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山阵地走出来的“工兵创客”,这样给导弹“安家”!

南都N视频APP · 军情集结号
原创2025-09-27 08:52

在火箭军部队,有一群特殊的导弹“筑巢人”,他们常年扎根深山戈壁,隐姓埋名,为大国长剑打造安稳“家”园。

一级军士长崔道虎,便是这支部队里响当当的“兵王”,30年军旅生涯,他从青涩新兵成长为技术尖兵,带领战友完成30多项国防工程,搞出30余项革新发明,把“军人”二字刻进骨血。

近期,南都N视频记者在部队里看到了这位国宝级人物,身上满是军功章的崔道虎,刚被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在官兵眼中,他是“攻坚猛虎”“军营创客”,再大的困难,都能从“不可能”里找可能,在“办不到”中寻解法。

图片

火箭军某旅一级军士长崔道虎。

从门外汉到技术大拿,这位导弹工程兵爱跟自己“较劲”

1977年,崔道虎出生在山东成武县的军人世家,一家8人当过兵,这是他最早的精神滋养。童年时,家里满墙的军装照、闪亮的军功章,还有长辈讲的军旅故事,在他心里种下参军的种子。

父亲是通信工程兵,既要架线守台,又要打理稻田,那句“军人的责任,从来不止扛枪这一种”,让他懂了奉献;二叔家书中“大国长剑守护安稳日子”的描述,更让他对第二炮兵充满向往。18岁那年,他如愿穿上军装,成了一名导弹工程兵,从此与大山、岩石为伴。

崔道虎的动手能力早早就“出圈”。上小学时,他就会修自行车、收音机,还帮邻居补棉花育苗器。有次全村唯一的水泵坏了,他蹲在滚烫的地上拆解,发现是轴承卡了石子、皮带老化,一番捣鼓就修好了,乡亲们都夸他。1994年,他在镇上农机修理厂当学徒,没人专门教,就站在机床旁“偷艺”,午休琢磨操作手柄,晚上研究图纸。一次给筛网钻孔,左手被划开五厘米的口子,养伤时却想出用带弧度的铁卡子固定工件,做出来的夹具既解放双手,还提高了钻孔精度。1995年,接兵干部见他熟练加工零件的样子,当即说:“这就是我们要的兵。”

谁能想到,当年蹲在地上修水泵的少年,后来成了部队的“发明家”。这份拆拆补补磨出的“琢磨劲”,早就在他骨子里扎了根。

1998年,崔道虎随单位到城里施工,这让从大山里来的“土”工兵开了眼界。万用表、对讲机、新型电焊机……这些从没见过的工具,刷新了他对施工的认知。比如第一次见塑料胀塞,光滑轻便的设计,让他想起在山里只能把木头削成小节、用桐油煮了当胀塞的日子,又费力又不耐用。

真正让他受冲击的是线路检测:面对十几层楼高的距离,他和师傅用“灯泡通断检测法”,测一根线要在楼层间跑上跑下,大半天才能找到问题。可后来和地方电力工人一起干活,人家用万用表探针轻轻一点,就能精准检测,又快又省事。这件事让他深受触动,从此在施工中处处留心,总想做些“小玩意儿”,让战友干活更省劲。

之前装支吊架,大家得搭架子梯爬高空,拉线描点再吊线锤定位置,步骤多、难度大。崔道虎琢磨好久,借助陀螺仪原理,用激光笔做了个“双头激光定位仪”,直接省了爬高空的麻烦,施工一下子高效起来。这个成果在当年,还算是很超前的。

有一年,部队施工任务转型,机装专业缺人,甚至断了层。老营长找到崔道虎,希望他尽快学会机装本领,挑起大梁还得带徒弟。那时他已是电气专业组长,却没犹豫:“机装是急需的,缺人我就上。”

第二天一早,他就带着专业资料上了工地。从零开始的他,抱着专业书啃,从零件型号到装配原理,不懂就追着工程师问。老战友回忆,“那阵子崔班长像跟自己较劲,每天最后一个出工地,宿舍里最晚回来的也是他。”没多久,班组接到新型设备调试任务,没经验就反复摸索,不仅顺利完成,还总结出一套安装调试工艺,在相关领域推广。一个工地下来,他把行吊安装、吊顶装饰等机装内容全掌握了,成了连队的“机装大拿”。

图片

崔道虎在作业施工。

从圆珠笔椅子找创新灵感,原本3个月工程压缩到40天完成

导弹阵地建设,苦、累、险是常态,但崔道虎从不怕。一次工程会战,上级要求14天工期压缩到9天,他主动说:“两组合并,我来带。”施工时,他爬上十多米高的牛腿面量轨道间距,脖子突然“咔”响,后来确诊寰枢关节错位,可他戴着颈托,仍在两个作业面间指挥,最终提前完工,178个检测点优良率100%。还有一次外线架设,18米的电线杆脱钩,吊钩卡在高空,眼看要刮风,他手脚并用地爬上去,双腿夹着杆子,单手取下吊钩。下杆时双手没力气,从十多米高的电线杆上滑下,右手被缆风绳磨出深深的疤,他却说:“关键时刻,党员必须冲上去。”

2010年冬天,他带班组40天内要装12组行吊,为赶进度连续熬了几个通宵。崔道虎胃里反酸,喝水都烧心,体重从142斤掉到128斤,却始终守在一线。有年夏天,要一天装8台起重机,他在闷热的作业面干了16小时,右手食指被挤得发紫,弯曲弧度像焊死在提拉动作上,直到最后一台装好,才瘫坐在地上。

