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的复学营项目结束啦。从未想过,自己的工作场景会在医院……”8月30日,在离开广州前夕,辅导员柴扉在朋友圈写下一段感性的总结文字。
和营员们一样,9月,他也要重返校园了——正式成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生,开启研一新生活。
今年8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与“渡过”心理平台(一家专注青少年抑郁家庭支持的机构,以下简称“渡过”)在广州联合举办了一场线下4周、线上2周的公益复学营,面向正在因心理问题休学的中学生。两名曾经休学但最终复学成功的辅导员,以“过来人”身份为同伴引路——休学不是终点,而是成长的转折点;复学的成功也并非机械地回归原有轨道,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一次针对复学困境的全新探索,能否沉淀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模式,为更多深陷迷茫的学生与家庭送去希望呢?
“淋过雨的人”化身陪伴者
8月的一个早上。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惠福分院多功能室里,复学营的孩子们正在忙着绘画“窗外的风景”。
在一处角落,一位男生默默低头,掩面啜泣。辅导员柴扉静静坐在他身边,没有急切地追问或安慰,只是用沉默的陪伴传递理解,耐心听他慢慢诉说心里的困扰,让这份脆弱有了安稳安放的空间。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理治疗师正在画面后方带领孩子们进行团体活动。辅导员们在场地旁坐成小圈“偷”听,和孩子们同步参与活动。左二为柴扉。
“我会特别关注那些沉默、不敢表达的孩子,因为他们让我想到过去的自己。”2020年寒假,柴扉被医生远程诊断为重度双相情感障碍,“后来线下复诊也是重度抑郁”。
他休学了,“倒”在高三最后一个学期,也走向新的“重生”——自主探索兴趣爱好,成了他走出阴霾的关键。
在学校一场寻常的演出上,当古筝的弦音在礼堂里流淌,那清越婉转的旋律瞬间攫住了柴扉的心神。儿时的他,也曾对乐器有过朦胧的向往,却未能付诸行动。如今,他第一次生出强烈的渴望:要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热爱。而休学后多出来的时间,恰好给了他培育这份渴望的土壤,去追寻那些“没人强加”的兴趣。
此外,加入汉服社团、自学播音主持,也让他在自主探索中,一点点拼凑出更丰盈鲜活的自己。“这些爱好让我有了自我选择的成就感,也填补了生活空白。这些经历也让我重新认识自己。”
在复学营的漆扇活动前,柴扉帮孩子们提前调好颜料。
而与“渡过”的相遇,更让他感觉不再孤单,因为“这里有很多和自己相似的人”。休学期间,柴扉报名参加了“渡过”21天线上疗愈活动,看到辅导员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安慰,“希望有朝一日能像他们一样帮助别人”。
从高三休学到高考裸考,从民办专科到公办本科,再到“双一流”高校研究生,如今,柴扉已停药两年,能妥善处理偶尔的情绪波动。在8月的复学营中,他不断邀请沉默的孩子交流,陪伴更多人走出困境。
从营员,到辅导员助理,再到成为辅导员……柴扉一步步地,把曾经收获的光与热,一点点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
被阴影笼罩过的人 成为守护的灯
同为本次复学营辅导员的翔宇,亦是如此。
2018年,翔宇在母亲陪伴下到北京安定医院,确诊为重度焦虑、重度抑郁。“我确诊抑郁症后,曾在一个视频下面留言:我希望未来能够推动社会认识抑郁症、了解抑郁症、消除病耻感。”
在母亲的引导下,翔宇与心理咨询结下缘分。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翔宇向外探索的门。
2021年,状态渐好的他以营员身份走进“渡过”线下营,看着辅导员们传递温暖,助人的念头在心里疯长,更让他笃定要沿着心理咨询的路走下去。
项目开始前,辅导员们扛着布置场地的物资,准备搬到现场。
2022年,翔宇走进“绿汀小屋”,与抑郁休学的孩子朝夕相伴;也曾在冷雨夜里,静坐至凌晨陪伴自残的男孩——没有专业干预的经验,只凭一颗共情的心静静守护。直到日后收到男孩那句“你真的在设身处地陪我”的纸条,让他懂得了陪伴的重量。
复学项目中的翔宇(左)。
自此以后,翔宇便将陪伴抑郁症孩子视作生活里的重要坐标。无论是深夜里隔着屏幕的耐心倾听,还是校园场景中轻声的情绪疏导,他始终带着自己走过困境的共情与温度,一点点为那些深陷阴霾的孩子拨开迷雾。
