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小说》粤语版制作人张志林:一个上海人的岭南文化情怀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娱乐
原创2025-09-28 21:14

当一部由上海团队制作的粤语音乐剧,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上引发轰动,甚至让上海剧迷“打飞的”前来观剧并催问巡演时,我们看到了文化交融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

推理音乐剧《小说》粤语版,作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入选剧目,首演开票即售罄,市场热度可见一斑。这部作品的幕后推手,是来自上海的音乐剧制作人张志林。 

图片


一位上海人为何要制作在市场上尚属“小众”的粤语音乐剧?他又为何与香港著名作词人岑伟宗定下“十年之约”,决心做第一个“破冰者”?

从经典的国语版到全新的粤语演绎,这门独特的方言为作品注入了怎样截然不同的生命力?面对演员难寻、市场待哺的现状,这位“沪上来客”怀揣着怎样的观察、野心与忧虑?南都娱乐专访张志林,分享幕后制作故事。

随着大湾区文化交融的深入,粤语音乐剧或许正迎来新的春天。

图片

粤语音乐剧的契机

十年之约与文化传承

南都娱乐:作为一个上海人,怎么想到要把音乐剧《小说》制作成粤语版?

张志林:我从小就喜欢听粤语流行音乐,张国荣、谭咏麟、张学友等人的歌曲陪伴我成长。我自己也是音乐人,十年前创立了音乐剧厂牌缪时客。近几年,我们在上海剧场演出后,经常碰到从广州过来的观众,他们问我什么时候带音乐剧来广州,这期间我们也带了一些音乐剧到广东巡演。

后来认识了香港作词人岑伟宗老师,他一直在做粤语音乐剧,如《雄狮少年》《大状王》等,其实粤语音乐剧在广东地区一直有作品在制作和演出,但在上海目前的商业音乐剧市场里,这个类型却相当稀缺。我想原因有很多,比如演员、创作者和制作团队都相对难找,但最关键的是——总得有人来迈出第一步。于是我就向岑老师提议,不如我们定个十年之约,一步步把这件事做起来?双方一拍即合。

我推荐了几部剧目给岑老师,他首选了《小说》。

图片

南都娱乐:《小说》粤语版与国语版相比有何独特之处?粤语独特的语言为这部作品带来怎样的新生命力?

张志林:故事本身当然没有改变,但粤语版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通过粤语独特的演唱和台词表达,极大地增强了人物的情感深度和戏剧张力。我和岑老师都特别兴奋地看到,人物的情感线、叙事线,以及角色之间的互动,都因此变得更加浓郁、更有层次。你会感觉整部戏的“人情味”更足了。

打个比方,就像陈奕迅的《十年》和它的粤语版《明年今日》。两首歌旋律相同,但很多人会觉得粤语版的情感更加含蓄浓郁,而普通话版可能更直接明了。我们的普通话版《小说》也是如此,它更直接地向观众传递了人物的冲突和情感;而如今在作品推出五年之际,粤语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欣赏维度。无论是新观众还是老朋友,都能从中获得一种耳目一新的观剧体验。

图片

南都娱乐:选角方面有哪些考量?会不会考虑到粤语地区观众的审美偏好?

张志林:说实话,粤语观众的审美偏好我们现在还不敢说完全掌握,因为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做粤语版音乐剧,一切都还在摸索中。但眼下最实际的问题是,能演粤语音乐剧的演员数量确实有限,基数不够大。我们也希望通过媒体,以及这一轮看过戏的观众,能帮我们多传播、多推荐——我们真的很需要更多粤语音乐剧演员的加入。

因为我们不只是想做这一部,年底还有新的粤语音乐剧在排,明年后年也希望能持续做下去,而不是昙花一现。但这条路要走得远,关键还是得有人来演。你得有语言基础,有舞台能力,这个门槛其实不低。就像很多人会说普通话,但要在舞台上把台词说好、唱好,难度完全不一样。更何况是粤语——既要发音准确,又要表达戏剧情绪,难度更大。我们希望有更多人愿意来挑战,一起把这个市场培养起来。

图片

南都娱乐:这次和岑伟宗老师合作有什么感受?

张志林:他给我的感觉真的就是谦虚低调,但当你仔细品味他写的每一句歌词、每一段台词,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才华与内心世界。我们开玩笑说,粤语版的《小说》听起来完全不像是从外文翻译过来的作品,反而像是原版——尽管这个戏最初源自韩国,之后有了中文版,如今粤语版已是第三个版本。

你会觉得然后听着就很顺耳,然后你再去看里面的每一句歌词的时候,你会赞叹这种文笔的功力。

图片

南都娱乐:对香港演员的合作印象如何?

张志林:香港演员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既谦虚又努力。能感受到大家都特别珍惜这次合作机会,铆着一股劲想把戏做好。这次我们采用的是香港团队与缪时客团队的融合创作模式——从导演、台词指导到演员阵容,都是两地共同参与。

排练过程中,上海和香港的演员会相互观摩、交错搭戏,比如广东演员马海生也会和香港演员合作。这种深度交流激发了表演上的新火花,最终在舞台上会呈现出更精彩的碰撞。

未来我们也计划将这部剧带到香港演出。

5232x7848_68d91d5d7762b.jpg?X-Amz-Conten

市场前景

从小众到大众的破圈之路

南都娱乐:粤语版《小说》的目标群体是哪些?会吸引非粤语地区观众吗?