在崔道虎眼里,“阵地就是战场、施工就是打仗”,创新就是打赢的“秘密武器”。2008年,他带班组切割隔墙板,水泥粉尘呛得人喘不过气,老兵总“习惯性”咳嗽,一问才知是呼吸道后遗症。“得让大伙呼吸干净空气。”为此,他白天施工,晚上泡在图书室琢磨。起初想靠通风降尘,可作业面太大没效果,后来改成水雾降尘,做出“初代”空气净化器。可试用时发现,除了粉尘还有刺鼻气味,他又想起防毒面罩的原理,加装活性炭过滤层。第二代净化器一启动,工地空气“肉眼可见”变清新,战友们说,“呼吸顺了,干活劲头都足了。”

2017年,通风隔板安装又遇难题:400多公斤的不锈钢板要装在3米高的斜坡支架上,10个人干了很久,一块都没装上。当时带班组长曹威急得团团转,找崔道虎支招。他到现场一看,提议用卷扬机吊,2小时就装好了第一块。可装第二块时,槽钢顶到钢板动不了。几天后,崔道虎看滑雪比赛,见运动员踩雪板滑行,突然灵光一闪:“把槽钢两头做成翘板式,不就能滑过去了吗?”按这想法做的“翘板式起升器”一用,原本3个月的活,40天就干完了。

同年,工地引进新型设备,厂家没法现场调试,崔道虎主动请缨:“关键技术得握在自己手里!”他去厂家学习,白天练实操,晚上啃图纸,记了300多页笔记。回来后把行军床搬进坑道,一门心思研图纸、定方案。刚开工就遇到“拦路虎”:预埋的吊点和设计对不上,没法精准吊装。他和班组反复研究,提出用桁架串联吊点,还通过了专家论证;后来地脚螺栓定位不准,货架偏差越来越大,他在工地“泡”了好几天,做出“日”字形模具,用“套一进二”的法子,让数万颗螺栓精准就位。最终,他创出全新起吊工法,彻底告别厂家的技术“拐棍”,厂家领导专门打电话感谢:“简直不敢信,你不仅帮我们解决难题,还给了宝贵经验。”

2021年的穿轴任务,让大伙犯了难。首次作业时,官兵们折腾近6小时,才把轴“磕磕绊绊”装进去。崔道虎急了:“都这么干,工期肯定拖后腿。”直到换圆珠笔芯时,他突然有了灵感:“轴不能改,做个像圆珠笔锥形头的导引头,把平面切入变锥形导入不就行?”很快,“子弹头”导引头做了出来,一试果然又快又准,后来还创下“25分钟完成安装”的纪录。

也是这年,几十吨重的设备要90度翻转,官兵们用两台吊车像拎“提线木偶”似的,折腾5小时还总割破吊装带,安全风险大。崔道虎白天忙施工,夜里查资料、画图纸、问厂家,都没找到好办法。后来听说某厂家有研究进展,赶过去却得知对方因技术难题停了项目。他在院子里焦急踱步时,突然想到:“自卸车不就是从平躺到竖直吗?”可琢磨后发现,自卸车铰点低、油缸行程大,设备体积会变大,运输又成了难题。

直到有天,他扶起一把翻倒的椅子,扶到一半突然停住,反复放平、扶起几次,他眼前一亮,“这就是我要的状态。”他把平板改成靠背椅形状,解决了固定问题,又参考跷跷板原理,在中间设铰点省力。最终,专用翻转平台做了出来,原本5小时的活,现在一台吊车配合,90秒就能完成。

图片

崔道虎的创新发明已在国防工程中广泛应用。

面对高薪诱惑,他回应“我们干的是使命,多少钱也买不来”

2022年,突击刷白任务紧,两周要完成多个区域喷涂,光刮腻子就占了大半个工期。崔道虎巡检时,见战友们在闷热房间里轮班干,腻子粉呛得直咳嗽,新兵小李手上磨出血泡,吃饭握筷子都发抖。他又动了创新的念头:“之前看的3D打印技术,层层叠加又精准,能不能让机器‘画’墙面,代替人工刮腻子?”当晚他就钻进技术室画草图,一个月后,初代“喷涂机器人”诞生,用钢管做“三节臂”,前端固定喷枪,可只能小面积作业。

崔道虎没停下,跟着班组在作业面待了三天,记录刷白人员手腕转动的角度、力度变化,回来一点点调参数。有次调试到凌晨,机械臂卡住、腻子管爆了,他浑身雪白,却笑得像孩子:“承压极限找到了。”战友劝他:“别折腾了,我们慢慢刮。”他摇头:“现在慢,下次紧急任务咋办?总得往前迈一步!”2023年,履带式喷涂机器人终于成了——一人高的机器,顶着灵活的机械臂,沿着墙面移动,腻子喷得均匀,边角、拐角都照顾到,比人工还平整。小李握着遥控器,五分钟就喷完一面墙,惊喜地说:“这速度,顶十个操作手。”后来,崔道虎又优化算法,让机器能适应曲面墙体,在多项国防工程中派上用场。

如今,崔道虎创新发明已在国防工程中广泛应用,创新还在继续。面对外界的诱惑,他始终守着初心:30项革新发明,全以单位名义上报。某厂家为感谢他打破技术垄断,开50万年薪请他当项目经理,还提出按次付外聘酬劳,被他婉拒,“我的技术是部队教的,要为部队做事”。多家企业想高价买他的“多功能自动除锈机”专利,他说,“成果属于部队”。2021年,有企业技术人员见他拼命,提出给三倍工资,他回应,“我们干的是使命,多少钱也买不来”。

“只要心里装着工作,时时处处留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崔道虎常说。这位导弹“筑巢人”,用30年的坚守与创新,证明了小工兵也能搞大发明,用行动诠释了军人的使命与担当。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潘珊菊 发自北京

受访者供图

编辑:梁建忠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