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已过,岭南地区依然燥热交织,加之超强台风“桦加沙”带来的风雨影响,以及国庆中秋长假即将到来,健康养生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9月23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组织中医、心血管、精神心理、公共卫生和运动医学五领域专家召开媒体座谈会,围绕秋季养身、台风灾后防护及长假健康管理等话题展开科普。专家们指出,秋季养生需“因时因地因人”,从饮食、运动、情绪、疾病预防等多方面入手,方能平安度秋。
情绪莫随秋风落
“三多一少”驱散“悲秋”雾霾
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侯彩兰指出,秋季日照时间明显缩短,草木开始枯黄落叶,这种自然景象的变化会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影响人体。她解释道,从生理上看,日照减少会直接导致大脑内“褪黑素”分泌增加,让人容易感到疲倦,而“快乐激素”血清素的分泌则会减少,此消彼长之下,情绪自然容易陷入低潮。从心理层面看,萧瑟的秋景容易给人“衰败”、“萧条”的心理暗示,引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特别是心思细腻者更易“触景生情”。
侯彩兰强调,面对这种季节性的情绪波动,既不必过度焦虑,也要避免几个常见误区。比如,不要觉得靠“硬扛”就能过去,以免负面情绪累积;也不要因为心情低落就“宅在家里”,减少社交和晒太阳的机会反而可能加重情绪问题;更不应试图通过“胡吃海喝”来解压,这对健康和情绪稳定都无益处。
她提出了简单易行的“三多一少”调节法:首先是“多晒太阳,心底敞亮”,建议在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阳光柔和时进行户外活动,阳光是天然的“抗抑郁剂”;其次是“多做运动,烦恼跑开”,慢跑、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能促进内啡肽分泌,出汗过程本身也是释放压力的良方;第三是“多寻乐趣,丰富日常”,主动培养兴趣、约友登高、多摄入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香蕉、坚果等;最后是“减少独处,避免内耗”,积极与家人朋友沟通,寻求社会支持。她特别提醒,若情绪低落状态持续超过两周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对于秋季常见的入睡困难、易醒等问题,侯医生分析,这与“秋燥”引起的不适、昼夜温差大导致的生物钟紊乱以及情绪波动都密切相关。她建议,应避免“周末疯狂补觉”、“睡前喝酒助眠”和“午睡过久”等错误做法,而是通过营造温度适宜、黑暗安静的睡眠环境,睡前用温水泡脚、进行腹式呼吸或聆听舒缓音乐等放松仪式,以及晚餐饮食有节、避免刺激性饮品等方式来改善睡眠质量。
心脑血管迎“多事之秋”
保暖控压防突变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薛竟宜指出,秋分过后,“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常见,气温变化剧烈,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她详细解释了背后的生理机制:寒冷刺激会引发血管收缩,导致心脏需要更用力泵血,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若冠状动脉已有狭窄,极易诱发心肌缺血,表现为胸痛。同时,频繁的血管收缩与舒张会造成血压不稳,对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而言,斑块受力不均会增加破裂风险,引发心肌梗死等严重事件。
薛竟宜还提到,秋季气候干燥易引发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此外,“悲秋”情绪引起的焦虑、抑郁也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升高心率和血压,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加之天气转凉后户外活动可能减少,饮食上倾向于高热量食物,都不利于体重和代谢指标的控制。
因此,她强调预防是关键:首先要防寒保暖,尤其保护对寒冷敏感的头、颈、足部,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者切勿盲目“秋冻”。其次要密切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遵医嘱规律服药,不可自行调整。在生活方式上,应坚持合理饮食、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并进行快走、慢跑、太极拳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在识别心梗症状方面,薛竟宜提醒,典型症状包括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能向左肩、颈部等区域放射,伴大汗、恶心等,持续不缓解。但女性和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表现为乏力、腹部不适、咽喉紧缩感甚至牙痛。一旦怀疑心梗,应立即停止活动,平卧或半卧休息,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专业救治,切勿自行驾车前往医院。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可含服硝酸甘油或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
