述秦末楚汉之争时期,楚霸王和虞姬的悲欢离合故事,是梅兰芳先生以歌舞演故事的代表。对于《霸王别姬》,史依弘有别样的创作感悟。她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分享会上说道,这部剧目是近几年才开始出演全本的,之前只演出“自从我随大王”一场。在与尚长荣合拍电影的过程中,她意识到演出全本的重要性,如果缺少了前面的铺垫,观众很难感受到主角内心的苦痛、焦虑与煎熬。在佛山大剧院的演出现场,史依弘演至“虞姬舞剑”、“看大王”等经典段落时,现场观众响起数十次掌声与欢呼,久久沉醉其中。“那段夜深沉的舞剑,虞姬在最痛苦的时刻舞了一套剑,要与自己心爱的人做诀别,梅先生当年在这套剑上是边唱边舞,花了很多的功夫,运用了很多技巧。尤其是诀别之时劝君王喝酒,她自己鼓足力量为他强颜欢笑,以歌舞演故事的形式,是很打动人的。”
史依弘演至“虞姬舞剑”的段落,现场观众响起数十次掌声与欢呼。
《锁麟囊》讲述富家女薛湘灵与贫女赵守贞之间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是一个“种福得福如此报”的题材,情节跌宕,唱词美好。史依弘介绍道:“《锁麟囊》是当年程先生与翁偶虹先生合作的杰出之作,程先生有非常美丽的程派唱腔,翁偶虹先生创作了精巧的唱词,整个戏的编排跌宕起伏,非常感人。很多没有看过京剧的观众,如果看了一次《锁麟囊》,很可能就会被打动,就会走入京剧剧场。”两部经典之作,可以说各有风采,动人异常。
史依弘深知这两部作品在大湾区乃至全国观众心中的分量:“这么多年不管南北,我们做了很多巡演,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两出戏。”尽管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在手机、电脑上观看这样经典的京剧作品易如反掌,但史依弘还是一再强调剧场体验的不可替代性,这也是她为何坚持将这两出戏带到岭南:“能够走进剧场的观众多少是热爱京剧的,有很多是懂戏的观众,或者时常关注戏曲但没有机会走进剧场的观众。”这一次她希望让大家都能够有机会在剧场里看,感受京剧现场的独特魅力。
史依弘觉得,没有看过京剧的观众,都会被《锁麟囊》打动,走入剧场。
“广东观众热情得不得了”
戏曲为大湾区架起文化交融之桥
“好热,但是有很多美食”。史依弘对岭南的第一印象朴实而真实。她说,虽然近十年做了很多演出,但真正来岭南巡演“应该是第一次”。
这次“依依向梅·岭南行”涵盖了佛山、广州、珠海三地,史依弘开心道:“不论是我,我们整个上海京剧院都非常开心,因为难得能够来岭南这边做剧场的巡演。”过去,京剧演出更多集中在北京、天津、西安等北方城市,史依弘也坦言,“可能北方观众更喜欢京剧一些,往南方走,其实我们心里也并不是很有底”。但她还记得1995年第一次来广州演出的经历,当时她随上海京剧院来演《狸猫换太子》,“原以为广东人可能不太看京剧,结果简直是热情得不得了,那个剧场完全出乎我们的想象”。这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发现其实广东喜欢京剧的观众很多,但是南下演出的剧团却很少,正因如此,他们对这次巡演充满了期待。
不仅是广东,史依弘与香港戏曲界的交流也颇深,她曾与罗家英合作演过《霸王别姬》,“罗家英老师唱粤剧,我唱京剧,我们俩同时出现在台上,‘京粤两下锅’,特别有意思。”
在她看来,“香港人是很懂戏的”,香港有很多热爱梅派的戏迷和票友。他们的专业素养给史依弘留下深刻印象:“你唱什么他们都听得懂,你在香港能找到知音。”
粤港澳大湾区“9+2”的格局构成了文化上同中有异的特色,但是无论在香港、澳门还是大湾区内地城市,喜欢京剧的观众都不少。史依弘认为,戏曲在推动大湾区人文相亲相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戏总是寓教于人”,她解释道,戏曲的产生与平民百姓的需求息息相关。“不管是历史当中出现的一些人物,还是我们的《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我们唱的东西都贴近你的生活。”她回忆当年在上海天蟾舞台演出时,“拉黄包车的人也能唱两句戏,有的哪怕是买最便宜的票,也要坐进戏院里面听上几句唱”。在史依弘看来,戏曲与老百姓的心理、情感与生活状况总有共鸣,在大湾区,对戏曲的共鸣与热情也逐渐成为一座连接港澳与内地的“文化艺术跨海大桥”。“你会感觉到香港、广州这边的观众都是喜欢戏的,你能够在舞台上感受到观众是懂戏的。如果观众不懂,你在台上会有一种生涩感,他们或者不敢叫好,或者有点害怕,有点生疏感。但在香港、广州绝对没有,他们把很大的热情给到你,喜欢他们就叫好。现在年轻的戏迷也开始多起来,每次路演,他们都和我聊得非常热情,在微博上经常互动。”
