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到,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海内外中华儿女,致以崇高敬意!为了更好地挖掘、记录广东籍华人华侨为支援祖国抗战做出的牺牲,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南都N视频记者赴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广泛寻访华人华侨后代、查阅相关文献,即日起推出大型跨国采访策划——“四海粤声烽火情”。敬请关注!
在广东惠阳秋长镇老鸦山的荒草丛中,一座从未完工的围屋静立于此。红墙斑驳,拱窗犹在,荒草漫生——它像一页被战火撕碎的家书,无声讲述着一位南洋侨领的抉择。2017年,惠州市东江文化两纵历史研究会秘书长罗东为撰写《惠阳客家围屋故事》首次记录该遗址,由此揭开侨领黄伯才停建家宅、全力抗战的往事。
“再会吧,南洋!”不仅是歌声,更是一代侨胞面对日寇侵华时的共同行动。罗东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从马来亚到越南,从富商到工人,他们跨海归来不仅带来捐款和物资,更带来医疗队、剧团、救援组织——南洋惠侨救乡会和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等,在东江两岸铺开了一张庞大的救乡网络。据不完全统计,仅南洋惠侨救乡会筹集抗战捐款就超1000万元。年近百岁的东江纵队老战士陈华也表示,爱国侨胞曾为部队提供了大量重要物资。
抗战记忆,由无数个人的选择写就。今年9月,南都N视频《四海粤声烽火情》采访团队继续追怀,在岭南大地上与歌声、物资共同流转的,一个个鲜活的华侨抗战事迹。
从越南回来的吴氏兄弟,加入了东江纵队。哥哥吴仕珍牺牲时年仅二十,没有成家,没有后代;弟弟吴松历经北撤,幸存成家。吴松之子吴恳强今年已72岁,他向南都N视频记者回忆,父亲常说“能活下来已是幸福”,并多年教导子女珍惜和平、报效国家。
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东江纵队老战士陈华。
“烂尾楼”诉说侨领家国情
惠阳秋长镇维布村老鸦山的荒草丛中,矗立着一座从未完工的围屋。墙体斑驳,结构残缺,却仍可见南洋建筑的风韵——红墙带、欧式拱形门窗的痕迹依稀可辨,仿佛在无声诉说一个被战争打断的家园梦。
黄伯才未建成的围屋。受访者供图
围屋的建造者,是惠州惠阳籍侨领黄伯才。
2017年,惠州市东江文化两纵历史研究会秘书长罗东为撰写《惠阳客家围屋故事》走访时,发现了这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遗址,由此开启了长达八年的惠阳华侨历史研究。
罗东告诉南都记者,黄伯才出生于惠阳秋长,年少时随母亲远渡马来亚谋生,从割胶工、矿工一步步奋斗成为富商。他不仅在商业上取得成功,更担任吉隆坡雪兰莪惠州会馆主席、循人学校总理等职务,成为公认的爱国侨领。
他热心公益,救济贫困华工,资助文教事业,也曾支持革命,接待叶挺、蔡廷锴等人。
黄伯才。受访者供图
20世纪30年代初期,黄伯才请人设计了一套融合中西风格的围屋图纸寄回家乡兴建。然而,围屋的建造因抗战爆发而中辍。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南洋华侨奋起支援祖国。1938年10月,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疯狂烧杀抢掠。同年10月30日,“南洋英荷两属惠州(十县)同侨救乡委员会”(简称“南洋惠侨救乡会”)在吉隆坡成立,黄伯才被推举为主席。
他毅然停建围屋,将全部财力投入抗战。
1939年,他与张郁才出资组织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两才队”,一批批惠阳青年唱着《告别南洋》,踏上回国抗战之路:“再会吧,南洋;别了吧,南洋;我们要去争取祖国的自由解放……”
黄伯才主持募捐巨款,支援新四军与惠阳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中,仅“南洋惠侨救乡会”筹集的捐款就达到1000多万元。
遗憾的是,因长期劳碌,黄伯才于1940年11月在新加坡病逝,未能见到抗战胜利,也未能完成那座寄托乡愁的围屋。
如今,围屋遗址不再只是“烂尾楼”,而是无声的纪念地标,记录着一代侨胞在烽火岁月中最为赤诚的回国之路。
罗东。受访者供图
今年7月,罗东带着惠州学院的学生们去探访围屋,回忆那段往事。他说,“这围屋只建了一半,现在还在呢,虽然杂草丛生,但立了保护碑,能自由进入,是研究惠阳华侨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黄伯才毁家纾难的见证。”
侨胞跨海而来支援抗战
“广东是著名侨乡,华侨众多。爱国侨胞曾发起募捐活动,在1940年之前为部队提供了大量被服、军鞋和药品等重要物资。”今年8月,年近百岁的东江纵队老战士陈华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道。
1938年12月中旬,在中共东南特委的主持下,南洋惠侨救乡会、香港惠阳青年会、旅港海陆丰同乡会、余闲乐社等爱国团体,纷纷派代表出席在香港举行的会议,积极商讨抗战对策。
《星洲日报》刊载《惠侨救乡会第二次代会宣言》。
会议决定积极动员华侨青年参与保家卫国行动,并将回乡工作的服务团统一改编为“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简称“东团”)。
