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笔中有谁”的旋律响起,观众仿佛目睹作家在书桌前追寻理想的身影——这正是金牌作词人岑伟宗希望达到的效果:让粤语歌词既保留本土韵味,又能引发广泛共鸣。
作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艺术节精品剧目,音乐剧《小说》粤语版受到大批年轻观众追捧,剧中歌词成为热议焦点。粤语词如何打动观众?岑伟宗接受南都娱乐专访,分享创作故事。
音乐剧《小说》剧照。
岑伟宗是著名作词人,四度荣获香港舞台剧奖“最佳原创曲词”,2023年更凭《大状王》获“最佳填词”。此次受邀担任《小说》粤语词改编/剧本粤译,源于2024年11月与缪时客创始人张志林在北京的一次会面。
身为上海人的张志林对粤语的热爱让岑伟宗惊讶。“我问他,你是懂粤语的吗?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粤语歌,他说音乐剧用粤语演唱,有另外一种独特的美感。”两人在晚餐桌上畅谈粤语音乐剧的愿景,发现彼此理念相合。
金牌作词人岑伟宗。
从多个备选项目中,岑伟宗最终被《小说》的音乐打动:“这部剧的音乐很好听,很舒服”,由此开启了这次跨越地域的合作,为作品注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文化转译的艺术:当音乐剧遇上粤语韵味
谈到粤语歌词的特点,岑伟宗变得神采奕奕。“粤语最明显的特点是声调与韵律连接紧密。如果你的韵不一样,光听的时候意思就很不一样。”与其他语言相比,粤语歌词的创作需要更多的技巧和考量。“英文没有声调限制,旋律走向很自由,但粤语不行,旋律跟歌词咬合程度的要求更高。”正是这种“限制”反而让岑伟宗感到创作的好玩和挑战。“从音乐上来看,这既有很大难度,同时也非常好玩。”
分享创作心得时,岑伟宗表示,粤语歌词创作需要遵循“删存补调”原则——可以删、可以存、可以补、可以调换,最重要的是跟随旋律走向和人物心情创作。在将原版音乐剧《小说》改编为粤语版的过程中,岑伟宗没有简单照搬此前的中文版,而是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径。他参考的是韩语演出影片配英文字幕,而非已有的普通话版本。“我不懂韩语,怎么翻韩语音乐剧?我看韩语演出有英文字幕,我会看每一段戏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人物有什么变化,我要写的是中间这个变化的过程。”
这种创作方式使得粤语版《小说》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后来我发现,我和中文版走的方向可能不一样,看过普通话版的观众再来看粤语版,会看到另外一种感觉。”
谈到自己满意的唱段,岑伟宗首先提到了“文笔中有谁”这五个字。“有些朋友听过歌后跟我说,感觉好像是原创粤语歌一样,如果能够让人有这个感觉,也算是一个小小达标的标准。”
《文笔中有谁》这首歌创作过程体现了岑伟宗对流行音乐本质的理解,“这个旋律很流行,pop song很重要的就是hook line(钩子),要给人一个很厉害的记忆点。‘文笔中有谁’这五个字谁都能听懂,不用做功课来听都可以明白,但又有文艺的想象力。”而“文笔中有谁”“书中寄居”“有梦伴我追”几句词概括了角色为梦想而写作的故事核心,“希望可以打动每一位观众。”
当被问及歌词是否映照了其作为文字工作者的影子时,岑伟宗强调他的创作首要考虑的是戏剧本身和观众:“我不会想我自己,我先想的是观众观戏需要什么,人物需要什么。如果人物需要我掏出自己的感情,我就掏出来。”
另一首令他自豪的作品是《上帝已死》。与普通话版《换一个角度》的理性评论风格不同,他选择了更具情感冲击力的表达。他巧妙地将粤语中一句常用的质问“你死咗去边”(你死到哪里去了),与“上帝”这一西方文化意象结合,创作出“上帝佢死咗去边?”的歌词。这种将地道的粤语表达与基督教文化词汇融合的手法,既贴合了角色对社会不公的愤懑情绪,也构成了其中西交融的独特创作特色。
