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艺术节美展观察:在多元文化中读懂传承与共生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09-25 21:09
图片

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正在进行中。9月16日至10月16日,当岭南的海风掠过珠江口,粤港澳大湾区美术馆群正以蓬勃姿态勾勒出文化繁荣的图景。从广州白鹅潭到大湾区各个文化地标,19 场美术展览串联起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既扎根地域文脉,又对话全球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彰显着湾区文化的独特张力。

本土叙事的深度挖掘

大湾区的艺术根系始终深植于地域土壤,多场展览以历史为轴,梳理出南粤美术的精神脉络。广东美术馆自主策划的 “风骨南天 —— 从美术革命到新中国艺术图式的广东实践(1900——1978)”,通过200余件藏品与文献,以六个篇章系统呈现了岭南画派 “折衷中西” 的突破、新兴木刻运动的锋芒等关键节点,堪称一部可视化的广东美术现代转型史诗。观众在留言中写道:“从关山月的笔墨到版画家的刀痕,看到的是艺术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的力量。”

图片

 “风骨南天 —— 从美术革命到新中国艺术图式的广东实践(1900——1978)”展览现场。

“粤藏粤美 —— 广东省美术馆馆际典藏精品展(第一回)” 则汇聚省内十余所美术馆的300余件珍品,从深圳展览馆的早期实践到地级市美术馆的特色收藏,勾勒出广东美术馆群 “开放兼容、守正出新” 的发展轨迹。深圳美术馆在此次展览中呈现了“美在斯——深圳美术馆馆藏陈希旦水彩画展”。深圳美术馆典藏部主任李原原表示,该展览是深圳美术馆首次系统收藏深圳名家美术作品,开启了对深圳艺术名家个案的系列收藏、研究、展览与推广。

侨乡与革命记忆的鲜活呈现

江门五邑的华侨美术史在 “井喷的年代 —— 中国侨都(江门)1869-2019 华侨华人美术历史文献展” 中徐徐展开,近百名华侨艺术家的跨世纪求索,印证了华侨群体在中国近现代美术中的重要地位。而 “风雨同舟 共建和平 —— 粤港人民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展” “烽火铸骨 —— 关山月艺术中的民族精神图谱”,则分别从历史叙事与个人创作视角,重现了粤港两地共抗外敌的壮阔史诗,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的点评直击核心:“这些‘染着硝烟的艺术’,是民族精魂的视觉熔铸。”

图片

 “烽火铸骨 —— 关山月艺术中的民族精神图谱”展览观众留言墙。

名家风范经典艺术的当代回响

本届艺术节汇集多场展览聚焦艺术大师,以扎实的史料与精品,让大师精神穿越时空。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推出的 “永恒之光——杨之光诞辰95周年纪念展”,以 “启蒙之光”“时代之光” 等四大单元,串联起这位水墨人物画大家 “以笔为炬” 的一生,其晚年捐赠千余件作品的 “爱国义举” 更让观众动容,并感慨道:“杨之光的艺术既是传统的现代转译,更是美育理想的永恒灯塔。”

图片

香港文化博物馆的“岭南风范:赵少昂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展” ,其横跨六十载的精品画作生动印证“赵君花鸟为中国现代第一人” 的赞誉,沉浸式多媒体展区更让观众 “走进” 岭南花境,直观感受其艺术魅力。此外,“造化为我——赖少其与现代山水画创作研究展” “艺术抗战 丰碑永存——廖冰兄诞辰 110 周年纪念展”,分别聚焦两位广东籍艺术家的风格嬗变与时代担当,展现了流派传承中 “守正” 与 “出新” 的辩证。

金石书画的百年盛宴

西泠印社带来的 “百廿风华 播芳六合 —— 西泠印社社藏金石书画精品展”,堪称年度最受瞩目的经典盛宴之一。200余件文物级珍品涵盖何震、吴昌硕、齐白石等名家力作,文人篆刻序列之完整创下外展先河。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刘洪洋评价道,这场展览“把‘传统家底’翻出了新花样,搭好‘新旧对话’的大平台。”他还强调,不是让篆刻迁就潮流,而是让潮流看懂篆刻,给年轻人搭建平台,建立“新锐探索”,鼓励年轻人“守正出奇”。此番评价从展览的意义、规模以及对西泠印社理念的传承等角度,展现了此次展览的独特价值。一位资深藏家观展后表示:“这场展览让我读懂了西泠印社‘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初心。”

图片

 “百廿风华 播芳六合 —— 西泠印社社藏金石书画精品展”现场。

另一边,深圳美术馆的 “爱好溪山为写真 —— 黄宾虹山水之旅与艺术创作”,则以近200件藏品勾勒出大师 “观自然、得古意、成笔墨” 的艺术路径,策展中强化的湾区文化对话元素,更显地域联结的巧思。

湾区视野与全球表达

“粤港澳大湾区当代艺术展” 作为广东美术馆首次以区域为主题的大型展览,通过三地近40位艺术家的作品,从文脉、生态、社会三个维度诠释了 “潮汐洄流” 的湾区特质,向公众表达预判:“大湾区正书写 21 世纪全球当代艺术的新篇章。” 而 “从医人到医国 —— 孙中山与粤港澳文物展” 则以三地联展的形式,通过近百件实物与多媒体装置,重现了孙中山在湾区的革命足迹,成为三地历史联结的生动注脚。

图片

广东美术馆“粤港澳大湾区当代艺术展”展览现场 

香港艺术馆的 “香江藏珍 —— 香港三大古书画收藏” 展览,首次集结虚白斋、至乐楼、北山堂的 93 组珍品,既揭示了香港在保存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关键角色,更向收藏家 “化私为公” 的情操致敬。有观众惊喜地发现:“原来香港不仅是国际都会,更是传统艺术的重要守护者。”

国际艺术的湾区相遇

全球艺术视野在大湾区得到充分展现。广东美术馆引进的 “哥伦比亚狂想——博特罗艺术大展”,作为这位 “国宝级” 艺术家的华南首展,81 件作品以标志性的 “膨胀式” 风格,带来拉美风情的视觉盛宴。观众在感受童趣图像的同时,更读懂了 “艺术温度不分国界” 的深意。

图片

“哥伦比亚狂想——博特罗艺术大展”现场。

“美美与共 —— 集:第 60 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回归展(广东站)” 则延续了国际对话的脉络,通过 “集” 与 “传” 两大板块,传递出 “和合共生” 的中国理念。此外,“木刻记忆 ——1931-1945 年中国艺术家的视觉实践与媒介传播” 展览中,珂勒惠支等中外巨匠的作品同场亮相,印证了烽火岁月中艺术的跨国共鸣。

从本土文脉的深度挖掘到全球艺术的多元对话,从经典流派的传承延续到媒介创新的大胆探索,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19场美术展览,在历史与当代、本土与全球的碰撞中,既锚定了文化根脉,更打开了未来想象,让大湾区真正成为 “全球当代艺术与文化创新的重要策源之地”。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朱蓉婷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分享成功

关注南方都市报公众号
获取最值得一读的好新闻

查看更多独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