张志林:有,在我们官宣并发布宣传曲后,连上海的音乐剧观众都已经在呼吁,希望粤语版《小说》不仅能留在广州演出,也能去到上海——就像之前全程粤语的《大状王》在上海演出时一样,反响非常热烈,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

这说明粤语音乐剧的受众并不局限于粤语区。其实全国很多观众或多或少都接触过粤语文化,无论是通过Beyond的音乐,还是近年来流行的“港风”综艺,大家对粤语并不陌生。再加上我们演出时全程配有普通话字幕,实际上并不存在太高的观赏门槛。因此,我们也在考虑未来是否有机会将粤语版《小说》推向全国,让更多观众感受到它的魅力。

图片

南都娱乐:你认为粤语音乐剧在当前华语音乐剧市场中的定位和机遇是什么?

张志林:粤语音乐剧目前确实是小众的,岑伟宗老师和我们团队都明白,我们正在做的是一件“小众中的小众”的事,南方剧院的邓总也好奇地问我:“你一个上海人,怎么会来做这个?”确实,我虽然爱唱粤语歌,但其实连一句粤语都不会讲。

但我始终认为,好的文化本身就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无论是走进剧场看戏、戴上耳机听音乐,还是去欣赏一场展览,本质上都是在追求美的体验。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它来自哪里,是国际化的还是本土化的,而在于它能否给人带来享受。

当然,粤语音乐剧的传播之路还很长,目前仍是非常小众的领域。我们能做的其实有限,真正能推动它走下去的,是每一位走进剧场的观众,以及用表演打动人的演员们。只有靠大家口耳相传,这种美好的艺术形式才能被更多人看见和喜爱。

图片

南都娱乐:你来广州也有一段时间了,感觉广州的观众画像、消费习惯等,和上海有什么不一样?

张志林:作为一名音乐剧制作人,我觉得广州的音乐剧市场潜力非常可观。虽然上海目前是国内音乐剧市场的重镇,吸引了众多制作公司入驻,但我们注意到,上海观众中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来自广东地区的——常常有人拖着行李箱专程来看戏,甚至连续“打卡”不同剧目。

这种观剧热情恰恰说明,当我们将优质音乐剧带到广州进行本土化呈现时,是具有天然优势的。事实上这次我们带来的三剧联演的特色展演季:包括粤语版的《小说》、普通话版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以及全英文版并由外籍演员演绎的《THRILL  ME》,三种语言、三种风格的作品同期上演,票房反响都相当不错,恰恰印证了广州文化市场的国际视野与包容性。

3519x5278_68d91e6dee4e3.jpg?X-Amz-Conten


广州这座城市对文化、美食和生活品质有着独特的追求,充满浓厚的市井气息与烟火味,让人身心很愉悦。走在北京路上,我有一瞬间恍惚,这是在上海南京东路还是广州北京路?这种包容而温暖的城市气质,正是音乐剧能够在此扎根生长的优质土壤。

因此,我对来广州发展充满信心,我相信只要把好作品带到广州认真做好,就不愁没有观众。

7819x5213_68d91e6fb70c2.jpg?X-Amz-Conten

南都娱乐:接下来还有粤语音乐剧计划吗?

张志林:接下来会推出第二部粤语音乐剧,也就是《THRILL  ME》粤语版,也是由岑伟宗老师亲自操刀,而且已经全部写完啦!目前我们已经开始进行工作坊的排练。这次在演员阵容上,可能还会给大家带来一些意外的小惊喜。在制作上,我们依然会保持专注和用心,全力把这第二部粤语音乐剧做好。

明年我们还有一些计划,核心还是深耕与这片区域的链接——不论是粤语音乐剧,还是整个大湾区、广东地区的音乐剧发展。我希望未来能在这里,与观众、与喜欢音乐剧的专业人士或爱好者建立更深度的互动。

图片

南都娱乐:感觉目前广州演艺市场氛围如何?

张志林:能感受到这边的演出市场非常活跃,尤其在音乐剧这一块,内容越来越丰富,来广州的剧票房表现都不错,像今年5月份,我们带来的音乐剧《长安十二时辰》在广州大剧院上演,剧场规模很大,但票房和观众反响都很好,演员演出时的状态也非常投入。

另外“演艺新空间”也开始多了起来,我知道像“一台好戏”旗下的几个小剧场都陆续进驻了,包括我去广州塔那边看到有一些小剧场项目,最近还听说珠影集团在做《时光代理人》的剧场版,国庆期间就要开票,广州真是越来越热闹了。

至于缪时客未来会不会在广州做小剧场,我觉得可能性是有的,但目前我们更希望先把粤语音乐剧这一块扎实做好,再逐步拓展更多形式的演出内容。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李春花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陈逸芬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