秋季运动应循序渐进防损伤
快走游泳最宜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孟繁钢解释说,秋乏与光照减少扰乱生物钟有关,运动是天然“提神饮料”。他推荐每周3-5次、每次30-4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行或游泳。快走以每分钟120-130步、微汗为宜;骑行需避免站踩、加阻和山路,以保护膝关节。针对全运会临近带来的运动热,孟繁钢提醒防范损伤的关键在于“循序渐进、充分热身、选对项目、倾听身体”,运动像开车,“热身是打火,拉伸是刹车,循序渐进是油门”。
台风过后防病防疫
牢记“三不要”与“三需要”
针对来袭的超强台风“桦加沙”及其可能引发的洪涝灾害,广东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张萌给出了详尽的灾后防病指导。他首先强调安全第一,出行务必做到“三不要”:不要冒险蹚水,远离电线杆、广告牌等危险区域;不要开车驶入深水区;不要靠近受损的桥梁、堤坝和山体,警惕次生灾害。
在饮食安全方面,张萌副主任医师同样提出“三不要”:不要饮用生水、被淹井水或不明水源,务必饮用开水或瓶装水;不要食用被洪水浸泡、污染或变质的食物,确保食物新鲜且彻底煮熟;不要用脏水清洗餐具和食材。
对于环境卫生和个人防护,他强调了“三需要”:需要保证手部卫生,饭前便后用流动水和肥皂认真洗手;需要做好室内环境清洁消毒,对被淹区域特别是厨房、卫生间使用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并注意通风;需要及时清理生活垃圾,投放至指定地点,做到日产日清,避免污染水源和孳生蚊蝇。
在健康防护上,张萌副主任医师重点提示要预防虫媒传染病,及时清除室内外各类积水容器,翻盆倒罐,杜绝蚊虫孳生;做好垃圾密封和清运,防范蝇、鼠、蟑螂。还要预防呼吸道传染病,避免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场所长时间逗留。对于外伤,特别是被生锈物品所致的深而脏的伤口,需立即用大量清水和肥皂冲洗,并尽快就医处理,预防破伤风。他最后强调,身体出现发热、腹泻、呕吐、皮疹等不适,切勿强忍或乱服药,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接触史。
双节长假健康指南
“一不二少三多”安心度假
面对国庆中秋相连的超长假期,张萌副主任医师为公众准备了“一不二少三多”健康口诀。所谓“一不”,即“不采不食野”,坚决杜绝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野生植物和野果,以免发生中毒事件。
“二少”指的是“少油糖”和“少浪费”。节日饮食要控制高油、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优先选择蒸、煮等清淡烹调方式。像月饼这类高能量传统食品,建议每日食用不超过半块,并分次享用,搭配清茶解腻。外出就餐要按需点餐,居家烹饪也避免过量采购,减少浪费和食物变质的风险。
“三多”则包括“多运动”,保持每天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郊游等;“多蔬果”,确保每日摄入足量新鲜蔬果;“多选店”,外出就餐选择证照齐全、环境整洁的正规餐饮单位,保障食品安全。他还特别提醒,假期出行前应了解目的地传染病流行情况,旅途中做好个人防护,旅行后关注自身健康,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行程。
食疗润燥健脾祛湿
岭南汤水养出秋日平衡
广东省中医院肾内科刘旭生主任从中医角度为岭南居民度秋支招。他指出,秋分时节岭南燥热并存,易伤肺阴耗津液,饮食应以甘润生津、轻清补脾为原则,多选用百合、银耳、山药、莲子等白色、平和食材,并可搭配沙参、麦冬清余热。他特别推荐了沙参玉竹雪梨猪展汤、百合马蹄甘蔗水、木耳百合炒山药三款简单易做的润燥食疗方。
对于民间“贴秋膘”的习俗,刘旭生主任认为,现代人尤其是湿热体质居多的岭南居民,多营养过剩,不宜盲目大量进补,而应讲究“清补”。他建议,进补前可先食小米粥、山药等健脾胃,进补时应选择鱼、禽、豆制品等优质蛋白,并搭配当季蔬果,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针对台风过后湿气重的问题,刘主任从中医理论分析,台风带来的“风邪”和“湿邪”易扰动人体的气机平衡,导致身体沉重、疲倦、情绪低落。他推荐了菊花决明子茶以平肝清热,四神猪肚汤以健脾祛湿,以及五指毛桃土茯苓煲鸡汤以益气利湿、补而不腻,帮助身体对抗外邪,恢复内在平衡。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 通讯员 粤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