翔宇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
2024年,翔宇顺利大学毕业。现在,他一边在杭州做心理健康科普工作,一边兼任“渡过”辅导员工作。“我想用我之前长期陪伴孩子的经验,给复学营这个项目助力。”
正如他朋友圈封面图所写的那样:“如果你是开心的,其实这条路怎么走都没关系。”
公立医院与社会机构的互补和对接 全国少见
淋过雨的人,才懂得给别人撑伞。
渡过CEO李香枝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复学营辅导员多是具有心理学、教育学背景的年轻人,如兄如姐。“他们和孩子站在一起,帮助孩子们在真实的情境里不断练习、不断觉察、不断实验。”
渡过CEO李香枝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
事实上,这仅仅是本次复学营项目多学科力量的其中一环。
“从临床工作的角度来看,一个孩子每天吃药,躺在家里什么都好,但那根本不叫做好,只有回到学校正常上学了才叫治好。”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何红波指出,治疗不能单纯靠吃药解决,需要多个方面、多个维度的共同支持。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何红波医生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
省医与“渡过”的合作项目,应运而生。
该项目整合“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陪伴者、学校老师”多学科力量,为有复学意愿且症状稳定的休学青少年,在医院和学校之间搭建一个“安全、支持、有节奏”的过渡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类似由公立三甲医院联合社会机构,打通家、校、社、医全链条开展的复学营活动,在全国少见先例。
广东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心身医学科)主任谢永标全程参与了这一项目的谋划、启动、执行全过程,他认为,省医与渡过的合作可谓水到渠成、一拍即合。“实际上,要想让医院独立做复学相关的项目计划,很难,因为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正好‘渡过’有相应的经验,他们也更灵活,能把家庭、学校、社会的工作整合起来,真正补充了医疗维度的不足。”
广东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心身医学科)主任谢永标医生与家长们进行交流活动。
本次复学营项目设置了多学科评估机制,既评估孩子的症状和功能恢复情况,又同步评估家长的养育方式与心态,从而形成个性化的复学方案。其中,省医的医疗团队负责严谨的多学科评估,确保孩子的病情稳定;具有专业心理治疗师资质及丰富护理经验的护理团队为孩子们进行拒绝厌学方面的干预;渡过团队则依托其成熟的社会支持体系,开展个性化的干预和陪伴。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公共卫生事业科主任王诗镔。
“这次复学营的学生征集,既有面向社会,也有教育部门直接帮我们对接,而且教育部门效率非常高。”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公共卫生事业科主任王诗镔介绍,学生们不能光在医院里开展活动,还要到真实场景里面,提前适应适应学校的环境。“我们也和学校对接,邀请学校参与进来、开放校园和教室,我们组织这些学生去校园里体验、上模拟课堂,循序渐进、渐入佳境。”
将知识转化为可学可用的技能
“如果觉得身体不舒服了,可以直接去那边的‘安全岛’(毯子)上休息,在这里,你可以随时暂停。”一位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的护士微笑着说道。
在复学营《拒绝厌学干预》课程现场,营员们围成一圈站立着,大家轮流自我介绍,并用一个动作代表自己当下的心情与状态。随后,大家还在传递枕头、牵手连接等团体环节中,感受自己与集体之间的关联。
没有整齐划一的姿势,没有必须回应的提问,也没有必须完成的指令。过程中,有人悄悄搬来椅子坐在角落,也有人盘腿坐在地上,还有人面无表情、全程没有任何动作。在这里,这也是一种被允许的“参与”,同样也能获得大家的掌声鼓励。
“无论如何,你们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没有对错,也没有好坏之分。”
