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东莞市民在阳光热线问政平台投诉称,东城中心物业管理处违规在东城中心涌翠庭4栋后面搭建一露天大型垃圾收集站,存在消防、卫生等诸多安全隐患。对此,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东城分局(以下简称“东城城管分局”)回应称,该垃圾收集站与涌翠庭4栋相隔距离为5.1米,设置符合相关规范,但由于建设时未办理相关报建报批手续,属于历史遗留违法建筑物;其是小区配套环卫基础设施,待市政府出台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处理办法后再作处理。
市民所投诉的垃圾站与东城中心涌翠庭4栋相隔5.1米。南都N视频记者田玲玲 摄
【投诉】
违规搭建垃圾收集站,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市民在投诉贴中表示,东城中心物业管理处违规在东城中心涌翠庭4栋后面搭建一露天大型垃圾收集站,该垃圾站与居民楼一路之隔,存在消防、卫生等诸多安全隐患。
“平时这里大门紧闭,长期堆放易燃泡沫、建筑废料、绿化垃圾、废品等,污水横流,滋生细菌,助长蚊虫成群,易传播传染疾病。”该市民称,此外,当铲车垃圾车运送垃圾时,产生大量灰尘和巨大的噪音,严重危害周边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南都记者留意到,早在2016年5月,就有市民曾投诉该垃圾收集站,称其“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彼时,在投诉帖下方,“官方回复”称:东城城管分局于2016年5月9日派员会同岗贝社区工作人员前往现场调查。经查,位于东城中心四期与东城山庄交界处,当事人东城中心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建设了一间砖墙铁皮房,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另外在旁边用砖墙围蔽作绿化垃圾收集场所使用,围蔽面积约250平方米。因现场未能提供相关报建报批手续,执法人员向当事人发出《询问调查通知书》,责令其限期到东城城管分局接受处理。5月10日,当事人前去接受处理,东城城管分局依程序对其进行了询问调查,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
近日下午,南都记者来到东城中心涌翠庭4栋,往下俯瞰,可以看到市民所投诉的垃圾收集站。其与涌翠庭相隔的道路总体较为整洁有序,侧面则有不少落叶等垃圾;不过由于密闭性较强,看不清里面的具体情况。
市民所投诉的垃圾收集站。南都N视频记者田玲玲 摄
【回应】
垃圾站与涌翠庭4栋相隔5.1米
设置符合相关规范
对此,东城城管分局回应称,市民投诉反映的垃圾收集站位于东城中心涌翠庭4栋后面。该场所所在地块属东城中心小区红线外,是私人拥有的闲置用地,最初为东城中心一期建设过程中的施工建筑工人工棚居住使用。由于东城中心小区和东城山庄小区开发时间较早,均未规划建设配套垃圾中转站。为解决两个小区垃圾收集问题,该垃圾收集站在1993年东城中心一期建成后,由原工人工棚改造而成,使用至今三十余年。
涌翠庭4栋属东城中心五期项目,于2001年竣工使用,与1993年启用的垃圾收集站相隔距离为5.1米。根据国家规范设计标准,垃圾转运站应采用封闭式设施,与周围建筑物的间隔不应小于5米。该垃圾收集站的设置符合相关规范,但由于建设时未办理相关报建报批手续,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建筑。
东城城管分局前往垃圾收集站进行现场调查。东城城管分局供图
东城城管分局曾于2016年5月接市民投诉后,对该垃圾收集站进行了调查,并向东城中心物业管理处发出《询问调查通知书》,责令物管处加强对其垃圾站的管理和整改。考虑到该垃圾收集站已投入使用多年,旨在解决小区居民生活垃圾收集问题,属配套环卫设施,东城城管分局同意小区物业提出保留使用申请,未作进一步处理。
针对投诉反映的“长期堆放易燃泡沫、建筑废料、绿化垃圾、废品等,污水横流、噪音污染”等问题,东城城管分局于2025年9月19日派员前往现场调查,现场暂未发现该垃圾收集站有占用市政道路的情况,也未发现垃圾收集站内有堆放泡沫、建筑废料、绿化垃圾、废品以及污水横流情况。
东城城管分局现场调查时,未发现垃圾站内有污水横流等情况。东城城管分局供图
属历史遗留违建
待出台相关处理办法后再处理
东城城管分局表示,由于该垃圾收集站建成时间较长,属历史遗留违法建筑物。
对于新增违法建设,目前主要根据《东莞市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联合执法实施方案(修订)》(东府办〔2020〕43号)进行查处打击。此外,根据《东莞市违法建设处置工作指引》(市自然资源局 【2025】90号)有关要求,对1990年4月1日至2024年12月12日建成的存量违法建设,按照“尊重历史、依法依规、实事求是”的原则,待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后,分批次、分时序有序稳妥推进存量违法建设处理。“市民所反映的垃圾收集站属存量违法建筑物,是小区配套环卫基础设施,待市政府出台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处理办法后再作处理。”
针对市民反映的环境卫生问题,东城城管分局已责令东城中心物管处加强对该垃圾收集站的日常管理,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定期清洗消毒,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同时,东城城管分局将协调相关部门,探讨更合理的垃圾处理方案,如参考东城街道其他区域标准升级改造垃圾中转站,或建设符合标准的易腐垃圾处理中心,实现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田玲玲