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何思敏 通讯员莘骆鹏 为丰富学生课外知识,渗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厚植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地理眼” 看家乡全国教育联盟携手深圳市海湾中学打造系列地理实践活动。自 2024 年起,海湾中学师生先后走进大鹏半岛、西湾红树林、河源等地,将课堂知识与实地探索深度融合,开展涵盖地质研学、海岸清洁、生态探究、文化溯源等多元类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擦亮 “地理眼”,读懂家乡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
解码大鹏半岛亿万年山海格局与人文演进
在宝安区教育科学院初中地理教研员、“地理眼” 看家乡全国教育联盟核心成员邹金伟的带领下,海湾中学师生走进大鹏半岛,围绕当地独特的自然地质与人文历史,系统开展系列研学活动——岩石 “三兄弟” 变形记(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穿越海防时空,探索所城奥秘(大鹏所城),探秘鹿嘴山庄“美人鱼洞”,红树林的“超能力”—探秘红树林生存智慧(坝光银叶树湿地公园),全方位解码大鹏半岛的山海格局与人文演进脉络。
在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邹金伟教研员结合火山喷发模拟实验、矿泉水喷出演示,与海湾学子深入探讨火山活动对岩石形成的影响;通过“蛋清变蛋白”的生活化类比,生动解释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转化为大理岩的“变质”过程。最终,学生们自主绘制岩石循环示意图,清晰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的转化逻辑,直观感受地球圈层结构与岩石演化的奥秘。
在大鹏所城,以 “大鹏所城军事防御功能的时空变化” 为核心,从时空结合角度引导学生了解所城明初始建的历史背景,理解我国海岸线设立海防前哨的战略重要性;探访将军府邸知晓其 “将军村” 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在触摸历史遗迹中培育爱国情怀。
在鹿嘴山庄,围绕“美人鱼洞”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实地考察 “美人鱼洞” 与周边海蚀崖,通过实验模拟海蚀洞及海蚀崖形成过程,在动手与观察中提升实验分析能力,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树立正确的地质历史观,深化对家乡海岸地貌的热爱。
红树植物如何适应沿海潮间带缺氧、高盐、潮汐环境?在坝光银叶树湿地公园,学生们实地观察潮间带生态,测量海水盐度与土壤特性,掌握红树生境特征,进而解锁其 “生存智慧”—— 以盐分平衡抵御高盐、靠呼吸根与支撑根适应潮汐缺氧、用胎生保障繁衍。这一过程让学生建立 “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的认知,明晰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红树林的意识。
海湾中学学子以常态化实践践行生态责任,先后于2025年3月14日走进西湾红树林、7月12日及9月13日两度走进深圳湾日出剧场,开展海岸清洁专项行动。活动中,学生们手持工具细致捡拾栈道及滩涂垃圾,精准完成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等分类投放,用双手为海岸“减负”。
值得关注的是,清洁行动中融入沉浸式科普教学——带队老师结合现场环境,为学生讲解红树植物的根系防御体系、盐分平衡机制等知识,让“海岸卫士”的劳动实践与地理认知深度融合。此类活动不仅通过实际行动改善了家乡海岸生态环境,更让学生在“劳动+学习”中直观理解红树林“海岸屏障”的生态价值,将环保认知转化为自觉行动,切实培育了生态保护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行走在河源山水间,融合多学科践行“知行合一”
以 “地理眼” 洞察自然与人文,海湾中学学子在河源研学中开启多维度探索。在万绿湖,学生们以 “生态侦探” 身份践行地理探究,在老师指导下检测水质 pH 值与 TDS 数值,分析表层水弱酸性成因,通过水土保持模拟实验,明晰流域植被与水源保护的地理关联;走进河源市博物馆、东源博物馆,借助恐龙化石、菊石化石等文物,追溯河源 “客家发源地” 的历史脉络,实现地理空间与历史时间的跨学科联结。
在仙坑古村,学子们以 “地理眼” 解码古村的自然适配与文化基因。在田间地头,农户手把手传授春耕插秧技艺,学生们在躬身劳作中感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的劳动真谛,更直观地理解农业生产与土壤、气候等地理条件的依存关系;探访客家围屋时,聚焦四角楼的风水布局与地形适配性,解读八角楼木雕纹样中的宗族文化密码,建立 “建筑形态 — 地理环境 — 人文传承” 的认知逻辑;走进 “客家厨房” 参与酿豆腐制作、体验非遗竹编,在烟火气中触摸客家文化与农耕地理的深度融合,让 “知行合一” 的理念在乡土探索中落地生根。
“地理眼”看家乡全国教育联盟携手深圳市海湾中学开展的系列地理实践活动成效斐然,从大鹏半岛地质研学解码山海格局,到西湾红树林、深圳湾海岸清洁践行生态责任,再到河源山水间多学科融合探索,学生们在实地考察、实验分析、文化溯源中,既深化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又厚植了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此类活动将课堂知识与现实场景紧密结合,是地理实践教育的创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