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AI帮做攻略挑产品靠谱吗?最近,网友的吐槽多了起来:有人要旅游攻略,AI回答却在结尾跳出跟团游推荐;有人查数码产品,答案却附着某品牌“精选”标识。AI的“答案”里,广告正在悄然渗透。
关注到这一现象,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选取了百度、纳米、秘塔、夸克、DeepSeek、Kimi、豆包、通义千问、元宝、百小应十款主流AI搜索/对话工具开展专项测评。实测发现,AI回答中的确存在广告化倾向:多款AI反复推荐同批品牌,且引用信源高度重合,其中不乏商业推荐类榜单网站;部分回答所引用的信源可信度较低,或内容与回答不符,或夹带购物链接。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问题或与近期兴起的GEO(生成式引擎优化)产业密切相关,即针对AI大模型思考机制,优化品牌投放内容。为何AI会抓取到广告?在复旦大学教授、白泽智能团队负责人张谧看来,GEO可以将广告“包装”成权威、贴合用户需求的内容,使其巧妙“嵌入”AI的思维链中,让特定品牌在AI的检索与排序中获得更高优先级,从而提高其在AI回答中的“被采纳率”。
多款AI应用反复推荐同款品牌
榜单网站成统一信源
本次测评中,南都记者以“有哪些孕妇可用的粉底液推荐?”作为统一问题,对十款AI逐一进行测试,并检验其推荐的产品及所附信源。整体来看,AI的回复结构清晰,往往强调孕期安全性、成分禁忌、参考权威机构意见等要点,但答案的来源大多是门户网站文章、购物平台内容及排行榜网站。
值得注意的是,有个别市场热度并不高的小众品牌在不同AI回答中频繁“撞脸”,与知名品牌被并列推荐。
这类小众品牌并非偶然“混入”,而是“跨AI”反复“出没”。南都记者追溯其信源发现,Deepseek、纳米、元宝和百小应等多款AI的回答均引用了同一家网站的“孕妇粉底液排行榜”内容。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家专做排行的网站内还存在多个版本的“前十名排行榜”,品牌不尽相同,却被不同AI直接采纳引用。而榜单页面下方还有醒目的“免费咨询”“合作申请”入口。
为何大模型的思考路径和回答看似有逻辑,输出答案却夹带“私货”?张谧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解释道,在回答中对“逻辑链”进行规划与整合,是AI大模型“深度思考”能力的直观体现。AI大模型会在“逻辑链”中解读用户需求、检索网页、整合候选信息,判断信息可靠性和优先级,最终将筛选后的结果以清晰、有层次的回答呈现给用户。
基于这一流程,大模型更偏好结构化、完整的内容,而榜单类网页正好满足其偏好。“这种机制往往被GEO利用,通过批量生产或包装类似的内容,将特定品牌推到更容易被采纳的位置,从而获得更高曝光率。”张谧说。
引用信源质量堪忧
错位跳转与边缘站点频现
除了小众品牌反复出现外,本次测评还发现十款AI在引用信源方面普遍存在质量不佳的问题。一些回答看似为推荐产品提供了依据,但点开后常与内容不符,甚至夹带商业化链接或来自可疑网站。
部分AI的回答存在明显的错位跳转。例如,秘塔AI在回答中关联信源的页面标题与“孕妇粉底液”紧密相关,但点开却跳转到一个名为“弦动琴心”的吉他教学网站,开始讨论“九岁小孩用什么吉他”。
不相关的边缘站点也频频出现在AI回答的信源中。在秘塔、夸克、Kimi和百小应的回答中,记者发现其内容的部分参考来源为月子中心网站、试管婴儿机构网站,甚至还有教育资讯平台。
此外,部分AI引用信源直接为购物网站。例如,Kimi在推荐某款古法胭脂水粉后附带某购物平台文章链接,内容为品牌测评短文,文末可跳转至购物平台商品页。而纳米AI在搜索结果页面顶部直接设置广告位,标注“某购物平台-孕妇粉底液推荐”。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尚无AI在问答环节正式接入广告。
某多次被引用信源网站,随时刷新文章发布日期并随机更新首推品牌。
南都记者核实信源过程中发现,一些文章阅读量和点赞量极低,发布者账号内容高度雷同,文章内容大多为堆砌关键词的“软文”。此外,纳米和通义千问在测评中还引用了异常网站,该网站页面标题与“孕妇粉底液”主题高度相关,但文章发布日期会随着打开时间自动刷新,始终显示为打开当日日期,成为“最新发布”的网页文章。
对此,张谧告诉南都记者,这些低质信源被AI采纳或也与GEO的优化策略密切相关。“为了迎合AI搜索在检索和排序上的偏好,GEO会通过提升内容的流畅度、可读性与结构化程度,让AI搜索更容易识别、理解并直接引用这些信息;通过在内容中加入统计数据、引用文献并标注来源,来增强内容的专业性与权威性,从而提高大模型对内容的信任度;同时,GEO 还会为品牌打造多篇不同视角的相关文章,并在全网发布,形成全面覆盖的‘内容矩阵’,大幅提升品牌信息被AI 检索到的几率。”—— 哪怕这些内容阅读量低、无真实数据支撑,仅靠“关键词堆砌”和“伪造时效性”,也能因贴合AI对“结构化”“时效性”的偏好,获得更高的推荐优先级。
广告渗入AI回答
用户信任危机凸显
与传统搜索相比,AI搜索具有“零点击”特征,用户无需再点开网页,就能直接从回答中获得所需信息。这种便利性也意味着,一旦回答内容被广告化操控,用户几乎无法察觉。广告被伪装成知识与建议,以“榜单”“科普帖”“经验分享”的形式被纳入AI的参考依据,既模糊了信息与广告的边界,还可能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判断和决策。
从技术逻辑来看,这类广告渗透的核心在于GEO厂商对AI搜索偏好的精准迎合。张谧指出:“部分GEO厂商甚至会精准迎合AI搜索的偏好,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提问精心设计投放内容。这种‘为AI而生’的投放策略,导致许多未经优化但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被边缘化,反而让经过 GEO 包装的低质量信息获得更高优先级”。这种“针对性优化”让商业内容能轻松混入AI回答,且不易被普通用户识别。
当AI回答中嵌入越来越多的隐藏广告推荐,用户该如何应对?张谧建议,消费者在使用AI搜索获取消费推荐时,可以通过交叉验证来提高判断力,例如对同一问题在不同平台多次提问,观察是否总是出现某些固定品牌;同时,也要警惕回答中过于统一、模板化的语言和可疑链接。
对于AI厂商而言,广告渗入已经成为必须正视的挑战。张谧认为,平台需要在检索、排序和结果呈现阶段建立“广告识别与过滤”机制,并在必要时对疑似广告内容进行明确标注,“如果不能有效隔离广告和知识,长远来看,AI搜索的公信力会受到严重影响。”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AI新治向”工作室
采写:南都N视频见习记者 张文嘉
南都N视频记者 熊润淼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AI新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