这是整个复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缩影——重建“心理体力”的支撑。
“渡过”提炼出复学准备的四个维度:情绪症状稳定、功能恢复、学业准备和支持系统。项目设计强调循序渐进,不是一下子把孩子推回学校,而是通过陪伴、练习和家庭课程,让孩子逐步恢复信心和功能。
本次复学营活动的设计者之一、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护士长李惠平。
本次复学营活动的设计者之一、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护士长李惠平表示,为了让休学的孩子们给自己的心里充满电,本次复学营设计了为期八次、层层递进的团体课程,围绕认知、情绪、人际和行为四大模块展开。课程融合了认知行为治疗(CBT)与辩证行为治疗(DBT)的理念,并尤其注重“把技能生活化”的练习。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的邵华护士正在带领孩子们进行“拒绝厌学干预”。
绘画治疗是另一项关键工具。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欧婉齐护士还记得,在绘制“登山图”的活动中,团队中的治疗师会引导孩子们发现画中的元素所代表的资源。一位女生在分享她的画时,并没有意识到她画的“拐杖”其实就代表着一种外在支持。欧婉齐向她解释,“拐杖在这个含义当中的话,其实就是一个资源”;并引导她意识到,父母就是她复学道路上可以借助的“拐杖”。
复学远不止于“回到学校” 需构建持续支持网络
复学不仅仅是医学干预的问题,更是生活方式的重建。而家庭便是其中重要一环。
在这个强调“家校医社”四方协作的复学营中,家长并非旁观者,与休学的孩子们一样,同样是参与者。复学营为家长提供了缓解焦虑的同伴小组、疾病科普和自我改变的课程。
据何红波医生观察,不少家长在复学营期间做出了较大的改变。“家长的态度和方法很关键。如果父母总是把孩子推向学校,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而在项目里,父母通过课程和陪伴,学会了放慢节奏,孩子的状态就能逐渐改善。”
试图构建一个持续的支持网络,是本次复学营最大的创新之处。
在营员们返校后的两周,团队还安排了密集的线上团体活动支持;对于个别孩子,提供一对一复学陪跑,并尝试与学校建立衔接,传递孩子的情况与注意事项,旨在实现从项目到校园的“软着陆”。
此外,医疗团队会为孩子建立“复学档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其分享给学校的心理老师。这份档案旨在实现“弹性的管理”,包括:是否可以不参加非重要考试、能否对某些特别害怕的课程请假,以及如何更灵活地处理吃药或请假的制度等。
发稿前夕,南都N视频记者获悉,目前复学营里70%的孩子已经回到学校。不过,无论是院方还是机构方,都不断重申一个共识:复学的意义远不止“回到学校”这么简单。
渡过CEO李香枝强调:“归根到底,复学不仅仅是学习的问题,更是社交能力和价值感的恢复。我们常说先‘复’后‘学’,‘复’的不是简单地返校,而是复原孩子的功能和价值感,让孩子找到一个自洽的生活方式。”
谢永标医生则提出了更宽广的视角:“我们要把‘复学’从狭义字面上的理解,逐渐放大到‘人生挑战’的角度。面对困难,父母心态的转变,本身就是重要的收获。”
何红波医生也认为,孩子只要能在学校待着,脸上重新有了笑容,就是一种成功。“因为人的大脑在12岁到20岁是一个发育的关键期。在学校里面,孩子要学着跟人打交道,学习知识,每天出门接受阳光……这种环境的刺激对大脑发育至关重要。”
无疑,这场兼顾孩子心理补给与家长协同成长的公益复学营,每一处细节都试图为休学青少年搭建“重返校园”的缓冲带。
但当首批参与者带着新的状态尝试回归校园时,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也随之浮现:这场公益实践,能否从“单次尝试”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模式,为更多孩子铺就更稳健的返校之路?
南都N视频将持续聚焦与关注。
策划:王卫国 李阳
统筹:尹来 游曼妮 孙小鹏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杨晓彤 孙小鹏 王诗琪
视频:南都N视频记者 蔡文茵 罗雪纯
设计:何欣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抑郁少年 复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