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去中国的听障学校看看!”老挝校长到广州,听障教育跨国接力

南都N视频APP · 新闻快线
原创2025-09-26 12:11

在老挝万象市郊,坐落着一所名为“希望之手”的特殊教育学校。这里不仅是25名听障儿童的家,更是“90后”校长苏帕潘·恒莉用爱与汗水培育的梦想之地。

2025年9月28日国际聋人日之际,国内首部聚焦中老两国听障教育交流合作的纪录片《校长的心愿》在Discovery国际平台全球首播并同步在国内平台温暖上线。

图片

△纪录片《校长的心愿》海报。

影片制作历时近两年,摄制组辗转中老两国,行程数万公里,用镜头记录下中老两国听障教育者之间跨越国界的互助友谊。


△纪录片《校长的心愿》预告片

“希望之手”在万象伸出

苏帕潘校长创办听障学校的念头,源于童年时跟随父母做志愿者的经历。小时候,苏帕潘的父母就告诉她:“与听障孩子相比,我们已经拥有很多,所以我们要尽量给他们带去欢笑和快乐”。

这份朴素的善意深深影响了苏帕潘,后来她倾尽所有创办了老挝唯一一所民办听障儿童学校,决心将“带去笑容”变为“改变命运”——“他们很孤独,感到不被外界接受…从那一刻起,我开始帮助他们”。

没有经费请老师,她就自己上;不懂手语,她就去网上自学。她养育着三个健听的孩子,却把人生绝大多数日夜,都交给了这些听不见的孩子。

心愿的萌发

2022年为中老铁路供电时,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发现了这所特殊的学校,发起了“希望之光”公益行动,送去教学物资,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并开设绘画课程,帮助听障孩子们更好地发挥优势。

在一次交流中,苏帕潘校长说出了她深藏心底的愿望:“我想去中国看看他们的听障学校是什么样的,把中国的经验带回老挝”。于是,一场跨国援助悄然升级为一场中老听障教育者的双向奔赴。

图片

△苏帕潘与同事、学生一行乘坐中老铁路前往中国

从老挝到广州:两位校长跨越五十年的相遇

苏帕潘带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一路火车、飞机,从万象来到广州。在这里,她见到了“年长版的自己”—— 广州启聪学校原校长何静贤。这位投身听障教育数十年的老校长,是中国听障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两位校长年龄相差50岁,语言不通,却仿佛旧友重逢——“我感觉我就是50年前的何老师”,他们因为同样的对听障孩子的爱,成了志同道合的“战友”。何校长毫无保留地分享她几十年听障教学、管理、康复的经验,鼓励苏帕潘坚守初心。

科技,不该取代手语,而应与之共生

在广州,苏帕潘第一次看到听障孩子借助人工耳蜗清晰说出“老师好”;体验医院在线手语翻译为听障人群架起沟通的桥梁;看到从新生儿听力筛查到康复训练、从学校教育到社会融入的全链条支持系统,也感受到特殊教育从“慈善关怀”到“权利保障”的理念转变。

但即便科技再发达,手语也从未退出历史。何校长说曾有学生问她:“我的孩子做了人工耳蜗,还要教他手语吗?”何校长毫不犹豫地回答:“要!不教手语,他丧失的是锻炼形象思维的机会。要把口语、形象全部发动起来,才能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图片

△苏帕潘与原广州聋校校长何静贤交流

共生:经验落地与本土创新

回到老挝后,苏帕潘开始将中国经验与老挝实际相结合,建立“老挝听障群体技能培训中心”,让听障人士通过手工艺制作获得经济独立。因为中国的经历告诉她,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培养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回响:无声世界的全球答卷

从一个人的心愿到一群人的行动,《校长的心愿》完成了一场关于爱与教育的接力。它不仅记录了一段跨国情谊,更架起了一座无声世界的沟通之桥。两位校长如同点亮心灯的引路人,用尊重与行动证明:即使语言不通,对生命的守护永远是全世界共通的语言。

也许有一天,中国的老师会去老挝教学,“希望之手”的学生也会成为帮助别人的老师,因为每个听障孩子都值得被爱,值得拥有未来。

图片

△“希望之手”听障儿童学校学生画作

纪录片《校长的心愿》由解读中国工作室、Discovery探索频道与中国南方电网公司联合出品,并入选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

编辑:刘卫华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