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毛俊辉:“破圈”不是堆砌新东西,要先读懂传统的宝贵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娱乐
原创2025-09-26 10:23

毛俊辉是香港戏剧界泰斗级的人物,他在话剧领域的成就早已备受推崇。近十余年来,他的艺术轨迹发生了一次引人注目的“转向”——从深耕多年的戏剧舞台,步入了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粤剧的领域。他执导的粤剧《百花亭赠剑》在三小时版本基础上进行创新改编,曾在广州、深圳、上海等地演出,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走进剧场。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期间,毛俊辉受邀出席艺术讲堂,分享对话剧导演跨界戏曲如何平衡“守”与“破”的见解。讲堂结束后,南都记者对话毛俊辉,他畅谈粤港两地合作,并对大湾区文艺合作前景充满期待。

在传统艺术面临挑战的时代,他始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桥梁。

图片

创新性发展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很多以前的学生、朋友都说我抛弃舞台、话剧,要投身于戏曲了,其实不是的。”现场,毛俊辉轻松开启话题,年过七旬的他精神矍铄,眼神清澈。他形容这一切于他更像是一种“准备”,是命运铺就的道路。

毕生研究西方戏剧的毛俊辉坦言,戏曲才是他心底的“初恋”。这份自小萌生的热爱,促使他即便在钻研西方戏剧时,也始终保持对戏曲的好奇与关注,甚至专门去学习京剧。越是深入京剧与粤剧这两个他最熟悉的剧种,便越能体会中国戏曲的珍贵,也越发坚定一种信念:要为保护这门艺术尽一份力。

他无意颠覆传统,而是希望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为戏曲寻找一条与当代观众连接的道路。在毛俊辉的导演理念中,戏曲创新应分两步走:先是“创造性的转化”,而后才是“创新性的发展”。他强调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图片

在“转化”阶段,他的工作重心始终落在演员身上。因为“戏曲是属于演员的”,导演的职责在于帮助演员打通传统表演与当代审美的连接。例如在排演《百花亭赠剑》时,他大胆起用戏曲学院毕业的年轻演员,与他们一同从文本和表演中挖掘新意,让经典焕发新的生命力,使这部戏吸引大量年轻观众,成为香港艺术节47年来首部次年重演的作品。

创新必须考虑观众接受度,再寻找新的表达方式

近年来,毛俊辉致力于推动更深层的创新,这意味着导演要承担更重的责任——必须凝聚团队共识,在剧本、音乐、舞美等各环节协同探索。他格外重视人才培养,鼓励年青一代在导演、编剧、表演及制作等领域共同探索。

图片

毛俊辉强调,创新不是简单追求新花样,而应从传统中提炼有价值的内容,再寻找新的表达方式。作品《平贵,我在等你》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前半部分“离窑”保留传统演绎,后半部分“回窑”则进行创新改编,引导观众思考人物关系发展,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传统是如何被保留并与创新融合的。

图片

而作品《阿茜的夸啦啦救国梦》则是毛俊辉一次跨文化实践,他将布莱希特的剧作进行中国化改编,并特意引入粤剧元素,其目的正是借助戏曲的审美特性,来实现布莱希特所倡导的“间离效果”。

同时,他乐于协助年轻创作者突破框架,他以新编粤剧《竹林爱传奇》为例,该剧由资深编剧杜国威创作剧本,而音乐则出自他《百花亭赠剑》的创作搭档,一名年轻音乐设计江俊杰之手,他欣喜地看到年轻创作者正积极实践,这是艺术发展的有益探索。

任何创新都必须面对观众,毛俊辉强调,“要看观众接不接受,戏不是做给自己看的,是做给观众看的,”若得不到观众的认可,再新的尝试也难以持续。因此他每一次尝试都非常重视观众反馈,认为只要观众接受,表演与创作本就可以有多种可能。

在毛俊辉看来,内地与香港观众的审美虽存在差异,但这不应成为阻隔,反而可成为交流的契机。正如他最近与深圳市粤剧团合作的粤剧《英雄抉》,就是港深两地人才合作的成果,他特别看好大湾区合作前景,艺术能走多远,终究需要靠不断尝试与实践来探索。关键在于,必须迈出第一步,并在过程中持续对话。 

南都娱乐 x 毛俊辉

谈“破圈”

不是堆砌新东西,要先读懂传统的宝贵

图片

南都:参加这次大湾区艺术节有什么感受?