灰、白、黑:
如何用粤语的词彩为角色赋予灵魂
在粤语版《小说》中,岑伟宗对角色名字进行了精心设计,赋予它们更深的象征意义。
岑伟宗表示,最初并没有打算刻意修改角色名,原本想沿用普通话版的译法,“但后来我觉得粤语有一个声音辨别能力,光听就能产生一些联想,所以我觉得不如我们再试一下,把剧中人物名字再处理一下。”
“原版英文名字Grey Hunter中的Grey是重点——灰色,编辑是White(白色),作家小说中的主角是布莱克Black(黑色)。我觉得这三个颜色代表着世界是否黑白分明,还有中间灰色地带的含义。”
基于这种理解,岑伟宗将Grey Hunter译为“韩达奎”,“奎”(和粤语“灰”同音)对应灰色,而“韩达”则来自Hunter的音译;编辑White保留普通版的名字“怀特”,“我是希望勾起看过普通话版的观众的回忆”,粤语版名为“白怀特”,突出“白”这个核心特质;而小说原著里的布莱克“Black”则被创意地译为“黑判官”,“‘黑判官’像蜘蛛侠一样是一个行走江湖的绰号,不是一个真人的名字。”岑伟宗解释这样翻译的用意,“我很想保留一些美国的感觉,但又不是完全美国化,还要有三十年代的怀旧感。”
这种对细节的考究体现了岑伟宗对作品的极致认真。制作人张志林在播客中评价与他合作的感受就是“极致的认真”,岑伟宗对此笑着回应“我就是喜欢而已,想把事情做好,”总忍不住琢磨“这一点是不是还能改得更好”,“我就是这样的人。”
用文化特色讲述普世故事
《小说》粤语版的制作是一次跨越香港、广州、上海三地的合作。岑伟宗在参与三地排练的过程中观察到,这种合作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促成了表演风格上的有益交流。他指出,内地演员的演唱内核力量强,而香港演员的演绎则更贴近自然。两种风格的差异为演员们提供了互相模仿、学习的契机,使这次合作成为一次超越语言转换、令人脱胎换骨的创作过程。
作为粤语音乐剧的代表性创作者,岑伟宗对这类作品的市场定位有着深刻见解。他认为,语言并非音乐剧传播的真正障碍,真正关键在于作品本身的质量。“就像有人会飞去首尔看韩语音乐剧,或者欣赏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好作品能超越语言。”他强调,“如果作品本身好,什么语言都可以打破。”
音乐剧《雄狮少年》剧照。
岑伟宗提出“全球本土化”的创作理念,认为越具本土特色的内容,越能引发外界兴趣。“就像迪士尼讲述挪威或非洲的故事,却用自己的方式表达。重要的是用本土特点讲述普世关心的问题。”他参与创作的《雄狮少年》正是成功案例,以岭南文化元素传递梦想与成长的共通情感。
好作品需要时间来换,把脚步放慢一点
在回顾内地音乐剧市场过去十年的发展时,岑伟宗表示,当前的市场生态与十多年前相比已发生显著变化,作品数量和观众基础均有明显提升。但目前市场存在一定浮躁心态,部分作品追求短期产出而非长期价值。
音乐剧《大状王》剧照。
岑伟宗建议,在市场逐渐成熟的背景下,创作者更应放慢节奏,专注于作品质量的打磨。“作品不可以急,想长久演下去,只能用时间来换,有个制作人曾经说过,与其三年推出十部演完就封箱的戏,不如用三年时间打磨一部能够长期演出的作品,”他说,作品的生命力在于经得起时间考验,他也欣喜地看到,内地有一些机构已经开始做剧本、音乐的孵化,推动形成可延续、可传承的演出生态。
对于大湾区文化艺术节这样的平台,岑伟宗认为它们对粤语音乐剧的发展至关重要。“有平台把作品放上去让人看到,总比默默无闻更好。但最后在平台打出名堂后,还要看作品自己的力量。”
展望粤语原创音乐剧的未来,他希望出现更多具有长期生命力的经典剧目,并呼吁观众给予创作者更多成长空间。他表示,创作人的第一部作品未必完美,但若能持续获得机会,有望逐步成长,最终创作出能够连续演出的优秀作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李春花
图:主办方供图
编辑:陈逸芬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