据《广东华侨港澳同胞回乡服务团史料》记载,“东团”成立后迅速扩展,先后建立起七个分团和五个专业队,包括东(莞)宝(安)队、两才队等,并组建了一支东江流动歌剧团。不到一年时间,成员发展已超过五百人,活跃区域覆盖东江流域十三个县市,成为当时华南地区一支规模可观的民间抗日力量。
日军入侵导致大量百姓流离失所,东江地区饿殍遍野、民生凋敝。“南洋惠侨救乡会”紧急汇出数十万元救济款,并募集大量药品、衣物等物资,由“东团”团员带回祖国。
1938年12月,“东团”驻港办事处成立后,第一时间组织二十多人的教育队,奔赴新田、落马洲、元朗等难民聚集区,宣讲抗战形势与防空防毒知识,指导难民有序返乡。同时,救乡会还在新田、落马洲开办两所难民学校,收容无家可归的儿童三百余人。
“东团”并没有止步于紧急救助。他们培训专业救护队员三十余人,派往东江两岸开展医疗救援。
从1939年初起,团员们携带着侨胞捐来的物资,深入惠阳、博罗、海陆丰等县,为贫病交加的同胞发放米粮、寒衣和药品,提供免费诊疗,鼓励大家团结抗敌。
除了赈济灾民,“东团”更肩负起动员民众的使命。他们奔走于城乡之间,用标语、漫画、墙报、活报剧等揭露日军暴行、传播抗日信念。
据统计,至成立一周年时,“东团”已累计演出150余场,观众超过十二万人。他们开设民众夜校、办识字班、建文化站,通过座谈、家访凝聚民心。到1940年,仅夜校学员就超过五千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江流动歌剧团”。他们一年多内巡演二千余里,上演《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四十余部,演唱《长城谣》等救亡歌曲七十多首。
很多时候演出就在敌机轰炸的间隙中进行,却没有一人退缩。他们用艺术的感染力,唤醒了无数民众的爱国心与抗争勇气。
兄弟毅然归国守卫家乡
岭南大地的抗战人物中,不仅有从马来亚毅然归来的赤子,更有从越南等地跨海而归的儿女。
卖花救国的马来亚麻坡化南女校师生。资料图
罗东向南都记者分享了吴氏兄弟的故事。吴仕珍、吴松的父亲吴爵兴是惠阳双田新屋人。由于家中穷苦,吴爵兴跟着族人去越南谋生。后来有了积蓄,便娶了一个越南女子,生有四个儿子:吴仕珍、吴远松(吴松)、吴彬、吴洪。
吴仕珍作为家中长子,比较有个性,被叫做“冇春叉”(形容做事莽撞、没有条理)。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跟着在越南的族人回到双田,由于日子过得艰难,他离开了双田,去香港谋生,做蒸酒工。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惠阳后,吴仕珍参加了香港惠阳青年会组织的抗日活动。后来,他回到家乡惠阳,参加东江纵队。
此后,在博罗与日军的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一排战士全部壮烈牺牲。由于吴仕珍投身革命,没有更多的时间考虑个人婚姻,所以他没有留下后人。
吴远松(吴松)。受访者供图
吴远松于1928年5月出生,1939年从越南回来。回到双田后,他一边读书,一边放牛,陆陆续续读了两年书。1941年,他开始做工;1942年,租田耕种。1944年,他改名吴松,在堂叔吴强的带领下,加入到东江纵队第七支队,担任通讯员。
1946年6月,吴松编入东江纵队干部队,任通讯员,跟随队伍北撤到山东解放区。他曾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后来到广东徐闻工作定居。
吴松之子吴恳强告诉南都记者,伯父吴仕珍当时在香港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影响,才选择加入战队。而他去世时,可能才20岁左右。
回忆起父亲吴松,吴恳强说道:他是很清廉的人。“我小时候,父亲就会在饭桌上讲,有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他活了下来,能够组建家庭有儿有女,他是幸福的,希望能多为国家做些事情。”在父亲的教导下,吴恳强三兄妹也过着平凡而又踏实的生活。
今年恰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已经72岁的吴恳强参加了惠州市东江纵队后代组织的阅兵仪式观看活动。他说,强大的国防是国家安全的保障,“谁还敢欺负我们”。
他还说,看到国家从“小米加步枪”发展到先进导弹装备,感到激动和自豪。“当时我想起了父亲和伯父,如果他们还在,一定会感到很欣慰”。
从黄伯才未建成的围屋,到吴仕珍的牺牲之地;从吉隆坡的救乡大会,到东江岸边的施药现场;从《告别南洋》的歌声,到东江纵队的胜利号角——这段抗战记忆,既是一群海外儿女的回归之路,更是家国和个人命运交织的史诗。
跨国采访策划《四海粤声烽火情》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N视频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N视频记者 马辉
本期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周敏萱
海报设计:林泳希 尹洁琳
编辑:马辉,向雪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四海粤声烽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