毛俊辉:这次的艺术讲堂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来自不同剧种和经验的专家们分享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自己觉得非常受惠,我也很乐意和大家分享。这种分享有助于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它。

南都:对于戏曲的破圈,你认为最关键的是?

毛俊辉:我觉得“破圈”要再多一点内涵,我们自己得先多学习,不要以为做一些新东西就是“破圈”了。“破圈”其实需要研究,要花时间去弄明白:传统里什么是好的、宝贵的,该怎么把它留住?然后再想办法,用另一种手法把它介绍给大家——这样才有意思。

图片

南都:你执导的粤剧《百花亭赠剑》不仅在香港大受欢迎,在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反响也很热烈,对内地的观众有什么印象?

毛俊辉:(这里的观众)很好啊,他们看得很开心,我也同样很高兴。作为粤剧,《百花亭赠剑》在广东上演我是很有把握的,但没想到上海演出也这么受欢迎,观众给了我很多反馈,我觉得这太好了。所以有时候戏剧的语言不一定是一种限制,只要戏能打动人,观众就一定能感受到。 

南都:近年来积极参与深港两地的文艺交流,能否分享一些当前深港文艺合作的案例?

毛俊辉:大湾区舞台为粤港两地提供了很多交流机会,双方需要相互接纳和理解。比如我与深圳市剧团合作了一部新编粤剧《英雄抉》,这个合作就是希望创作一部粤港两地观众都会喜欢的作品,从而促进更深的文化交流。

南都:你希望未来看到哪些具体形式的大湾区文化交流项目?对于进一步打通大湾区文艺资源,构建“人文湾区”,有哪些建议?

毛俊辉:要促进艺术交流,我觉得得非常重要的是得到政府层面的支持。尽管有时需要更多时间和心血投入,但将来是有收获的,那个收获是长远的,建议加强政府支持和资源对接。 

谈人才培养

现今演员需要具备更多元的艺术修养

图片

南都:你曾为香港演艺学院培养了大量艺术人才,你认为大湾区建设为艺术青年人才的培养、交流和职业发展带来了哪些新的可能性?

毛俊辉:有的,我以前在(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作为创院院长时,有很多学生都是在内地受训练的,由广州、湛江一些戏(曲)(学)校培养出来的,他们有很好的条件,底子很好,再到香港进修,能吸收并融合两地戏曲的特点,提升表演能力,为将来成为两地观众都接受的优秀演员创造更多可能性。

对我自己来说,现在做的工作,在编、导、演上花的那些功夫,其实不单是为我自己。我更大的心愿,是能带着很多年轻人一块儿做。在这个过程中启发他们,帮助他们找到并走好自己将来必须走的路。

南都:你觉得粤港两地的青年戏曲演员各自有什么特点?

毛俊辉:从戏曲来说,香港的粤剧教育很新,学校办了十年,刚刚起步。但好处是,他们在香港能接触到非常多不同的东西,这对他们特别有帮助。在内地的学生呢,我觉得他们基本功很好,很多都是尖子生,是很好的苗子,但可能因为把大量时间花在学习和练功上,接触其他领域的机会就少了一些。而今天的演员——无论是戏剧还是戏曲领域,都必须要接触更多的东西。

图片

南都:艺术讲堂的与会嘉宾也谈到了年轻戏曲演员通过网络爆红的现象,这种戏曲“明星”的出现,是否为戏曲艺术突破原有圈层、触及更广泛公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机遇?

毛俊辉:当然是的,戏曲演出,观众还是要看那个角儿的。但一个角儿要出来不容易,有的需要花很长时间,等到很成熟的时候才成为角儿。要是年轻的时候就能出来,被很多人认识和欣赏,那当然是好事情。

南都:对年青一代的戏曲演员有什么寄语?

毛俊辉:现在的年轻演员如果愿意来学戏曲,愿意投身做戏曲的工作,我觉得非常难得。我特别珍惜他们,因为现在东西那么多,那么多元,什么都有得选,但他还能这么专心做戏曲、学戏曲,我是100%支持他们!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李春花 余晓宇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梁炜培

编辑:彭思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