乐于创新和跨界
传统艺术要坚持“守”与“破”
近年来,史依弘在戏曲界做了许多创新尝试。2013年,她与导演李六乙合作,推出“京剧新美学”作品《巴黎圣母院》,将西方文学经典用京剧形式呈现。2019年,她主演的新编京剧《新龙门客栈》成功“出圈”,唤起了许多年轻人的京剧热情。她还客串了王家卫导演的电视剧《繁花》、与窦唯合作《胡笳十八拍》等。史依弘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也很活跃,许多年轻粉丝说她是“体力惊人、累垮粉丝的人间劳模”。
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史依弘与年轻学子们分享京剧之美。
史依弘从未觉得巡演与跨界是自己的负担。对于演出,她一直坚信舞台艺术是不可替代的,虽然时代变化很快,科技飞速发展,AI的出现为各种艺术门类带来冲击,但她觉得,“我们还是需要舞台,回归舞台。观众只有在舞台才能找到呼吸和共鸣,因为是活生生的人在为你演唱和表演。”这几年她也加速了巡演的脚步,“如果你一年就演两三场的话,那观众根本没有机会看。”她希望越来越多的观众能够有机会走进剧场,看到京剧现场演出的艺术魅力。
而跨界则是她在巡演闲暇时乐于去做的尝试。史依弘分享了自己在拍摄《繁花》时的趣事。在她眼中,王家卫导演也是一个戏迷,他希望在剧中输入一些京剧唱段,让观众了解一个戏曲演员私底下的样子,故找来史依弘在《繁花》中饰演一个热爱京剧的老师。“因为你拍电视剧的时候,你在自己的房间里面,其实是不可能放开演唱的,我就哼着唱,就像在自己家里哼着背戏的样子。”没想到王家卫没有重新找她配音,直接就用了这场。想到这个人物的私下状态,史依弘觉得这场戏拍得“太有意思了”。尽管她很喜欢跨界合作,但史依弘仍然强调跨界要在能力范围内,“要不然就是一个笑话”。
对于史依弘而言,创新固然重要,但守住京剧的传统也十分必要。她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走入了一个误区,好像一定要去改革,要把戏都掐头去尾,就怕观众坐不住。”她的做法截然不同,比如该演两个半小时的戏,她一定演两个半小时,中场也一定坚持休息,绝不会因为担心观众坐不住中途离开而大幅删改。但是对于剧本本身存在的问题,史依弘仍然会积极优化,删减其中冗杂的部分,保留精华,让整个剧目更加流畅而富于戏剧性。
这体现了她对自身艺术品质的自信:“以前的京剧艺术家就是这样的,他们是靠市场、靠观众来检验的。如果你的艺术不够好,观众流失,不能怪观众,只能怪自己。你走,算我没本事。你有能耐你就留得住,没有能耐就只能淘汰。”
面对戏曲观众流失的问题,史依弘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她坚信:“不是说你非要去吸引年轻观众,年轻观众不是吸引来的,是他们自己来的。”她观察到,现在的观众中80%以上是年轻人,是90后、00后。她发现年轻人其实很爱看京剧,京剧并没有过时,年轻人亦有欣赏京剧的能力。“所以我们其实没有必要为了吸引年轻人怎么样,你把自己做好,年轻人就来了”。
佛山的演出结束之后,史依弘的“岭南行”还将继续。《霸王别姬》与《锁麟囊》的故事还会走入大湾区的不同剧院,继续陪伴岭南观众。她称赞大湾区艺术节为不同剧种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惠民票政策也让更多观众可以在经济能力范围内欣赏京剧,给不了解京剧的观众打开了一扇窗。
史依弘透露,“希望过两年可以做一些港澳的巡演,确实有在约。”从北到南,从传统到现代,史依弘用她的艺术实践,证明了中国传统戏曲在当代的旺盛生命力。湾区观众也期待着更多像她这样的名家将精品剧目带到大湾区,让大湾区观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艺术大家的表演。
统筹:贺蓓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蔡丽怡 郑煜晓 实习生 余励 芦琳 招嘉颖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陈逸芬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